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坪风雨桥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黎平县的桥梁

更新时间:2023-09-20 14:41

地坪风雨桥位于贵州省黎平县地坪乡,俗称花桥。清光绪八年(1882年)修建,后多次修缮。桥全长57.61米,宽5.2米,其上附有桥亭一座、石碑五通、门楼一座。该桥横跨于南江河上,因水流平稳,河心仅用青石砌一座高7.1米的石墩,支撑木梁结构的桥身,其下部由两排各为八根粗大的杉木穿榫连成一体,分两层呈天平状向两边悬挑,每层挑出2米。

简介

地坪风雨桥位于地坪侗寨的南江河上。这座远近驰名的风雨桥又称花桥,将上寨、下寨、甘龙三个寨子连成一体。

历史由来

杉木大梁上平铺杉木桥板,二十多排圆柱,用枋木交织,压排穿榫连接成一体,形成长廊,桥廊两侧设1米高的梳齿栏杆。

栏杆下面有一层外挑1.4米的大桃檐,既美化了桥身,又可保护下面木构件免于雨淋。

桥廊内设有长凳,即可便利行人通往,又可供行人小憩避雨、乘凉、会友、迎宾送客和观赏风景,是一种多功能的侗族建筑。

地坪侗寨位于黎平县南端,现为地坪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02公里,包括上寨、下寨、甘龙3个村寨。

南江河从寨子之间蜿蜒流过。在河上有一座远近驰名的风雨桥,又称花桥,将三个寨子连成一体。

布局结构

地坪风雨桥,桥全长56米,桥面宽4.5米,桥底距日常水位近10米。桥上建有长廊和桥楼,青瓦覆盖,可挡风蔽雨,故名风雨桥。

南江河至此水流平稳。河中心用青石砌成一座桥,桥身置于石礅上,连接两岸,为木析梁结构。

桥梁下部分两层,各由8根合抱粗的杉木穿榫连成一体,呈天平状向两边悬挑,各层挑出约2米,这样就巧妙地减小了空间跨度。上部两层,各由4根粗长杉木穿榫连成一排,架在礅岸之间.然后在其上面铺桥板和建桥廊。桥廊左右两侧有1米来高的梳齿状栏杆,靠栏杆内侧各架设一行长条凳,行人可坐在凳上凭栏观景、小憩。

栏杆下面有一层向外挑出1米多的挑檐,顶盖青瓦,活像桥身长出的双翅,既美化了桥身,又可保护桥下的木构件免受雨淋。

桥上有一大两小的3座楼。高大的中楼建在河心石礅上,五重檐四角攒尖顶,式样同侗家鼓楼相仿佛。底层宽出桥面,楼顶高出两端桥廊屋面约5米。顶上还安有葫芦宝顶,宝顶下有如意装饰。

价值意义

桥上建三座桥楼,中楼形似鼓楼,五重檐四角攒尖顶,被称为桥上鼓楼,高10.2米,两端桥楼为三重檐四角歇山顶,高5.8米,桥廊屋脊上泥塑熬鱼、双龙抢宝、双凤朝阳,中楼四柱绘青龙凤凰,栩栩如生,壁板穿枋上绘有民族风情、历史人物故事彩画和卷草花纹、楹联等。整座花桥结构巧妙,运用杠杆力学原理,大小柱、枋、、凳、栏杆,全部用杉木穿榫构成,不用一钉一铆。建筑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工艺精湛,雄伟壮观,造型结构居全国之首,展示了侗族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为侗族人民的智慧结晶。2004年毁于水灾,2008年8月18日重新建成。

百年宝贝

石头铺就的小路延伸到一个木头建成的亭子。栗色的亭廊下,是一块块断裂得只剩根部的桥木,朝着河对岸的方向。桥木下方此刻正舒缓流淌着的,就是南江河。站在已有些七零八落的亭子里望向对岸,看到了一个小房子的残垣断壁,还有两堆厚厚的木材。

这是1月底到地坪乡所看到的一幕。这座已经消失了的桥,正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驰名中外的地坪风雨桥。今年7月20日,当地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山洪冲毁了这座有122年历史的风雨桥,只剩下昔日通向风雨桥的石头小路和桥头。河对岸被冲毁的小屋,是当地群众专为守桥人建的“值班室”;那两堆木材,则是群众连续奋战5天5夜,从洪水中抢救收集而来的风雨桥原始构件。

侗族有三大民族民间文化特色:风雨桥(花桥)、鼓楼和大歌。其中,风雨桥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被誉为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的奇葩。走入侗寨,几乎有水的地方就有风雨桥,桥身有短长,但都是楼檐叠加,彩塑纷呈,不仅为行人挡风雨,还是当地人议事娱乐的地方。

