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 :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

更新时间:2023-10-09 21:29

银元俗称“大洋”“洋钱”或“花边钱”。银元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是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国际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对外贸易扩大,外国商人除了将货物运往中国,也向中国输入银元。银元大约在16世纪末流入中国,那时仅仅是作为上层或富裕阶级的一种玩物或收藏品。清顺治年间开始,银元在中国以货币的形式开始盛行。清康熙年间,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币,除双柱以外,还有威尼斯银元,法国银元,以及荷兰的银元等。为抵制外国银元,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自铸银元。光绪十六年(1890年)清廷开始正式铸造银元“光绪元宝”(即龙洋),各省纷起效尤。银两、银元并用给人民带来不便,清政府及北洋政府都曾提议“废两改元”但都未成功。国民党获得全国政权后,于1933年正式发布《废两改元令》。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中,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向外大量流出,使得中国银根骤紧,利率高昂,靠银行贷款维持生产和流通的多家企业无法继续经营。国民党政府接受“法币政策”,放弃银本位,于1935年11月3日公布了《法币实施办法》,同时收回银元,禁止流通。银元于是不再具有法定货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演变,银元具有了收藏价值。

起源背景

15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国际贸易急剧增长,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商人先后到达中国。最先与中国联系的是葡萄牙人,随后是来自马尼拉的两个西班牙使节。自此,葡萄牙、西班牙商人拉开了西方与中国展开大规模贸易的序幕,两国除了将货物运往中国,也向中国输入西班牙银元,每年达200万元以上。荷兰人到达中国的时间稍晚于葡、西两国商人。崇祯十年(1637年),英国商人首次抵达广州市进行贸易。17世纪中叶以来,荷兰、英国与中国的贸易规模逐步扩大,逐渐超过西班牙、葡萄牙。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扩大和商业的蓬勃发展,作为通货的白银严重依赖对外贸易的补充。五口通商以后,国际贸易规模空前扩大,巨额数量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市场。

历史发展

世界银币

早期在中国沿海地区流通的是西班牙银元,又称加罗拉银元,俗称本洋。系1535一1821年间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秘鲁等地) 铸造的银币。16世纪末,本洋开始流入中原地区,那时仅仅是作为上层或富裕阶级的一种玩物或收藏品,并没有成为真正的货币,流入范围也只在沿海的广东省福建省上海市山东省长江中下游平原各港口等地。

流入清朝

顺治四年(1647年)曾限制外人只许在澳门贸易,但实际上他们的活动范围,一天一天推广,外国银元流入中国,也一天一天多了。当时的中外贸易,几乎是单方面的,因为中国人不用外国货,外商人要买中国的丝、茶、瓷器,就必须用白银来买。所以他们到中国来的船,载的全是银元,而回去的船载的是货。

康熙,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币,除双柱以外,还有威尼斯银元,法国银元,以及荷兰的银元。乾隆,外国银币更加通行,除了购买中国土产外,有一部分是为中国的高利率所吸引进来的。当时广州市的利率自年息一分八到两分,以复利计算;有大批的银钱自印度流入中国。

为抵制外国银元,朝野上下多主张自铸银元,但被爱新觉罗·旻宁驳回。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殖民帝国打破清廷闭关自守的政策,英国“站人”银元、日本龙洋”、美国贸易银元,大量流入中原地区。其形制、重量、成色划一,以枚计价,便于计算和流通。清廷银两货币制度发生重大改革,始铸“寿星银饼”;咸丰年间铸“如意”“笔宝”银元。上海市号商铸“足纹银饼”等。

光绪十三年(1887年)张之洞看见中国市面全是外国银币,奏请自铸银元,以谋抵制。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由广东造币厂试铸银币,正面是光绪元宝四字,背面是蟠龙纹,大家称为龙洋。自广东龙洋出现後,各省纷纷仿造。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武昌造币厂成立,次年天津造币厂成立,其他各厂如安徽、湖南省东北地区浙江省、湖北、北洋政府沈阳市江南黑龙江省福建省四川省、台湾、云南省等,也都开始铸造银币。

盛行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开铸孙中山半身侧面像的开国纪念币。规定重26克,合库平六钱九分七厘,成色96%一96.9%。北洋政府于1914年推出《国币条例》,确立银本位货币制度,定国币“壹圆”重库平七钱二分,含纯银八成九,重26.5克,等同于银元一枚,币正面为袁世凯半身侧面头像,弧形文字为中华民国三年,币反面为嘉禾交叉环绕,中间为币值壹圆,俗称“袁大头” 。“袁大头”出现后,逐渐取代“龙洋”“鹰洋”等外国银元,在全中国流通。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定鼎金陵后,亦曾颁布国币条例,继续使用银本位发行货币。当时国民政府停铸“袁大头”,仍沿用中华民国初的元年版“孙中山半身侧面像开国纪念币”旧模,略改了一下英文的币名等处,发京、津、浙、蜀等造币厂鼓铸,暂为替代“袁大头”。

