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达村 :西藏拉萨市尼木县吞巴乡下辖村

更新时间:2023-09-25 17:31

吞达村,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吞巴乡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距拉萨市110公里,村域面积20平方公里。

吞达村地处吞巴河谷内,依水为脉,狭长带状分布,依吞巴河而建,属于西藏拉萨市一江两河流域,自上而下依次为高山基岩—洪冲积扇(中部是人工林(防护林),下部是农田、村落所在)—湿地—河谷底部的地貌,318国道穿境而过。村内流传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藏香制作技艺。

村落历史

吞达村由原吞巴家族的领地演变而来。

15世纪以后,吞巴家族逐步走向繁荣,到18世纪初,吞巴家族已成为尼木地区最大领主。据当地说法,此时吞巴家族管辖着东至江朵岗,南至玛尼白塘,西至多楚巴西,北至康巴仓之马头岩石的土地。

1950年,318国道开始建设,改变了村庄逐水而居的选址特点,部分村民住宅开始选择在交通更为便捷的道路两侧进行建设。

1959年前,吞巴家族在尼木拥有鲁热溪卡、吞达溪卡、吞普溪卡、格陪溪卡、伦珠溪卡、贡热溪卡等6处庄园。

1960年前后,吞达村村庄建设仍然比较分散,从空间分布上能明显的看出其建设发展的演变。随着水磨藏香等手工业的发展,村民人数逐渐增长,村庄规模有所增加。早期,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需要,村庄聚落主要沿吞达河沿线分布。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吞巴村位于拉萨市尼木县吞巴乡,村域狭长,面积20平方公里,距拉萨市110公里(走机场高速),距尼木县城塔荣镇14公里。

地形地貌

吞达村位于尼木县东南方的吞巴河谷内,地块呈倒喇叭形。东西分别为加仁且达山和孔日山。雅鲁藏布江由南方流过。吞巴村属西藏高原特有的山地——河谷地理系统,自上而下依次为高山基岩或者松散碎屑残坡积物—洪冲积扇(中部是人工林(防护林),下部是农田、村落所在)—湿地—河谷底部的地貌。洪冲积扇的最上部由粗颗粒组成,坡度大,在洪水期极易受到搬运下泻。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重大,是青藏高原山地——河谷地理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村庄所在区域以人工林为主,位于河谷底部河流一二级阶地上或者河谷盆地中冲洪积扇中下部,视野开阔,具有典型的高原地貌特征。

水文

雪山融水形成的吞巴河随着地形山势,蜿蜒流淌纵贯吞达村。

村落特色

选址理念

吞达村位于吞巴河汇入雅鲁藏布江形成的冲击扇,孔日山和加仁且达山形成的山间峡谷范围内,山水格局良好,生态环境宜居。吞达村选址遵循了“因地制宜”自然法则,体现了“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理念和“山”“水”“村”和谐相处的自然观念。村落整体面向东南方向,负阴抱阳,形成了良好的小气候。两河交汇,两山拱卫,有水用之足,适宜生产居住,充分体现了古代藏族人民选址建村的匠心和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

从科学角度来讲,吞达村选址在吞巴河流域的谷地,吞巴河谷属于西藏高原特有的山地——河谷地理系统,生态极为敏感。面对山洪等地质灾害的可能冲击,吞达村村庄选址精巧,主要民宅均避开山洪冲泻的路径而建设,因此村庄空间整体上呈现疏松分散的格局,从而村民的生产生活既能临近水面方面取水,又能避免山洪侵袭。村落房屋大多傍水建房或引水入宅。且吞达村的建筑布局顺应山势,在高地上修建寺庙,将村庄布置在向阳山坡。建筑既能在冬季获得充足的阳光,同时也能避免冷风的侵袭。

空间布局

吞达村以水系为中轴布局村庄,一般民用建筑以原贵族领主的庄园为中点沿河岸两侧分布,而宗教建筑依山就势布局,形成了沿吞巴河流域的村域遗产走廊。

吞达村内聚落分布,往往以亲近水体为主要因素,便于生活、生产用水。同时,村内建筑群组往往依托于水边的林地进行建设,依托自然而形成的庄园式生态小环境,同时也便于开展公共活动。

从格局上来讲,吞达村建筑群组在避开周边山体冲沟进行集聚,避免了雨洪侵袭,保证了建筑的地基牢固。加上河谷地带地形狭长,形成了散落+群组式的格局特色。在建筑组团与山体之间,往往保留或者人工种植了一些防护林地,保证了水土的稳定。