地坪风雨桥是众多风雨桥中工艺最为精美,侗族历史上建筑最早的一座。昔日的地坪风雨桥横跨南江河,将乡内三个寨子连为一体,全长57.61米,宽5.2米,距正常河道水位10.75米,始建于1882年,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风雨桥桥中有楼,楼中设廊,廊内有画,画中记载着侗家传说典故。整座桥的建筑不用一钉一铆,不用任何图纸,完全是民间巧匠的工艺结晶。

重筑

在风景秀丽的贵州南江河上,备受关注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黎平县地坪风雨桥修复完工,这座有“侗乡彩虹”之称的建筑瑰宝重现昔日风采。

地坪风雨桥始建于1882年,长57.61米,宽5.2米,高7米。此桥桥中有楼,楼中设廊,廊中有画,是侗族民间工艺的结晶,是贵州省境内规模最大、造型最漂亮的一座风雨桥。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坪风雨桥扼守黎平通往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要道,建桥以前,因为原来的桥太简陋,每年都有不少人被南江河的滔滔河水吞没。风雨桥与侗族大歌、鼓楼并称为“侗族三宝”,成为侗族人迎宾送客、聊天娱乐的重要场所。

2004年夏,地坪风雨桥被洪水冲毁,风雨桥的修复工程从去年2月开始。该桥能够顺利修复,与当地侗族群众强烈的古桥保护意识分不开。

2004年7月20日,地坪乡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山洪。9时,眼见暴雨越下越大,南江河的河水不断上涨,上寨、下寨的500多名村民找来铁丝、抓钩……想尽办法加固风雨桥。“风雨桥是咱侗家人祖辈传下来的宝,决不能毁在咱们这代人手中。”狂风暴雨中,男女老少坚守在风雨桥的两边。

随着雨量的增大,风雨桥越来越危险。11时45分,洪水漫过了桥面。12时25分,风雨桥的右侧石墩突然塌陷,加固桥体用的铁丝、钢绳全部崩断了。几声巨响过后,桥体一下子陷入洪流之中。

“快!快!快把铁丝绑着的柱子拉上岸!能救多少算多少,抢回一根是一根。”下寨村村支书粟朝辉大喊一声跳入激流,向在水中翻滚的大梁游去。紧接着,上百名干部、群众跳入洪水,开始打捞风雨桥构件,众人合力抢回了那根长22米、重2000多斤的大梁。这根大梁是用一棵生长了1000多年的杉木做成的,材质坚硬,是地坪风雨桥的顶梁柱。经过一下午的打捞,村民们共抢救起8根8米长的短木梁和38件构件。其他的构件大部分被洪水卷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

7月21日清晨,洪水已退。地坪乡乡长甘仕杰带着8名村民,包上蒸熟的糯米饭,沿着南江河开始了艰难的搜寻。整整5天5夜,他们走了50多公里,找到54件风雨桥构件。

得知大部分风雨桥构件被找到,300多名村民放下手里的农活,到30公里外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富禄乡、洋溪乡良口乡参加搬运。有的风雨桥大梁重2000多公斤,又被水泡了好多天,更沉了,只能在水里拖着走。村民们顶着烈日,在水浅处下到河里推拉,在水深处,他们轮换在水里游着推,在岸上拉,终于把找到的构件运回风雨桥原址。在风雨桥被冲毁后的近一个月时间里,村民们收集到构件木料54立方米,共111件,占全部构件的73%,为风雨桥的修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2月,地坪风雨桥的修复工程开始。参与修复的60名技术人员全部来自黎平县,他们是著名的工匠和掌墨师,严格遵守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的原则对桥进行修复。他们没有用一钉一铆,基本上做到了修旧如旧,桥身唯一的变化是新增了反映侗族人民生产生活的三幅国画??《拦路歌》、《抢花炮》、《对河歌》。

如今,“侗乡彩虹”重落人间。地坪风雨桥两岸增设了挡土墙,能够减少两岸山体滑坡,保持桥身稳定,减少阻力,使通水流畅,再加上修建的堡坎,修复后的地坪风雨桥可抵御特大洪水。

交通

从肇兴到地坪,大约6元。

文物保护

由于地坪风雨桥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一九八一年八月十四日黎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三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OO一年六月二十五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夏,上游连降大雨,地坪风雨桥部分冲毁,2008年8月18日重新建成。

旅游指南

1、门票价格:5元/人;

2、交通指南:从肇兴到地坪,大约一个半小时,费用8元。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