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伟 :中国经济学家

更新时间:2024-09-20 18:52

周德伟(1902-1986),字子若,是一位中原地区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哈耶克的亲传弟子。他毕业于北大经济系,并于1933年前往英国留学,后又前往德国柏林大学哲学研究所进修。1937年回国后,他在湖南大学担任教授兼经济系主任,并于1940年当选为第二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他还曾在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和台湾大学任教授,并曾担任台湾外汇贸易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周德伟的经济理论融合了法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历史研究,以维新改革、宪政法治为指向。他的主要学术著作包括《哈耶克学说综述》、《人文现象的理解》和《纸本位下的国防支付理论》等。周德伟一生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道统与自由主义传统融合。他于1986年逝世于洛杉矶

生平年表

1902年 出生,为湖南长沙人。

1915年春 插班进长沙县立第六高等小学三年级,是年冬季毕业。

1916年秋 考入湖南第一联合县立中学(亦名长沙市长郡中学),就读。

1919年 湖南第一联合县立中学四年级肄业。

1920年秋 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24年 离开北大。(据周先生自云,“没有读完就离开”了北大)

1924-1933年“流浪了九年”。(周先生自云)

1933年夏 以公费赴英留学,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所;参加哈耶克主持的“货币理论及经济循环”研究班。

1935年 转到柏林洪堡大学哲学研究院攻读。

1937年7月 中日战争爆发,公费停止,论文交社会科学院学报发表,即行返国。

1937年夏 回国,任国立湖南大学教授兼政治经济学系主任,讲授奥地利学派,并与李寿雍创办《中国之路》半月刊。

1940年 当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1942年 转到重庆中央大学任教。

1946年 奉派,担任中华民国出席国际贸易会议代表团代表。

1950年冬 随国民政府搬迁来台。

1951年冬 在寓所紫藤庐发起学术聚会,每两星期一次,参加人士有张佛泉徐道邻殷海光,及台大若干研究生。

1954年 致信胡适,谈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3月5日,胡适在《自由中国》酒会上作《从\u003c到奴役之路\u003e说起》的谈话。

3月21日晚,宴请胡适,并深谈。

1954年 作《人文现象的理解》。

1954-1967年 与屡次来台访学的哈耶克交流。

1974年 译完哈耶克著作《自由的宪章》。

1975年 作《当代大思想家海耶克学说综述》。

1986年 逝世于洛杉矶

主要学术著作

《 周德伟论哈耶克》

《达尊堂记学》

《哈耶克学说综述》

《金融平衡论》

《中立货币》

《人文现象的理解》

《纸本位下的国防支付理论》

人物事件

中学读《甲寅》

中学时期的周德伟喜爱阅读章士钊编辑的《甲寅》杂志。《甲寅》上的文章大多是文言文,然而杂志中对于法治、宪政、人权的讨论在当时却是一流的。周德伟曾回忆说:“自从读了《甲寅》之后,我获得了人民保障自身权利的观念,以及白芝霍特戴雪在制度和宪法上的主张,还得到了人民授权政府的观念以及保障人民的出庭状的办法。”

不读《新青年》

《不读〈新青年〉的周德伟》是邵建写周德伟的第一篇文章。邵建个人欣赏周德伟的触点就在于他不喜欢《新青年》。该文于2009年在台北市传记文学》发表时,已逝的前主编成露茜女士在“编辑室手记”中说道:“提起‘五四运动’就不得不讲到《新青年》这本杂志”,所以在接到这篇文章时,“确实愣了一下:居然当时还有不读《新青年》的‘五四’人!”这“一愣”和“居然”,很值得玩味。一份杂志读或者不读本来都是可以的,然而到了《新青年》这里就“居然”起来,潜台词仿佛是怎么能够不读呢。不过,这正好可以看出周德伟在当时乃至今天的特殊与不同。“《新青年》对时代影响很大,但我不太喜欢,我觉得《新青年》的文笔太泼辣……”读过周德伟的自传后可以发现,周德伟不喜爱《新青年》,确实还有他没有说出来的原因。