周边包括尼姑寺、天葬台、加益郭萨摩崖造像、波多康摩崖造像、释迦牟尼石刻造像、平措曲林尼姑寺等宗教遗存点的选址,选择在河谷地带两侧陡峭山体之上视野开阔之处,能够俯瞰村落。同时,各宗教遗存之间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错落而置,体现了敬畏之意。

经济社会

人口

据2020年4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吞达村共有户籍人口1138人,常住人口976人。

经济

吞达村主要产业为藏香生产业。

据2020年4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吞达村集体年收入7.5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9834元。

主要景点

吞弥·桑布扎故居

吞弥·桑布扎故居位于吞达村嘛呢岗自然村(二组)内,据嘛呢岗村村民次旦加措介绍,原传始建于公元七世纪,“文革”期间拉康内的泥塑佛像、吞弥法座、嘛呢曲廓(水转经筒)等被破坏,而建筑除部分白玛草及其装饰品外未遭受破坏。

2007年5月22日,吞弥·桑布扎故居被公布为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吞巴庄园

吞巴庄园拉康位于吞达村龙巴自然村(四组)内,始建年代不详,据当地百姓介绍,该庄园原隶属拉让宁巴,庄园主由拉让宁巴从本地选人进行任命,仁青次旺(已故)为该庄园最后管家。现存建筑由粮仓(护法殿、庄园仆人住房、粮仓)、曲康、伙房、监狱四部分组成。分布面积3470平方米。部分建筑于2013年修缮。

民居院落

扎西林住宅格局完整。东西两侧均有溪涧。住宅为2层,1层设有储藏室,院落内另有牲畜用房等附属建筑。扎西林户的大儿子扎西江措是吞巴家族(吞巴庄园)后勤管家。18世纪30年代之前,吞巴家族是整个尼木宗的主要地方首领。当时吞巴专员的后勤管家五六年轮换一次,扎西江措相当于现在的村里最高领导。

扎西林水转经房原为扎西林住宅的附属建筑。面积50平米,据村中负责人提供信息,其建设年底与扎西林农宅基本相同。

历史文化

历史人物

吞弥·桑布扎,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617年—650年)时七贤臣之一,藏族早期语言文字家和翻译家,官至御前大臣。传说吞弥·桑布扎功成回乡后,发明木制水车来磨制藏香的原料柏木,柏木泥制成砖晾干后制成藏香,是西藏自治区制作藏香工艺的开创者。

传统民俗

尼木年俗称鲁萨新年。传统的鲁萨新年是尼木县县藏族同胞最隆重的节日,它比拉萨市藏历年早一个月,因为尼木是以农业为主的一个县,为了不耽误农业,所以就提前过“农民新年”,但尼木的新年诸多习俗与拉萨的新年有相似之处。

望果节是尼木县农区藏族一个重要的节日。“杧果”是藏语音译。“望”即“翁卡”,意为“田野”或“田地”;“果”意为“转圈”或“巡游”,合为巡游田地。这是西藏农业区的节日。没有固定的日期。在尼木,一般稞麦收割完后,选择一个吉日举行。据《苯教历算法》等书记载,“望果”之俗约始于公元一、二世纪布德贡杰赞普时期,后来逐渐演变成内容更丰富的,群众性的祈祷和娱乐的节日。

春播节是西藏自治区农耕地区的传统农事节庆每年正月的某一个吉祥日举行仪式。按照藏族历法所定播种吉日,举行迎接仪式。在播种节尚未到来的前3-4天,要酿造青稞酒,给牲畜准备好装饰品。

果谐即团圆舞,果谐是藏语音译,“果”意为团圆,“谐”意为舞。“果谐”在尼木的广大农村十分流行,是农民群众喜爱的一种自娱性的古老的民间歌舞。在尼木主要的两个节日——尼木年和望果节时,都要跳“果谐”。在跳“果谐”时,人们在村寨平坝上聚集,组成男性半圈,女性半圈,均手拉手,一般男性舞者中有一名称“谐本”(即舞师),女性歌舞时,仅把男性所唱的又重唱一遍。

文物古迹

嘛呢岗差役住宅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吞巴乡吞达村嘛呢岗自然村(二组)内,始建年代不详,据嘛呢岗村村民次旦加措老人介绍,该房子为吞巴庄园差役住房,由吞巴庄园直接管理。现存建筑由主体建筑、庭院及附属建筑组成,占地面积938平方米。

