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荔田 :中国教育家、临床家、中医妇科专家

更新时间:2024-09-21 04:53

哈荔田(1912-1989),男,回族保定市人,教授,研究生导师,著名中国教育家、临床家、中医妇科专家。

人物履历

历任天津中医药大学院长,天津市卫生局副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学会会长,天津中医药学会会长,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医学学术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政协常委、副主席,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委员等职。

人物经历

哈荔田幼时随其父读书,以天资颖悟,每为亲朋所称道,其父在其六七岁时,命题联句,他文思敏捷,常稍加思索即妙语连珠,其父赞之有加,并言,传我之医者,必将此小耳。课余之时旁观父亲为患者诊治疾病,由于耳濡目染,遂对医学渐有所好。后考入保定同仁中学。同仁中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中学,为党培养了一大批干部,保定学潮即以其为首。哈荔田的同学马玉槐(原宁夏自治区主席,周茹(原天津市委常委)等均参加革命。他受家庭影响,加之当时中国国民党余云岫等要设立“中医法”,取消中医,为了捍卫中医事业、反对消灭中医,他决定“以医救国”,高中未毕业,遂辍学,随父学医。时年16岁。振岡公乃积学之士,儒雅方正,一生耿介,居家课子庭训颇严,为其而后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如他在“各老中医之路”、“学无止境、锲而不舍”一文中写道:“我学医伊始,先父每以诸葛亮‘志当存高远’之语谆谆教诲,并告诫我,医者司人性命,既要有富仁人之心,又须医术精良,因此,一旦选择医学这一事业,便要一生笃志力行,奋斗不已,万不可浅尝辄止,学师不卒,庸医杀人。由此,我认识到,要学好医道,首先要转于心,立于志,要有一种献身精神,否则见异思迁,二三其志,就会失诸精髓,妄陈杂求,终不会有所成就。其次要敢于攀登医学高峰,要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气,树立高远目标为自己的努力方向,否则亦不免流于平庸、肤浅,终不会有何作为。但取法务上并不是好高骛远,好大喜功,若贪多务得,急于求成,就会失于扎实,流于浅薄。”

哈荔田随父亲学习期间,熟读了中医经典及各家著作,在临床上取得一定疗效。如邻里中有疾者,安延其治疗。曾有一老老妪,患足肿瘤,日夜呻吟,不能履地,且饮食难下,经其诊为湿热下注,先予针刺,痛稍减,再书方三妙丸加味,重用土茯苓一药,不数日竟痊愈,里人啧啧称奇,从此医名鹊起,其时年仅十六、七岁,人皆称小哈先生。即至遇有复杂证候,则往往穷于应付,始知自己的疏陋贫乏,正所谓“治病三年,乃至天下无方可用”。为求深造。在其父支持下,于1931年北平华北国医学院,时年十九岁。

北平市(今北京)是学者云集,名医荟萃的地方。在学校不仅深受施今墨周介人、范更生等诸前辈的亲自教导,也曾得到一些大家的指点。哈荔田素有收录各医家方案手迹之癖好,每有所得,如获至宝。倘闻某名医善治某病,而又无缘识者,辄乔装病人往求诊治,一为学习遣方用药特点,一为得其手迹。除北京四大名医如萧龙发、施今墨、孔伯华汪逢春外,尚有陆仲安、悍铁樵、张简斋丁甘仁、夏应堂丁济万、陆土、陆渊雷何廉臣等等各家的手迹。可惜这些资料在十年浩劫中付之一炬。通过这样的广学博求,使其眼界大开,学识渐增,为此后临床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他还留心收集民间验方经验。一次,离保定市市区30里的大夫庄有一人患噎嗝病死了,其人无儿无女,死前曾对人说,等我死后,你们看看我到底的了什么病。他死后有一屠夫将其解剖了,发现他胃里有一疙瘩,很多人用手摸过,其时有一染布人手上带有蓝色,他揉着这个疙瘩,越揉越小,这引起哈荔田注意,查阅中药书后才明白是染匠手上的青黛起了作用,受到这个启示,后来他在治疗胃石症及癌症时,常用青黛,果然有效。

“医生不懂药,等于瞎胡闹”。中医一向特别重视药物学,哈荔田为了丰富医药知识,曾多次在北方药都祈州考察,知道了许多药材的特性和不同炮制方法的不同功效,为以后临床打下基础。