银元取缔

1920年至1930年初,外商涌向中国市场大肆掠夺、搜刮银元,随着国际银价出现大幅上升后,从而导致中国银根短缺、利率急升,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市场经济。为了应对通货膨胀,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货币改革,放弃银本位,改为发行法定货币(即法币 ),同时收回银元,禁止流通。银元于是不再具有法定货币的地位。

制度变化

废两改元

清后期通货的繁杂给市场交易、人民生活及社会经济的运行都带来极大的不便,国内有识之士一再提出废除银两制,改用银元制度的主张。1910年清政府曾颁布《币制则例》,规定以银元为主币;1914年北洋政府也颁布《国币条例》规定银元为本位币,并统一铸造新银元(因币面铸有袁世凯头像,俗称“袁头币”或“袁大头”),但由于钱庄业惯于从银两兑换中牟利,因而对此拼命反对,外国银行团也借口过去债款都是以银两计算而阻挠,废两改元根本无法实行,所以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仍然实行银两、银元并用制度。

中国国民党获得全国政权后,着手统一货币发行。在1928年全国财经会议上,国民党政府提出了废两改元问题进行讨论。1932年上半年,内地银元大量涌入上海市,数额达5446万元。赞同废两改元者认为这是一极好的时机。1932年7月,宋子文代表国民党政府明确了废两改元的原则。一个由银行家和商业界代表组成的“废两改元研究会”成立,该会大力宣传废两改元,并就有关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在社会舆论压力下,上海钱庄业也不得不表示原则上同意废两改元,但希望不要操之过急。1933年3月1日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宣布从3月10日起,先在上海实施废两,以上海规元7钱1分5厘合银币1元为换算率,市场交易一律改用银币计算,各种行市改标银元单位。同时由中央造币厂铸造新银币,其正面为孙中山半身像,背面为帆船图案,俗称“孙头”或“船洋”,自发行之日起通行全国。4月6日,财政部又通令全国废两改元,规定从当天起,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和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上海市、汉口、天津市等地的银行公会、钱业公会等纷纷做出了相应的遵行决议,这一改革基本上获得了成功。

法币改革

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竞相转嫁危机,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贸易战、货币战,把世界划分为美元集团、英镑集团、法郎集团等。期间,美国政府先后于1933年12 月及1934年5月颁布《银购入法》和《白银法案》,要在4年内每年收购白银2442万盎司,以抬高白银价格。

世界市场银价猛涨,作为用银大国的中国首当其冲,白银大量向外流出,1934年中国白银净流出1.80亿两,1935年又净流出1.86亿两。作为货币本位金属的白银大量外流,使得中国银根骤紧,利率高昂,一向靠银行贷款维持生产和流通的民族工商业顿时资金周转不灵,只得停业或倒闭。为了阻止白银大量外流,中国国民党政府于1934年10 月下令增收白银出口税,并采取了一些其他措施。但是外资银行利用领事裁判权等特权将中国白银大量偷运出境,有的甚至在上海公开用兵舰装运白银出口,国民党政府对此无可奈何。在华北地区,日本人白银走私活动也十分猖。

在世界银价大幅度变动的一再冲击下,旧中国原有的银本位制已难以维持下去。英国财政部首席顾问李滋·罗斯来中国考察,建议国民党政府采用纸币流通的“法币政策”,并提出把中国货币纳入英镑集团的方案。国民党政府接受了用纸币的方案,于1935年11月3日公布了《法币实施办法》。

主要样式

收藏价值

1804年美国银币

其实美国在1804年并没有铸造过任何银币,当美国国务院决定给外国尊贵人物致送特别纪念币时,铸币局便采用1804年的印模铸造了一批号称“1804年银币”的钱币。目前知道的这类1804年银币存世仅15个。当时馈赠泰国国王的银币在1997年4月以180万美金成交;而另一枚由美国总统杰克逊的私人代表罗伯特斯送予马斯喀特苏丹的银币,在1999年以414万美元成交了。

1913年自由女神像五分镍币

美国有1833年至1912年发行的五分币,其正面图案均为自由女神头像,从1913年开始,五分镍币的图案设计已改为印第安人头像。但在1912年底,有人偷偷铸造了几枚携有1913年年份的自由女神像五分镍币。直到1924年,美国共有五枚真品陆续出现,被称为“五朵金花”。1996年波尔斯·梅琳娜公司主持的拍卖会以140.5万美元高价拍出一枚,成为美国此种五分镍币首枚打破百万美元大关的钱币。五年之后,在2001年加州长滩市国际钱币展销会上曾公开展览一枚。就是那枚钱币,这年在拍卖会上又创下了18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520万元)新纪录。

1900年庚子京局制造光绪元宝七钱二分银币样

此枚币为清代光绪二十六年岁次庚子(公元1900年)清政府北京银圆局成立开始时铸造的银币样,当时该局特委托英国皇家铸币厂雕制铸币钢模,币面图样正中“光绪元宝”满、汉文四字,左右年份“庚子”,上端为铸造机关“京局制造”四字,下端计重“库平七钱二分”,背面图样中为大清龙图,上下端分别为英文“PEKING”和重量。当钢模送抵北京银圆局不久,适遭逢拳匪之变,又被八国联军劫掠,铸币厂房被毁,北京银圆局胎死腹中,仅留存极少银币样存世。

