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姓 :中国姓氏之一

更新时间:2024-09-20 12:13

郑姓,是中国的姓氏之一,其起源有五种:一是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二是源自子姓;三是源自姜姓;四是源于地名,以居邑名称为氏;五是源于改姓。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荥阳市后到新郑市。在战国时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省、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洛阳市秦汉以后,郑姓迁入今山东、安徽、陕西省山西省等地区。唐初,河南有郑氏移居福建省、台湾。清朝时有郑姓迁至海外,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郑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裕固族哈尼族蒙古族朝鲜族中均有分布。截止2020年,中国郑姓的人口有1100多万。郑姓历代名人有郑旦郑成功等。

历史沿革

起源始祖

• 主要源流

1、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出自姬静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陈(今淮阳区)、宋(今商丘市)等地,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2、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一方国。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河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

3、源自姜姓。出自姜子牙之后。周灭商后,姬发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区周穆王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灭亡。国人姓奠井氏,或为郑井氏,亦即郑氏。

4、源于地名,以居邑名称为氏。出自古褒国附庸之邑南郑。韩哀侯灭了郑国后,郑国王族、国民逃迁至汉中市地区,以故国之名再建了一个小方国,史称南郑,并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郑氏。

5、源于改姓而来:

朝鲜族改郑姓: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第三代国王朴儒理执政时期,开始仿汉制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郑氏。

蒙古族改郑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蒙古族宝里吉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清代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郑氏、宝氏、李氏、吉氏等;蒙古族正讷鲁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

裕固族改姓郑姓:裕固族增斯恩氏,原称增斯恩氏、赠坷斯氏,因姓氏过于繁复,后多简化成汉姓为郑氏。

哈尼族改姓郑姓: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陈晟把《百家姓》中开始两句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八个姓氏分别让当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从此才有了郑氏。后来,一些哈尼族人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受汉文化的影响,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汉字“郑”,成为哈尼族郑氏的新成员。

满族改姓郑姓:满族济礼氏,亦称纪里氏,世居驽宜(今俄罗斯萨哈林岛)、长白山区、占尼河(今梨树县叶赫河支流)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郑氏;郑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沈阳市清代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弼噜氏,亦称碧鲁氏、必禄氏,世居叶赫那拉氏(今吉林梨树叶赫乡)、乌喇(今吉林永吉)、扎库木(今新宾满族自治县伊勒登河西岸)、黑龙江省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郑氏。

• 得姓始祖

郑桓公(?-前771年),西周时郑国的建立者,姓姬名友,姬静之弟。姬宫湦当政时,郑桓公预感到西周将亡,听从太史伯建议,于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部族、家属等东迁到洛邑以东,建立新郑国(首都在今河南省新郑)。犬戎族攻破西周时被杀。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诸侯以国为氏,因此郑桓公被认为是姬姓郑氏始祖。

迁徙传播

先秦时期,郑姓主要分布于陕西省、河南、山东省等地。其中,山东郑姓源于地(今费城镇),为原郑国派驻人员的后代。

战国时期,开始进入四川省山西省、山东、河北省等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动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形成中原人口向南迁徙。晋永嘉元年(307年)南迁始祖郑,曾任吴国车骑长史、平难将军,后出任东安太守,镇守丹阳市。郑庠次子郑昭为东晋龙骧将军,封开国侯,率兵入闽,称“入闽始祖”。

晚唐,中原南下福建省移民,大批郑姓先民定居于福建,郑姓的中心开始在东南沿海形成。

明末清初,郑成功抗清进入了台 湾。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郑姓大约有75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97%,排在第二十位。福建为郑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河南省浙江省三省,这三省郑姓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苏省广东省江西省、湖北等。中原地区郑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豫鄂两块郑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郑姓大约有1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1%,排在第十五位。浙江为郑姓第一大省,约占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省,这三省郑姓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苏、安徽等。中国郑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以浙江省为中心的郑姓聚集区开始形成。

当代郑姓人口分布频率,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浙东地区,每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5人以上。其次在浙江大部、福建北部、江西省东部、安徽中部、江苏省中部、上海市吉林省,每平方公里的人口达到2.7-4.5人。密度最高的(2.7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9%,郑姓人口大约181万;0.9-2.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1.6%,郑姓人口大约608万;不足0.9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2.5%,郑姓人口大约148万。郑姓在浙江、福建省、台湾,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上,这部分高比例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2.8%;在广东省东部、湖南省北部、赣鄂豫皖苏五省、山东省南部、四川省大部、贵州省北部、陕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陕甘宁北部、东北三省,郑姓人口比例通常在0.5%-1.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34.9%;其他广大地区,郑姓人口比例不足0.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62.3%,其中人口比例在0.1%以下的部分占国土面积的25%。