不入马会

1921年,邓中夏与罗章龙邀请我加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个研究会由李大钊教授主持。我觉得加入进去进行研究也并非不可。有一天,邓中夏前来拜访,请求我每周去长辛店镇讲课,我说:“我读书的时间都不够,哪里有时间去教书呢。”邓中夏说:“你没有阶级意识吗?”我受儒家书籍以及心理学的影响很深,于是说道:“我只知道个人才有意义,阶级只是一个集体的空名,不能穿,不能吃,不能思考,哪里来的意识呢?”随后我便退出了。

后来周德伟借用孔子的话说道:“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了,道也就产生了。我就是根本,没有我自己,一切都不存在了。”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价值抉择中,他选择了个人主义。而这正是自由主义者的价值判断。正如亚历克西·托克维尔所说:“个人是关于自身事务的最好的裁判者。”

尊崇法治

已经读过英国宪法以及若干法理学、社会学、哲学著作的周德伟,明白民主必然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只有法律高于一切(The Supremacy of Law),不存在领导人物高于一切的道理。周德伟觉得法律的主要宗旨是保障人权,人权就是“个人自由”,孙中山却反过来说中国个人自由太多,并且用公权(Civil Right)来解释为民权,把政府的政权(Political Power)解释为“能”,认为政府万能,人民是阿斗,这样的主张怎么能够实现民主法治呢?

师从哈耶克

20世纪30年代,周德伟通过铁道部的公派留学机会,前往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中国的很多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大多出自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拉斯基的学生,然而周德伟似乎对拉斯基并不感兴趣,他更加钟情于哈耶克。在他的回忆录里,他这样写道:“我自从进入研究所后,选择哈耶克作为指导教授,对于他所主持的讨论班从未间断地参加,仍然每两个星期去拜访罗宾士一次,汇报学业。对于负有盛名的拉斯基(H.J.Laski)、汤纳(R.H.Tawney)以及希克斯(J.R.Hicks)等人,在课业之外各自仅仅会谈了一次。”

主办中国之路

在担任湖南大学教师期间,周德伟还曾经主办过刊物《中国之路》,系统地阐述自己的主张。他曾回忆说:“在《中国之路》上,我每期都有好几篇文章。记得第一篇是《法治之路》,主要宗旨在于反对独裁政制,借鉴英国人大卫·休谟、析尔克、白芝霍特等人的学说,重视法治之下的个人自由。第二篇是《自由之路》,依据古典学派的亚当·斯密以及近代的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和哈耶克的学说,极力主张自由企业发挥个人的创造力。那时我已经熟知哈耶克的初期著作,对于他反驳社会主义的论据,尤其是在集体主义经济方面的,尤为熟练。”

电话里骂小蒋

周渝曾讲述过这样一件事,监听周德伟家电话的特务在监听了一段时间后,有一天见到周渝的母亲时,悄悄地传话给她:让你们家周先生别再骂小蒋先生(指蒋经国)了,尤其不要在电话里骂。

人物评价

林建刚:周德伟其实一直处于某种边缘状态,并没有进入政界及思想界的主流,但或许正是因为他的边缘状态以及反潮流的一系列举动,使得他成为一个时代的先知。

周渝:他很早就知道整个政治经济学是以经济学为基础展开的一套学问。中国儒家有很好的观念,可是治国的方法已经完全落伍了,要治国一定要懂经济学,很可惜民国以来没有什么人懂真正的经济学。我父亲早年在台湾写的文章总是很孤独,他的书搞哲学的人看不懂,因为他们不懂经济学,搞经济学的人也看不懂,他们不懂哲学。而他的经济学本身不止是经济学,是一套很深刻的系统,它来自西方最精华的苏格兰自由主义传统。

参考资料

反潮流的周德伟.新浪网.2024-09-10

【邵建】周德伟:一个儒家自由主义者.儒家网.2024-09-10

紫藤庐历史记忆:从自由主义沙龙到说茶论道(图).中国新闻网.2024-09-10

紫藤庐:周德伟父子的“无何有之乡”_文化_腾讯网.腾讯网.2021-12-1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