哈荔田在读书中坚持与临床相结合,在校时他就走访当地名医和老药工,研讨各家医术之长,药剂配伍的特点,从中理解中医辨证施治、方剂、药理学及中药炮制的独特工艺等,为从医打下了扎实基础。在校学习时,他还利用帮助老师撰写教案教材,整理病案、病历时,认真向老师求教,研讨病情,主动提出治疗方案、方剂,求得老师指导,使其对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在校期间深受校长和老师的关爱,连续四年被评为三甲学生(即学习成绩在全年级各列前三名,学习态度学风优秀,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成绩突出)学费全免的待遇。施今墨校长在当时及以后几十年里,深爱这位学生,他曾多次表示“哈荔田是我最喜爱的学生,在今后中医学术、中医发展上前途无量,定可做出一番事业。”

哈荔田主张中医教育不仅要办中医院校,而且应继承师带徒形式的两条腿走路。但应该变过去带徒方法。过去是师傅举教,虽能继承,但学习片面,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为此,他提出集中学习,分散带徒的方法。就是要学员集中学习中医基本理论,又要学习西医基本知识,然后分别考中医为师,学习老中医的临床经验。这样知识全面,临床更易提高。但这又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办,在哪办,学生毕业后学历国家承认否,工作如何安排等。

哈荔田考虑到办教育。师带徒,必须由政府安排,纳入国家教育轨道。他向主管部门提出办学校虽然好,但中医又有其特殊性,与西医不同,有好些宝贵经验,必须口传心授,多临床,多诊治始能代代相传。在我们继承发扬祖国医学宝贵遗产方面,这个途径不能放弃,而教育又应纳入国家正规教育之中。他的建议得到了市、局及有关部门的认可。他又向中央有关部门作了反映,得到支持。在中医进医院的同时,于1956年在天津市中医院成立了徒弟班,正式纳入国家计划。文革前在天津市中医院办了两期,在各区县也成立了徒弟班,为天津市培养了一大批中医骨干,如张大宁、任仲付、王竹瑛、李俊卿及王大鹏等。

哈荔田是中国第一批走出国门进行交流的专家。1959年他率团出访越南民主共和国进行学术交流,主讲中医药在医疗保健方面及临床经验,受到越南医务界好评。同时还给南越主席胡志明诊治疾病。开始了中外交流。十年改革开放后,他在天津中医药大学举办两期日本医生学习中医班,亲自担任班主任,并开了内径理论中日交流会议,随着留学生的增多,一附院石学敏到国外办医院的开展,使中医走向世界,掀起学中医热。支持中医学院建成国际关系学院。在这方面,他起了一个带头作用,是天津中医药大学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开中国对外教育之先河。

哈荔田晚年时值各地及天津市都在开展专家门诊,许多老中医亦都积极参加,并多处应诊,有的老专家疲于奔命,致使有些医生疾病丛生,哈老看到后很是焦急。他知道许多老中医专家家属多是家庭妇女,没有工作及生活来源,虽然老大夫坐诊收入可补助家用。他认为这是浪费人才,易致学术断档。他在“今晚报”发表文章,指出老中医专家应少出或不出专家门诊,而应把宝贵时光放在整理自己的学术经验,著书立说,并培养后继人才上。当然,这是个矛盾的问题,为此,他多次在全国政协会上提交改善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及对老中医专家的生活补贴问题。他自己则坚持每周一次义诊。从不到各个医院取出专家门诊,他每周三上午在家由儿媳张吉金及研究生协助诊治,患者各行各业,上至领导下至基层百姓,有工人、农民、售货员、运输工人,清洁工人等等。从早晨七点多钟,一直看到中午一二点钟。耐心细致的询问病情,诊察一丝不苟。不仅如此,他还自己出钱配置药品,如益肾填精胶囊,齐经去痛丸,康宫丸等,送于患者,不收取分文钱财。有的病人痊愈后送来钱物或土特产品,他一律不收,即使收下,也要送还病人茶叶等家中物品。社会上有的人说,哈老义诊收的礼品比我们门诊挣的钱都多,这是对哈老的极不尊重,哈老一生清正廉明,从来不沾国家一点便宜。他从参加工作到去世工资一分没涨,几次调整工资都是给晋升一级教授工资,早先推举给老大夫,后去世后,再给晋升,他曾说我是二级已是最高级了,就把一级空着吧。就是这点工资省吃俭用,培养六个子女上了大学。他一直生活在解放时自己购买的小楼内。从没有向学校要过一平方米的房子,学校给了房子也分配给其他人了。文革当中造反派批斗时,让他的司机揭发,因其了解哈老的廉洁无私,就说:“你坐车,为什么要我给开门。”使造反派无话可说。

参考资料

《津沽史话》第十五期——十大中医名家:哈氏医学之哈荔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2023-06-05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