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凤山 :革命先烈

更新时间:2024-09-21 01:25

吴凤山(1901一1934),又名凤生,1901年出生于余江区平定乡石背村一个雇农家庭里,革命烈士。

人物简介

吴凤山由于吴家生活极端贫困,吴的父亲积劳成疾,无钱医治,早年就离开了人世,风山兄弟和母亲,过着吃上顿愁下顿的日子。为了生计,凤山县的母亲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嫁给春涛乡朱凤源村一户胡姓贫农为妻。当凤山长到十六、七岁时,吴的母亲托人带他到铅山县南部山区某造纸厂当学徒,以求学门手艺,赖以日后谋生。

人物经历

1930年,方志敏领导的土地革命运动扩展到铅山,在苦水里长大的吴凤山,毅然“上了套字”,参加了农民革命团,不久,加人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游击队队长。在此期间,先后将自己的两个弟弟---亲生兄弟吴黄山、继父的儿子胡氏招入(其母跟继父后生的儿子因为时值幼年,作为家中香火没有带入革命队伍,但也常常对其灌输革命思想),后来吴黄山和胡氏也都接连为革命英勇牺牲。由此可见,吴凤山先烈无私的革命精神是可歌可泣的。

1931年10月,赣东北省委为加快创建信河南岸游击区(即金(溪)、资(溪)、余(江)、贵(溪)游击区)的步伐,调派了一批干部到信河南岸秘密进行革命活动,吴凤山也奉命回到家乡朱凤源村。在河南分区委的领导下,他扮装成手工业工人,经常深入到余江区的石背、朱凤源、王凤岭余家和东乡区的弄里艾家、毕村、洪家、于仙基等村庄,秘密进行革命串连,动员贫苦农民“上名字”,组织农民革命团。

到1932年初,余、东边境方圆三四十里的村庄,已有四五百农民“上了名字”。这时,河南分区委派来一支100余人的游击队.到朱凤源等地支援农民暴动。5月,在游击队的配合下,吴风山先后领导了30多个村庄的农民革命团基动,捉土劣,分浮财,成立村苏政权。

6月14日清晨,吴凤山带领80名游击队从于仙基到石背村游击,被恶猫地主吴旺行知道,密报国民党王家渡区公所,区长陈仁、县靖卫大队大队长倪亚彬遂派70余人枪企图包围石背村,敌人走到下张村就肆意放枪,吴凤山站在石背村后面山顶上看得一清二楚,他沉着机智,指挥游击队在敌人来道埋伏,当敌人进入伏击圈时,他命令游击队开枪射击,打得白匪乱成一团。这一仗,打死敌军10余人,缴枪10余支。该村群众为歌颂这次战斗胜利,编了一首歌谣。其歌词是:

五月十一红军到,恶霸地主去报告,

白匪大队来围攻,打得匪军乱哄哄。

1932年6月下旬,信河南岸游击区,在赤警师的帮助下迅速扩大,并创建了若干小块苏区。7月,成立中共河南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吴凤山任县委书记和县苏主席。这时,国民党五十五师和五师加紧对河南游击根据地的“围剿”。吴凤山根据上级指示,一面带领红军游击队同敌人周旋,一面发动群众开展毁契约、分田地、分粮银的土地革命运动,仅半个多月的时间,就把80多个村庄的土地分给了农民。

1932年6月的一天晚上,游击队员胡日富和几十名战友摸到山涛源村一户地主家,在打门锁时被地主察觉,地主从后门逃走。游击队员把地主的财产和粮食全部运回朱凤源,分给了贫穷百姓。可不巧的是,地主无意中听到游击队员里有朱凤源村的木匠胡日富,遂密报中国国民党县警察大队。

8月,国民党反动派采取“步步为营,分兵合进”的战术,向新开辟的河南省苏区朱凤源进逼.由于“敌人对该苏区的进攻异常历害、残酷,日夜不断的围攻烧杀”,许多同志牺牲,为了保存实力,吴凤山带领干部和游击队转到赣东北苏区

当时山涛源村驻扎了国民党53师的一个团部队,敌人为了扑灭革命火种,对朱凤源村胡家采取了“三光”政策,朱凤源村老百姓的房子被烧掉30多幢,50多名革命积极分子被屠杀,县委、县苏维埃机关驻地——朱凤源胡家胡天贵家一栋七的房屋,被国民党拆去修建堡。

其中的一次战役中,邵式平(建国后担任江西省第一任省长)被重重包围,吴凤山急中生智,用10捆柴堆围成一团,将其藏匿于其中隐蔽,才躲过一劫。另外一次战役中,一位祝姓师长挥刀冲上山试图抢夺敌人枪支弹药不幸中弹牺牲,现在长眠于附近的东乡区珀干乡纪念亭。在敌人紧逼之下,水性很好,被逼无奈的的吴凤山跳下河潜水近百米越过河,成功逃脱了敌人的围追。

中共河南县委和县苏机关被破坏后,吴凤山带领部分干部和游击队转移到赣东北苏区。1934年冬,吴风山在安徽省南部一次战斗中被捕,随后转押到余江区监狱,被余江县靖卫大队大队长倪亚彬用毒药害死,时年33岁。

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春涛乡朱凤源村外一处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上,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河南省苏维埃政府遗址。除了遗址石碑,还有一段残缺不全的土墙,似乎都在诉说着上世纪三十年代在这里发生的震撼人心的革命故事。

朱凤源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共河南县委、县苏维埃政府驻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邵式平(江西省第一任省长、省委书记)、方志纯(方志敏的弟弟,后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省长,省委书记,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1993年7月31日因病逝世。)等曾在这里进行过伟大的革命实践活动。

老支书胡国贵指着村前那连绵起伏的群山,神色凝重地说:“当年朱凤源村在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仅在册的革命烈士就有38人,在他们短暂的革命生涯中,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我的伯父吴凤山就是其中一个。”

1931年10月,吴凤山奉命回家乡朱凤源进行革命活动。他曾组织领导30多个村庄的农民革命团和群众暴动,并于1932年7月担任中共河南县委、县苏维埃政府书记,牺牲时年仅33岁。

现任朱凤源村支部书记余庚生说:“在河南分区委的领导下,吴凤山等同志率领河南游击队与赤警师并肩战斗,同中国国民党军队和反动团匪展开了生死搏斗。在游击战争中,他们与赤警师时而集中,时而分散,神出鬼没地穿梭于马路、碉堡周围。他们特别擅长于声东击西,白天在山坑、路道伏击敌人,夜间又去捉土豪劣绅,劫富济贫。”

为了更好地纪念这一历史,余江区于1990年编写的《余江春秋》一书,对朱凤源村的那段革命斗争史专门做了记载,并于第二年在朱凤源村胡家原河南县委、县苏维埃政府遗址上,竖立一块纪念碑,以便对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然而由于岁月的流逝,朱凤源村这段辉煌的革命历史已渐渐被人遗忘,原苏维埃政府遗址被草丛淹没……

朱凤源村民告诉记者,希望政府能对遗址进行修复,并加强管理,使这里能成为新时期干部和学生重温历史、激发爱国情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