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峪沟大峡谷 :火焰山中的一段峡谷

更新时间:2024-09-21 00:22

吐峪沟大峡谷坐落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东部鄯善县吐峪沟乡境内,是火焰山最壮观的一部分。

峡谷全长约9公里,平均宽度约1公里,最高海拔达831.7米。其最北端是古老的苏贝希村,而最南端是历史悠久的吐峪沟村。其中包括海拔最高的峰峦、两晋十六国时期开凿的吐峪沟千佛洞以及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被称为“民俗活化石”,是中国西部最神秘的地方之一。

简介

吐峪沟大峡谷长8公里,平均宽度约1公里,从北向南把火焰山纵向切开,色彩分明的山体岩貌清晰可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万分、拍案称奇,火焰山最高峰便位于峡谷中。

吐峪沟大峡谷是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地方,不仅有怪石磷峋、沟谷纵横的峡谷风光,还有吐峪沟千佛洞、吐峪沟麻扎(墓葬);不仅有伊斯兰教建筑风格的清真大寺,而且还有藏传佛教大寺院遗迹,既是西北穆斯林心目中的“东方小麦加”,也是佛教徒心目中的“圣地”,每年都有不少穆斯林、佛教徒前来朝觐、朝拜。

位于大峡谷南口沟谷中的麻扎村是新疆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维吾尔族传统和民俗风情。

无论是民宅还是千年佛窟,都是用黄黏土土坯建造。继承了两千多年来用黄粘土建造房屋的传统习惯。

概述

吐峪沟大峡谷位于鄯善县境内火焰山中段,北起苏巴什村,南到麻扎村,两村间的峡谷长约十二点五公里,大峡谷面积约为12平方公里。

南北两端有简易的盘山公路相连通。

南谷口西南距高昌古城十三公里,位置优越。

吐峪沟大峡谷有火焰山最高峰,海拔831。7米。

吐峪沟大峡谷,是中国西部最具神秘色彩的地方----------有开凿于西晋、十六国时代的吐峪沟千佛洞;有伊斯兰教建筑风格的清真大寺;有藏传佛教大寺院遗址;有保存完好的{民俗活化石}之称的古老维吾尔族村落;是世界两大著名宗教文化交汇地;是佛教传入中原地区最重要的驿站;是世界伊斯兰教七大圣地之一、中国第一大伊斯兰教圣地,史有《东方的麦加》之称。

壮美的峪谷、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蕴涵、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融为一体,构成了神秘、独特、奇异的风景。

奇异风光

吐峪沟大峡谷南出口,古称《丁谷口》。吐峪沟之名,意思是《走不通的小山沟》。

直到1992年,为了方便火焰山南北人民的往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和人民解放军的大力帮助下,这里才修了一条简易的盘山公路,结束了《此路不通》的历史。

为感谢人民解放军的支援,这条路便命名为《连心路》。

吐峪沟的东西两峰,素有《天然火墙》之称,温度最高时达到摄氏度六十度。

两峰山体是红色,峡谷中的土壤也是呈黄红色。

黄红色土壤最适宜种植无核白葡萄,所以,当葡萄从地中海沿岸传入中国,这里也就成了吐鲁番无核白葡萄的真正故乡。

吐峪沟大峡谷浓缩了火焰山景观的精华。站在纵系山腰的《连心路》上往下看,有一山涧小溪顺着沟谷蜿蜒向南流去。

吐峪沟峡谷山体之奇、山岩之美、涧水之秀、珍果之甜,为其他峡谷至少有。

被近百年来观光考察的游客、学者称之为《火焰山中最壮美的峡谷》。

文化见证

吐峪沟千佛洞

吐峪沟千佛洞室1957年1月首批公布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佛教传入中原地区最重要的 驿站,在新疆宗教文化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新疆现存的是多出佛教四大石窟遗址中,吐峪沟千佛洞石窟的规模居第三位,因建造早于莫高窟、保存的早期壁画遗址较多而引人瞩目。

吐峪沟的千佛洞石窟佛像最早出现在西晋、十六国时期。

南北朝,吐 峪沟石窟是高昌国最高统治集团全力经营的佛教重地之一。

吐峪沟古代佛教圣地的面貌尽管已不再有当年的辉煌,但至今还吸引着世界各地研究佛教历史、佛教艺术的学者们的目光,每年后有来自日本韩国美国印度、港澳等国家和地方的大批游客、学者在此观光、考察、访古。

