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存中学 :1920年徐世昌筹建的学校

更新时间:2024-09-21 08:44

旧址位于博野县北杨村境内,今已毁,由时任民国大总统徐世昌组织筹建。始建于1920年,日军占领博野后,被毁。

历史沿革

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1919年到博野县北杨村瞻仰颜元故居,认为颜李学说可以富国强民。次年即在北京组织了"四存学会",并在府右街筹备建立了一所"四存中学"。1922年,由"四存学会"拨银2800元作为建筑费,在北杨村创一所小学,徐世昌命名为"四存小学"。次年,"四存学会"又拨款800元招生开学。嗣后,徐世昌每年拨银元800成为定制。张荫梧作为四存学会博野县分会的会员,他在执掌北京市市长期间,当然大力捐助,组织四存学会旅京的博野会员成立北杨村学务委员会(后改为校务董事会),亲任主席,募捐资金,扩展校务,将"四存小学"增设中学,1929年改为"四存中学",还一度任校长。当年,连同小学共有学生240人。

1922年,北京的四存学会以博野县北杨村是颜元故里的缘故,拨银2800元作为建筑费, 北杨村颜氏宗族后裔慷慨捐献村北地产15亩作为校址,在北杨村创立了一所两等小学,徐世昌定名“四存小学”。四存小学的目的:继承和发扬颜元学说,培养社会人才,富国强民。 1923年四存学会又拨款800元,招生开学。此后,徐世昌每年捐银元八百,成为定制。

张荫梧作为四存学会博野县分会的会员,组织四存学会旅京的博野会员成立了北杨村校务委员会(后改为校务董事会),亲任主席,募捐资金,扩展博野四存小学校务。1929年,他将四存小学增设中学班次,还一度兼任校长。1931年春,张荫梧将四存小学改为四存中学,专心致力校务。这时,热衷于“乡村建设”的梁漱溟北京市闻讯而至,他本着颜元的务实精神,帮助张荫梧确定了“以适应社会为基础、改进社会为标的”的教育方针,倡办农村教育,纳教育于整个生活中,旨在由学校社会化而跨入社会学校化。

1934年,河北省教育厅以四存中学新教育方案注重劳作实践,学生堂内堂外成绩优良,按奖励条例并提经省政府会议通过,每年拨发奖金1920元,并形成定案。于是,四存中学进一步扩展校务,又开设了农村师范班。1935年6月,又增设安国、博野县蠡县三县(后又增加安平县深泽县)联立师范班。当年8月,张荫梧又接任河北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校长一职。该校设在省会天津市,不久,张荫梧以日军要占领天津,时局不稳为由,将民众教育实验学校由天津迁到北杨村,与四存中学合并。这样,到1936年,四存中学在校学生计有初小4个班、高小2个班、初中3个班、师范5个班、民教2个班,共11个班次、学生870余人,教职员工百余名。学校内教室19座、房舍600多间,总共占地200余亩,横跨孝义河两岸。除教学和师生生活设施外,还建有医院、农民问事处、邮政代办所,学校外还建有农场、林场、菜圃、火力发电厂等。后来,又在保定市深泽县等地开办了四存分校。北杨村的四存中学不仅在河北省,而且引起了全国各地有关方面的关注,参观访问者接踵而至,络绎不绝。1935年一年中,到该校参观者达29起、570多人次,其中有军政要员,更有教育工作者,对四存的学以致用,注重实践,加以赞扬。

四存中学的教学作息实行“三八制”,即八小时堂内教育,八小时堂外教育,八小时休息。堂内教育为普通中学课程,除教育部规定的课程之外,兼注重切合农村社会实际的学科,特另增农业、医药常识、簿记学、乡村自治、户籍法、警章、违警罚法和颜李学说等。堂外教育主要为军事训练和工农劳作,分农作、军训、国术、村治、书报、饮食、印刷、中西医院、文书等实习。军训包括童子军训练,均由学生合组自卫团,实行轮流值夜守卫,学生生活彻底军事化、纪律化,由堂外主任和各班主任按照军事教育进度表,严格训练,以期学生毕业后对于农村自卫、农民团结有训导指挥之智能。此外,四存中学还特别注重社会教育和社会活动。其社会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开设“农隙学校”,二是开办民众教育传习所,其社会活动,也都是为了联系民众、教育民众,实行政教合一,由学校社会化跨入社会学校化,以期改造农村,掌握农村。

四存中学的办学方针和教育宗旨是:以适应社会为基础,改进社会为标的,由学校社会化进而跨入社会学校化。授予学生实际应用及升学之智能。实行严格的心身训练,俾做多方面之发展,要求严格具有农人身手、军人体魄、科学头脑、超物意识及服务农村之精神。用这些人去领导、改造、建设农村,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

四存中学教育内容包含七个方面:公民训练(堂内讲授公民,堂外以班为村,实行村自治)、基础训练(武术、军事。堂内讲军事学,堂外军事化)、生产训练(堂内讲授农业知识,堂外设农场、林场、菜场,以班为单位,共同耕作、研究、改良)、合作训练(设立学生消费合作社、教师信用合作社、农隙传习所,创造实习机会)、卫生训练(设中、西医院,讲授卫生、医药知识,轮流到医院实习)、民族精神训练、教学训练(师范班专业课)。各项训练的实施均按三八制,堂内和堂外穿插,脑力和体力均衡,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以具体活动代死板学科,以实际工作代假设工作,已现实活动代各活动之理想,力求实现。

