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泉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

更新时间:2024-09-20 19:50

史玉泉,男,建国后,历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人物信息

职业信息: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业类别:神经外科专家

籍贯:浙江余姚人

求学经历:1944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

政治身份: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职业介绍

1956年施行了大脑半球切除及脑血管畸形切除手术。1957年在国内首次开展颅内动脉瘤切除手术,寿设计丝线套结法。1979年应用显微外科方法开展脑血管畸形切除术,并制成切除标本注塑模型。1980年开始应用颅内压监护技术。主编有《实用神经病学》、《神经外科手术学》等。

50年来,在艰苦的条件下,从事创造性的劳动,在国内建立了一支相当庞大的、素质优良的神经外科队伍,成为新中国神经外科的主要创建人与开拓者之一,并于1956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

史玉泉教授主编的书籍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神经外科分册)、《实用神经病学》。参与编写《外科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一教材)、《黄家驷外科学》、《实用外科学》、《现代肿瘤学》等高级参考书。单独发表了有关“颅脑损伤”、“脑动脉瘤”、“大脑半球切除机制”等研究题材的论文100余篇。先后多次获得了部级、市级、校级科研成果奖5项。

自1954年以来,多次举办神经外科进修班,并招收研究生,为全国培养了一支优秀的神经外科队伍,学员中目前已有许多人担任起当地的卫生局长、处长、院长及主任的职务。1980年被指定为全国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共培养了硕士研究生10名和博士研究生5名。

近60年来史教授投身于我国神经外科事业,在当时的艰难条件下从事创造性劳动。曾先后研制成功外科手术中应用的止血剂—淀粉海绵及明胶海绵。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曾参加志愿军医疗队,为百余例慢性头部火器损伤病人,进行后期清创术,全部治愈,无手术死亡。

为志愿军中的冻伤性截肢后残端病,进行了腰交感神经切断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志愿军中大量脑肺吸虫病例,进行了神经外科治疗与研究,从而确立了该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肺吸虫成虫在脑内穿凿爬行的结果,推反了当时国际上普遍认为的虫卵沉积学说。

并对该病的病理类型、临床诊断、手术指证、手术方法等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婴儿性强直型脑瘫,叶痫的前颞叶切除术治疗,脑动脉瘤的开颅直接手术,脑动静脉畸形的显微外科切除术,并将切除的脑动静脉病变制成注望模型,显示了此病变的立体真实面貌,让人们一眼便知本病变是怎么回事。

他还制定了脑动静脉畸形的分级标准,可供临床医师在选择手术病例、选择手术方式、判断预后、估计手术难度,均有较大帮助。为国内外多数神经外科专家所认同。在国内首先研究颅内压持续测量、记录的方法,从而应用于颅内压监护技术,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后来又应用此技术研究了颅内压增高对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消化系统病的影响。由于他的艰苦创业精神及忘我劳动,于1956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卫生工作者。

自1954年开始就举办起神经外科医师进修班及颅脑损伤学习班。至1989年他退休为止,共举办进修班33届次,学习班20余届次。培养的医师、学员分布全国各大省市自治区的医学院校、省立医院、工矿、企事业单位的疗卫生机构;为我国建立起一支队伍庞大,素质优良的神经外科队伍。另外,他在帮助浙江医学院二院、常州第一人民医院建立神经外科中,付出过不少的努力。退休以后在市干部保健局、华东医院领导的共同要求下,征得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领导的同意,受聘为华东医院的医学顾问。至2005年止,长达16年期中,为该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神经外科医师,治疗了数以百计的危重神经外科病人。

专业评价

数十年来,他以精湛的外科技术治愈了数以千计的重危病人,其治疗效果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目前华山医院的神经外科在国内外业绩卓著蜚声海内外。1989年7月光荣退休,但仍返聘为华山医院的教授、医院专家组副组长、原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名誉所长,1995年被授予终身教授荣誉。现仍担任着专家门诊、疑难门诊、咨询解疑及培养研究生等工作;参与各种疑难杂症的会诊工作;并被市卫生局聘任为上海华东医院的顾问医师。已在华东医院组建了一支素质优良的神经外科专业队伍,为华东医院填补了空白。史玉泉教授主编的《神经病学,新理论与新技术》一书,已于1997年出版。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