伊斯兰教圣地

吐峪沟阿萨吾勒开裴麻扎

吐峪沟阿萨吾勒开裴麻扎在伊斯兰教圣地中的地位显赫,是新疆最古来、最著名的两个麻扎之一。

它位于土峪沟千佛洞西南沟谷口,相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吐峪沟阿萨吾勒开裴麻扎,是世界伊斯兰教七大圣地之一,也是中原地区境内的第一大伊斯兰教圣地。

相传公元七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后,其弟子、古也门国传教士叶木乃哈等五人最早来中国传教,历尽艰辛,东行到吐峪沟后,终于有一位携犬的当地牧羊人成为第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人,因此,叶木乃哈等五人便在这长住此地继续传教。

叶木乃哈等五人和第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人去世后,被埋在今吐峪沟的一个山洞中,即现在的麻扎。按照当地穆斯林的说法,到中东麦加朝圣前一定要先到吐峪沟麻扎朝拜。

如今,每天来吐峪沟旅游、访古、考察的游客达二百多人,周末多时可达五百至八百人。

独具建筑

古老的维吾尔族民居

黄粘土生土建筑,在吐鲁番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吐峪沟居民继承了两千年前用黄黏土建造房屋的传统习惯。

房屋建筑均是以黄粘土建成的窑洞式的建筑,其特点是经济实惠、冬暖夏凉、造型美观。

吐峪沟东西两岸山坡上现存的造型优美、鳞次栉比、绵延不断的古老民居,幸存年代最久的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无论是民宅还是前年的佛窟,都是用黄粘土建造,至今还闪烁着独特的《黄粘土文化》的光芒。

吐峪沟居民还用黄粘土修建避暑的地下窑洞。

一般挖修的窑洞为四方形,也有长方型,深度一点五米至两米,坚硬的土质可以不盖顶,土质差的可以用木料草席盖顶。

在没有电风扇空调的年代,地下窑洞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古文献有《敲蒸挡暑,皆撬地以居,夜出做事》的记载。

当地居民

快乐生活的吐峪沟人

只要对吐峪沟的历史略有了解的人,都会将吐峪沟看成是历尽沧桑的老人。

宁静淡泊全是因为经历了太多生与死的抉择,繁华与颓败的较量。它懂得什么才是狂风烈日夺不走的,什么才是自己可以拥有并加以珍惜的。

越往沟里走,越感受到远离尘嚣的静谧。吐峪沟只有两种色彩,黄和绿。

黄的是火焰山和土房,绿的是沟里的葡萄园。绿是离不开水的,吐峪沟一条清溪已经流淌了千年,村民引清溪之水向房前屋后,滋润了桃、杏、葡萄等植物。于是,平凡世俗的生活平添了几许淡淡的芬芳。

吐峪沟山谷里有好多土房已经人去楼空,残缺的木窗依然风韵犹存,在夕照中闪着异样的光芒。当然,比这样的土房更为沧桑的是河谷左右峰峦岩壁上的洞窟,大大小小有40多个,这些被岁月和战乱掏空了的四大石窟,仰望起来更像是被挖去眼珠的眼睛,茫然而忧伤。整个山体遍布历史的伤痕。

千年之前吐峪沟曾是王室的佛教圣地。就在今日的砾石乱草之下曾有一条平坦的曲径,走着王室成员、八方僧侣及善男信女。

据《西州图经》记载,唐时的吐峪沟“雁塔区飞空,虹梁饮汉……实仙居之胜地,谅栖灵之秘域。”这里的石窟造像最早出现在晋朝,鼎盛于5世纪中叶沮渠氏家族称王于吐鲁番盆地时。那时王城在高昌国,距吐峪沟只有10公里。

吐峪沟佛寺历经最大的劫难是15世纪伊斯兰教教进入吐鲁番市时期,伊斯兰教徒对佛教偶像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再后来这里发生过地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又来了海外文化强盗,壁画和经卷已被盘剥得干干净净。难怪连出生在吐峪沟的孩子也不懂佛寺是什么玩意儿。尽管吐峪沟在国外很有名,被誉为“东疆第一宝窟”,但是对于在这儿生活的村民来说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他们信仰伊斯兰教。

参考资料

新疆(吐鲁番市)鄯善县 吐鲁番鄯善秋季观光游.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4-03-0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