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埕村 :福建福州永泰县梧桐镇下辖村

更新时间:2024-09-20 16:05

埔埕村系福州市永泰县梧桐镇行政村,位于永泰县西北部(大樟溪中游)203省道通过我村,东与赤锡乡接壤,距县城25公里,西与中埕村相邻、南与仙游县交界,北与汤埕村隔溪相望。村落面积21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2034人,600多户,辖有3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

埔埕村境地,南靠铁卷山麓,北与五虎山隔溪相望,樟溪镇水养一方人,今日的埔埕村呈现出一派安定祥和的繁荣景象,新式楼房随处可见,电视普及、电话程控,学校完善。

历史人文

埔埕村旧属永福县管辖,旧称永福县十六都埔埕乡(今永泰县埔埕村)埔埕村现今居住着林、陈、郑、汪四姓族人(作为埔埕出来的表示村上没听过汪姓,还有我们说埔埕村都是包括宏,上埕,中埕,埔埕,长尾埕,人口最多的林姓,其次黄陈,郑姓李姓鲍姓柯姓,有比较少,其他未知),人口最多的林姓族人,林姓祖先是商朝皇族人,昔商王子比干,遭纣不道,剖心而死,夫人陈姓、娠方三月,逃于长林山石室中生男泉。姬发赐姓林,林氏始祖禄公公元807年定居福州市,后裔圣意公适居久波境(现今埔埕村)定居,繁衍子孙,相传不息。

名胜古迹

埔埕渡头,乘渡船西北向荡桨上濑百多米,有一布满苔藓植物三临水崖壁,崖脚壁石深没绿水潭中,崖壁上方刻着“龙津”二字,仰首赫然在目。当年石匠着力雕刻,故字迹苍劲有力“入石三分”,手笔工整严谨,蕴涵龙飞凤舞气势,虽经漫长岁月剥蚀,依然存留完好,是埔埕前身“龙津”境考证之一。

界石附近,溪水中有一突而露的鹅卵石玲珑小岛(乡人称之为“淳”,音“洞”)夏令时节,那是孩童淌水摸螺、嬉戏游耍,青壮年村民出水搏浪,解暑休闲的好去处。

境内村中央,有一人工挖掘的“莲塘”,方圆约十亩,塘田常年蓄水充足,村民用以专门防止意外火灾。同时又能抗旱灌溉田地。

井兜厝因屋前有一古井而得名,经考察,古井建于南宋丙午年间(公元1186年)距今有820年历史;井旁有一矮墩(蘑菇状)洗衣石槽,臼沿上刻着“庆元县二年造”字样,说明此槽造于公元1196年,该水井用花岗石石条圈砌而成,井口成六边形状,因经历悠久,井沿光滑异常。又因“吊桶”绳索长年磨擦井沿,故有凹陷寸许之条纹痕迹,井口直径三尺多,周围长约九尺三,井深四丈八尺左右,入夏,井水冰凉清爽,滋润生津,寒冬温馨宜人,沁人心脾。

圣公岩在铁券山崖,崖上悬一石如刀削,状如片瓦手伸,岩下荫凉非常,酷暑天竟不寒而粟,现今庙宇重修,美丽壮观,站在走廊平台边沿,真有置身世外之感,有游客即兴朗声吟唱曰“台上洞凉身纳凉,崖下鸟飞人欲飞”。

樟溪对岸五虎山顶有“和尚岩”,挨近“和尚脚跟”有“尼姑岩”。两个景致酷似和尚、尼姑。其间有一段令人忍俊不禁,啼笑皆非的民间桃色传说。

民间习俗

一、分布区域

永泰县梧桐镇埔埕村,这里地势平坦、人口稠密,以林、黄、陈三大姓为主,约9000多人。

二、历史渊源

板龙,据称始于清康熙,距今有300多年历史,乾隆盛世为其鼎盛时期。椽板龙原由一条条板凳连接而成,但因长时间舞动消耗体能太大,且动作笨拙不美观,后改用椽板制作,这样摆起来显然轻便自如许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埔埕群众还时有举办这项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破除迷信”而被禁止。直至1998年,党的农村政策宽松,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又得以重新恢复。为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民间常自发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其中以椽板龙最具特色,乡间凡大型的喜庆活动,就有几条椽板龙汇聚表演。

三、基本内容

板龙有长有短,长者32节,短者28节,每节长3.3米,厚2厘米,第一节接头各留10厘米,钻一直径为3厘米的圆孔,装上一根约60厘米长的短棒,供舞龙者使用,使整条龙转动自如。每节还装有4个高4O厘米,直径20厘米的灯笼,每条椽板龙安装的灯笼在百盏以上点蜡烛,灯笼上所书“三大驾”,即所拜祭的三个神灵:广平尊王、林显相公与郑仙公。游龙开始时,前有一对大灯笼引路,接着鸣锣开道,再下面是彩旗队,然后是一个高举龙珠的弓l龙人。舞龙人员的衣裤以黄色为主,镶红边,着白色鞋。4条龙头尾相接,长达400多米,龙身蜿蜒盘旋,400多盏灯笼烛光闪闪,十分壮观。每条龙都配有几套锣鼓,并伴有踩高跷、陆地行舟之类活动,场面宏大。游龙队伍所到之处,家家点上香烛,燃放鞭炮,虔诚迎送。全村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全都融入这一活动之中。每年元宵节地,埔埕村三姓群众,欢聚一堂,共同举办一年一度的游龙活动,这一习俗数百年不改,足见埔埕村民风淳朴、百姓仁厚,三姓群众团结友爱、和睦共处。现在游龙活动仍然是埔埕群众增进友情,密切关系的一个重要纽带。该村已申报“民间艺术之村”,旨在保留和继承这一民间传统艺术。

物产经济

埔埕境地属环球太平洋火山活动带组成部分,中生代火山活动十分频繁,境内阳光电站附近河床,长尾埕鸟田下地壳等处有温泉,现今办起了水产养殖场,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埔埕也是李果、青梅的盛产地,李果加工品“嘉应子”驰名中外。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