平措曲林尼姑寺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吞巴乡吞达村西北约500米的孔日山西南坡上,始建年代不详,据当地村民次旦加措老人介绍,寺庙系格鲁派,由甘丹寺夏孜扎仓一名活佛主持修建。1959年民主改革时,寺内大部分尼姑被迫还俗,寺庙处于无人管理状态,逐渐成为废墟。现存遗址由主体建筑及附属建筑组成,分布面积1782平方米。

波多康摩崖造像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吞巴乡吞达村二组东北约400米处的波多康山西侧山腰,方向朝西、南。海拔3806~3848米。凿刻于近90度的黄棕色石岩壁上。

加益郭萨摩崖造像位于吞达村布纳卡自然村(四组)西南约800米山坡上,方向215°,海拔3712米。造像凿刻于长约15米,高约7米的近90度的红色石岩壁上,高出地面约5米。共有九尊造像。部分造像存在后期重刻的痕迹。

甘丹宗宗堡始建年代不详。宗堡旁有放鞭喇嘛庙一座,原名据称为欧热曲康,与最早甘丹宗同时建设,前留存有三重墙体,建筑基础和宗堡基本形制保存完好,且规模在同类别宗堡遗址中有代表性。相传吞弥·桑布扎返乡后一直在甘丹宗宗堡翻译经书,由此可见,甘丹宗宗堡建造历史悠久,与布达拉宫属于同时期建设或更悠久。

非遗项目

藏香相传系公元7世纪时由松赞干布的大臣吞米·桑布扎所创,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藏王松赞干布虔信佛教,为供奉从长安尼泊尔请来的两尊释迦牟尼生前亲自开光的佛祖12岁和8岁等身佛像,松赞干布责成大臣吞米·桑布扎研制供佛之香。吞米·桑布扎以藏医学为指导,精心研制出了手工水磨制香技艺,从此藏香开始在各地流传。

藏香生产是吞达村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结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这其中本地柏树、天然溪流、制香水车及打磨装置与河谷融为一体。吞巴人利用吞巴曲河制作藏香,以水力驱动水车及打磨装置,将柏木磨浆阴干后形成的泥砖做为主料,辅以西红花雪莲花、麝香、藏寇、红景天、丁香、冰片、檀香木、陈香、甘松等名贵藏药,手工制作而成,且各家各户均有家传独特配方。吞巴河边有水磨252架,且较为集中,形成了一道风景线——水磨长廊。

藏香历史上主要供高僧大德供佛礼拜时燃点,使用范围极其有限。由于原料稀缺,掌握藏香配方的僧人极少,藏香濒临失传。后来在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直孔替寺的努力下,藏香生产已得到初步恢复,但仍需保护和扶植。

物产美食

物产

吞达村的特产主要是稞麦、小麦、藏鸡、尼木藏香。青稞是藏族人民的主要粮食。

青稞在青藏高原上种植约有3500年的历史,有着广泛的药用以及营养价值,已推出了青稞挂面青稞馒头、青稞营养粉等青稞产品。青稞是糌粑的主要原料。

尼木藏香不仅可用于佛事活动,而且还具有杀灭细菌、驱除污浊之气、预防感冒等流行性疾病、增强睡眠等独特的医疗功效。其制作技艺为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美食

酥油茶:酥油茶是西藏自治区当地特色饮料,多作为主食与粑一起食用,有御寒提神醒脑、生津止渴的作用。此种饮料用酥油和浓茶加工而成。与藏族毗邻的一些民族,亦有饮用酥油茶的习俗。

青稞酒:青稞酒是用青藏高原出产的一种主要粮食——青稞制成的。它当地人民最喜欢喝的酒,逢年过节、结婚、生孩子、迎送亲友,必不可少。

旅游信息

吞达村的主要对外道路为318国道中尼公路),西接日喀则市,东至拉萨市;南北方向上,老318国道联系318国道和北侧的村庄。

吞达村村庄内部道路主要为土路,旅游步行道路有水磨长廊步行道和堆石步行道两条。

所获荣誉

2013年,吞达村荣获“发现·2013中国最美村镇”传承奖。

2014年,吞达村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14年,国家文化部授予尼木县吞巴乡“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藏香制作”。

2014年11月17日,吞达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公布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2019年12月12日,吞达村入选“2019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

2020年8月26日,吞达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乡村名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