四存中学教育具体实施方法:

1、堂内教育。除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兼注重切合农村社会实际的科学。包括农业、医药、簿记、乡村自治、户籍法、颜李学说等。堂内教育讲习合一、师生一体。

2、堂外教育分农作、军训、武术、村治、日记、图书阅报、饮食、印刷、消费等合作社,中西医院、文书等实习及教职员勤务等。

3、社会教育及其它活动。

第一,农隙学校。在农闲时为农民开设的学校,分为两部,一部招收农村无力上学的儿童,另一部为农民班。旨在教育农民,改造农民,改变农村愚昧落后的面貌。

第二,民众教育传习所。划附近各村小学为农教表证区,各村小学教师都入所传习,回村后兼办民众教育。进而博野县蠡县、安国等临县都开办了民众教育传习所

第三,设立农村建设辅导委员会。农民问事处、农隙学校、信用合作社、校村联欢会和邮政代办所归属辅导委员会。会内分调查、设计、实验、推行四组。农教表证区办事处归并实验组,由安国、博野、蠡县三县县长及四存中学、民众教育实验学校教职员20余人分人委员及各组正副主任,增设辅导员10人,划博野为实验区,选定三村为实验学校及七个中心小学,派辅导员前往辅导。中心小学领导本学区小学,从事于生产、滋味、卫生、合作等农村建设工作。凡村内一切改革、建设,皆以学校为领导机关,先从调查入手兴利除弊。由村而区而县,组织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学校以理论劝道感化,政府以权威法制督促,实现政教合一。

第四,四存医院对农村开诊。天花流行季节医生带领学生下乡种牛痘。各村小学设卫生箱,配备常用药品,方便就近就医。

此外,四村中学为了密切联系群众,重要大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国耻纪念等会议,都邀请附近村群众参加。农闲时每周末举行校村联欢会,村与学校轮流演出节目,既丰富了文化娱乐生活,也密切了学校和群众的关系。

北杨村四存中学从1922年在四存小学的基础上创建,至1937年“七七”事变终止,历时15年。学校占地200余亩,教师19座,房舍600余间,教职员工百余名,在校生八百七十名,培养出学生(不含高小)初中以上1500余人,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1938年5月,侵华日军入侵博野县日本军机炸毁了四存中学。

张荫梧在北杨村的四村中学的办学活动以及其组织成立的抗日武装河北民军,在华北的历史上是很重要的事件。但是张荫梧的民军也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时有摩擦,毛泽东称张荫梧为“摩擦专家”。但是,张荫梧在博野北杨村孝义河两岸兴办的教育实验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应有其重要的地位,四存小学扩建为中学,其教育宗旨、内容、形式及农村教育实验基本上是本着颜元思想进行的。四存中学的大部分学生后来都投身于革命事业中,为抗战事业、解放事业和建设新中国做出了贡献。

备注:关于四存中学校址被日本飞机炸毁,博野北杨村沃头村长者回忆,其实飞机仅投下两颗炸弹,一颗在学校门口爆炸,另一颗在院内荷花池爆炸,没有造成学校建筑的破坏。1939年,博野地下党为避免四存中学校址成为日军盘踞的据点,发动南祝村民,一夜之间拆除了校舍。至今流传的说法是:北杨村人建校,南祝人拆校。历史真相永远是迷,记在这里备考。

班级设置

1931年,学校扩招,中、小学各4个班,学生480多人。是年12月,附设农隙学校,入学农民60余人(免收学费)。主要是讲解农作物的管理和栽培技术,颇受农民欢迎。1934年暑假开设了农村师范班,招生60名,一年毕业。1935年又招收了3个师范班(博野县蠡县、安国合办)。到7月初,学校分三部:即师范部、初中部、小学部,共9个班,学生达540人。8月初,省主民众教育实验学校,奉教育厅指令迁到此校,学生127人。1936年6月,博野、安国、蠡县、安平县深泽县五县的简易师范合并为联合师范,在此招生5个班,这时学生达到了870余人。办学方针及宗旨

"四存中学"办学方针和宗旨是:以适应社会为基础,改进社会为标的。由学校社会化而跨入社会学校化。授予学生实际应用及生活之智能。实行严格的身心训练,做多方面之发展,要求具有农工身手、军人体魄、科学头脑、超越意识及服务农村之精神。"四存中学"教育内容有:公民训练、自卫训练、生产训练、卫生训练、民族精神训练、教育训练。以上七项训练最后一项为师范班所独有。在教育上,本着"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之原则,使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四存中学"的办学方针、实施办法及各种活动,在当时是新生事物,主管全民教育的梁漱溟先生专程由北京市来校指导,因此,引起多方面的关注,参观者络绎不绝。既有教育行政领导,也有教育专家,乃至各界政要,捐款资助者亦不乏人。1935年一年中到该校参观者达29起、570多人次。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解放后曾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教育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杨秀峰应邀到"四存中学"参观演讲,并对"四存"的学以致用、注重实践加以赞赏。被毁

"四存中学"从1922年创建"四存小学"开始,1929年增设中学班并改为"四存中学",直至1937年停办,历经15年。学校占地面积由原来的15亩扩大到200亩,教室19个,共有教职员工100余人,房舍600余间,培养出初中以上毕业生600多人,这些学生多数走上了革命道路,也有少数学生跟随军阀张荫梧与人民背道而驰,走上了反动道路。后日军占领博野县,抗日政府恐学校为日寇盘踞,组织群众将其拆除。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