古林箐秋海棠 :古林箐秋海棠

更新时间:2024-09-20 20:22

古林箐秋海棠(学名:Begonia gulinqingensis S. H. Huang et Shui)是秋海棠科秋海棠属匍伏草本植物根状茎长圆柱状,呈之字形弯曲,表面凹凸不平,叶均基生,叶片两侧不相等,轮廓近圆形,先端圆,基部偏斜,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托叶三角状披针形,花玫瑰色,呈二歧聚伞状,花序梗被短毛;雄花花被片外面近圆形,雄蕊多数,雌花花被片向内面逐渐变小;果下垂,轮廓倒卵球形,种子极多数,长圆形,淡褐色,6月开花,7月开始结果。

分布于中国云南。生长在海拔1730米的密林下草丛中。

古林箐秋海棠叶片青翠浓绿,花期较长,无需任何性状改良,自身即具有观赏价值。

形态特征

匍伏 草本根状茎长圆柱状,呈之字形弯曲,直径4-6毫米,表面凹凸不平,被褐色卷曲毛和细长纤维状之根。叶均基生,具长柄;叶片两侧不相等,轮廓近圆形,长5-7厘米,宽6-7.5厘米,先端圆,基部偏斜,呈心形,窄侧宽1.5-2.5厘米,宽侧宽3.5-4厘米,上面深绿色,散生极疏短硬毛,下面淡绿色,沿脉散生硬毛,边缘有极不明显的细齿,齿尖常带短芒,掌状7条脉,窄侧2条,宽侧4条;叶柄长5.5-15厘米,被褐色卷曲毛;托叶三角状披针形,长约1.2厘米,宽约6毫米,顶端渐尖,边缘有长柔毛。

花玫瑰色,常2朵,呈二歧聚伞状,长约7厘米,花序梗长约2.1厘米,被短毛;雄花花梗长约3.5厘米,被卷曲长毛;花被片4,外面2枚近圆形,长约 1.8厘米,先端圆,基部微心形,内面2枚椭圆形,长约1.3厘米,宽6-7毫米,先端圆,无毛;雄蕊多数,花丝长约1.5毫米,基部合生,花药倒卵球形,顶端圆;雌花:花梗长约1厘米,花被片5,向内面逐渐变小;子房3室,每室胎座具2裂片,具不等3翅;花柱3,柱头2裂。蒴果下垂,果梗长约1厘米,被疏短毛,轮廓倒卵球形,长约1厘米,直径约8毫米,外面被极疏毛,具不等3翅,大的短三角形,长约4毫米,宽约6毫米,其余2翅较小,长约2.5毫米;种子极多数,小,长圆形,淡褐色,光滑。花期6月,果期7月开始。

近种区别

该种外形和匍地秋海棠(Begonia ruboides C. M. Hu)极相似,唯后者茎长匍伏,节处着地生根,节间长,叶片上面被长硬毛,而不同。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云南。生长在海拔1730米的密林下草丛中。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温室植物引种栽培。

2005年5月和2006年7月对该种进行了全面的野外调查研究,结果仅在模式产地发现两个相距十余公里的居群。其中较大的居群Ⅰ位于马关县古林箐乡柏木山村后山的路边坡地上(E:103°57′90.1″,N:22°50′9.9″),居群Ⅱ则位于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内。两居群所在地的土壤类型为黄棕壤,呈微酸性,总盖度均达80%以上,分布区属低纬度亚热带东部型山地季风气候,无明显四季,年均气温16.9℃,1月平均气温9.6℃,7月平均气温21.7℃,年均霜日6天,年均降雨量1345毫米,年均降雨186天,年均日照1802小时,空气湿润,雾天较多,平均相对湿度达85%以上。

主要价值

古林箐秋海棠为常绿草本,叶片青翠浓绿,有的还镶嵌有各种形状的黄百色天然斑点。花葶高,花序中所含小花数量多,可达几十朵,且花期较长,幽香淡雅,无需任何性状改良,自身即具有极高的观赏与开发价值。

保护级别

濒危原因

古林箐秋海棠是云南省特有种。1994年黄素华和税玉民根据采自云南省马关县古林箐乡的标本将其发表为新种。对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秋海棠属植物的资源调查表明,古林箐秋海棠仅分布于模式产地,与其相邻的可能分布地及其它地区均未见有分布。而且模式产地的植被已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尤其是自2004年以来,个体数量骤减,种群规模变小。生境片断化和由此导致的遗传漂变及自交衰退等不利遗传效应,都是物种趋向濒危的特征之一。根据IUCN红色名录类型和标准,及“国际植物保护中心”提出确定保护对象的6点参考,应将古林箐秋海棠列为濒危物种。

古林箐秋海棠模式产地的原生植被为亚热带湿型常绿阔叶林,被当地农民开垦并大量种植草果杉木,其大的居群被分割成一个个小居群,多数为三两株零星分布。因此,人为的破坏导致生境的片断化是古林箐秋海棠濒危的主要原因。

保护对策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已对古林箐秋海棠进行引种和迁地保护多年,并逐步开展了有关生殖生物学、传粉生物学和细胞学等研究。古林箐秋海棠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的研究表明其发育正常,不存在败育或不良现象;采自野外的种子在实验室的发芽率也可达60%以上且生长良好;古林箐秋海棠在自然条件下不存在生殖问题。

就地保护是最理想的保护措施,首先要求提高人们尤其是当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减少或杜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次,建议当地有关部门切实做好退耕还林工作,同时扩大古林箐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将柏木山村的后山也列人进去,加大保护力度。同时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引种工作,实施迁地保护。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园已引种古林箐秋海棠10余株,并且在引种地生长旺盛,开花正常。目前,我们利用其叶片和叶柄进行的插和组织培养实验也已获得成功,不仅增加了在引种地的个体数量,还可用于回归引种,扩大原产地的种群规模。

2021年8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参考资料

古林箐秋海棠.中国自然标本馆.2019-04-09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15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1-09-09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