由京局制造的银币样共分五种面值,分别为七钱二分、三钱六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和三分六厘。它是第一套清中央政府正式铸造的银币,意义不凡,尤以壹圆银币最为少见,也最珍罕,国内目前只有上海博物馆藏了一全套,七钱二分的一枚估价200万元左右。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孙中山像船洋壹圆大字版样币

此枚珍币原为马定祥旧藏,目前在钱币界所见均为小字版,大字版罕见。该币当年共有两种设计样币,初为大字版,是参照金本位半圆图案设计,因此水波纹、帆船、壹圆等图样几乎近似;二为小字版,是依照民国二十四年中元银币图案设计。

从《中国近代银元史》一书中,可查阅尚且留存下来的民国二十五年壹圆银币计版式有四种,其中孙中山侧面像背配帆船,分别有壹圆大字版和壹圆小字版两种。第三种是孙中山侧面像背配布图壹圆,分别有直径32毫米小型版和直径35毫米大型版两种。第四种为民国二十六年孙中山侧面像背配布图壹圆一种,总共有四种版式五个品种,这几种银元样品存世量极少,特别是民国二十五年的壹圆大字版帆船,钱币界目前视之为孤品。这五个品种,1枚的市场估价分别在人民币200万一400万元左右之间。

1907年光绪丁未年造大清金币库平一两银质试样

此币非常仅珍藏在大藏家手中,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均无此银质试样币馆藏。该币是丙午丁未大清金币的银质试铸样币,币面中间有楷书“大清金币”四字,上端有“光绪丁未年造”,下端有“库平一两”字样,背面蟠龙,四周绕以云纹,光边。据《大清货币铸造史记》资料记录,对该金币的银质试铸样币(还有另外一种铜质试铸样币)曾有一说,清廷当时曾拟定行铸金银铜三品,而天津造币厂试铸的大清金币图案,因在币面上遗漏了清代的满文,造成严重的失误,故此种试铸金币进呈御览时,引起不悦而遭否定。据该枚在某拍卖会上估价100万—160万元,成交价190.4万元。

1867年香港纹银壹两

此币币面和普通香港壹圆银币相同,刻有维多利亚女王头像,背书中文为“纹银壹两”,英文“壹两香港”围绕四周,年份“1867”置于下方,“银”字下有986三个数字,系指含银纯度,“纹”字下亦有“TRIAL”英文小字。纹银壹两”银质样币留存至今只发现有4枚,是香港特区政府发行的钱币中最珍罕贵重的一枚。美籍犹太收藏家古德曼旧藏一枚,于1996年在美拍卖,以约12万美元落槌,为全场最高价。还有一枚出自于美国Stack’s2001年12月4日钱币拍卖会。当年拍卖估价人民币120万一200万元,最终成交价190.4万元。

1929年民国十八年孙中山像背地球壹圆样币

该银币正面为孙中山着西装肖像,上书“中华民国十八年”,背面有交叉的国民党党旗和中华民国国旗矗立于地球之上;下镌“壹圆”二字。外圈所镌英文意为“中华民国”。据说孙中山像背地球双旗图壹圆银币,仅试铸样币一枚,未发行,是中国现代机制币最为珍贵的孤品种类之一。此枚样币的保存状态极佳,品相属于完全未使用品。1997年3月,此币在上海首届近代银币拍卖会上拍至55万元高价,目前市场的估价应在200万元左右。

轶事典故

一枚特殊的银元

枣庄市铁道游击队纪念馆里,陈列着一枚银元,这是曾任铁道游击队政委张鸿仪留下来的唯一遗物。在担任铁道游击队政委时,张鸿仪制定了“三不走”的规定,即部队在老百姓家住宿时水缸不满不走、不扫地不走、不送还东西不走。在张鸿仪的带动和教育下,游击队逐渐成为纪律严明的铁道“飞虎”。游击区的群众也渐渐视铁道游击队如亲人一般。有了老百姓的真心支持和拥护,铁道游击队在敌后战斗中如鱼得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战绩。1945年6月,游击队在返回驻地途中遭日伪军包围,张鸿仪在突围时不幸右胸中弹,临终前他将身上唯一一块银元赠送给通讯员郑君伦。后来,在修建铁道游击队纪念馆时,郑君伦将这枚具有特殊意义的银元捐献给了纪念馆。

三块银元

1939年,周恩来为解决工作经费问题,决定建立党的“第三战线”,也就是经济战线。已经在党的经济战线展露头角的肖林被选中,接受了周恩来亲自发布的任务:为党的事业从事经商活动。肖林与妻子王敏卿回到江津区,创办了“恒源字号”商行,还在重庆市开设了分号,在宜昌市开设了办事处。新中国成立后,肖林、王敏卿夫妇共计向中共中央上交的资金约合黄金12万两,其他固定资产折价1000多万美元。但肖林只留下三块银元作为纪念。1997年,肖林将那留作纪念的三块银元捐赠给了当时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