姓氏文化

郡望堂号

• 郡望

洛阳郡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因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

高密郡

又称高密国,西汉汉宣帝时改胶西郡置高密国,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辖境包括今山东胶州和潍坊一带。

雍州郡

东汉时期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关中、陇西地区,包括西安市、咸阳市西北部一带地区。

陇西郡

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

南阳郡

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区(今南阳市)。

荥阳郡

三国时期,曹魏正始三年(242年)将原有的河南郡分出一部分设置荥阳郡,辖地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即郑地区。

• 堂号

• 荥阳堂:以望立堂。

• 陇西堂:以望立堂。

• 洛阳堂:以望立堂。

• 高密堂:以望立堂。

• 雍州堂:以望立堂。

• 南阳堂:以望立堂。

• 通德堂:史称北海相孔融敬重郑玄,在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称之为“通德门”,因以为堂。

• 博经堂:西汉朝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某一经,郑玄却力主博通诸经,因以为堂。

• 安远堂:汉宣帝执政时期,郑吉为侍郎,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后封为安远侯,派他卫戍西边国境,是为西域都护使。

宗祠对联

• 四言通用联

艺工三绝;文成一家。(上联典出唐朝郑虔,善画、好书、工诗,李隆基誉为“三绝”。下联典出宋朝郑厚,工文词,自成一家。)

古之遗爱;号为司农。(上联典出春秋子产孔子称之为“古之遗受也”。下联典出东汉郑众,官大司农,人称“郑司农”。)

家传诗教;系出荥阳市。(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为汉朝经学大师。下联典指郑氏望居荥阳郡。)

家传诗教;声响蓬莱。(此联为郑氏宗祠荥阳堂通用堂联。)

画荻欧母;乞巧采娘。(上联典出北宋欧阳修四岁而孤,其母郑氏守节教子。下联典出郑侃之女采娘乞巧日梦织女授其神针。)

尚书世禄;通德名门。(上联典自东汉郑均汉章帝赐尚书禄终其身。下联典自东汉郑玄,广开门,曰“通德门”。)

家著葩经;庭留松荫。(全联典出东汉郑玄,遍注群经。)

陵世泽;心史家声。(全联典自南宋郑思肖,著有《心史》。)

鄢陵世泽;司农家声。(全联典出东汉郑众,章帝时为大司农。)

一门尚义;九世同居。(此联为浦江县义门郑氏碑亭联元翰林学士禄帖木撰。)

• 五言通用联

书画留三绝;文史添五略。(上联典出唐朝郑虔,诗书画,号称“三绝”。下联典出南宋郑樵,著《通志》。)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全联典出清代郑。“扬州八怪”之一,后辞官归里。)

石井满腔血;瀛台寸草春。(此联为清朝沈葆祯,题台湾省台南市郑成功祠联。)

合族源流始;同居发朝初。(此联为浙江省浦县郑氏宗祠“郑义门”同居碑亭联。)

荥阳绵世泽;秋浦振家声。(此联为安徽省东至县莺山牌楼下村郑氏宗祠联。上联典出郑氏郡望。下联典出本支郑氏居住在秋浦河边。)

• 六言通用联

通德门联阀阅;尚书履响蓬莱。(上联典出西汉郑崇,为尚书仆射。下联典指东汉郑玄。)

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清代郑清之自题联。)

•七言通用联

北战南征收宝岛;船来帆往下西洋。(上联典指明朝郑成功。下联典指明朝郑和。)

名高艺苑何由怪;德感黄巾不入乡。(上联典指清朝郑板桥。下联典指东汉郑玄。)

草随爱日生书带;兰及春风兆笔花。(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下联典指西汉郑崇。)

威震西域安远县;学传北海集大成。(上联典出西汉郑吉,为安远侯。下联典出东汉郑玄,学说集汉朝经学之大成。)

三台道学传千古;六邑文章本一人。(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史官不用春秋笔;天子亲书孝义市家。(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三朝旌表恩荣第;九世同居孝义家。(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孝友出张际之上;文章接吴宋以来。(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宋元明三朝赐命;忠孝义百世流芳。(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祈招诵歌,谏言忠直;灞桥,诗思清新。(上联典出周朝郑丹。下联典出唐朝郑繁,为诗人。)

孝而忠,政事无非德行;义且节,巾帼亦是丈夫。(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看根石柯,桐树犹不朽;抚膳钟训,鼓器岂空存。(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昭代启孙谟,经文纬武;格言承祖训,移孝作忠。(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出通德之门,辉联阀阅;听尚书之履,声响蓬莱。(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下联典指西汉郑崇,字子游。)

名列八忠,享累朝之血食;才称三绝,征御笔之亲题。(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翼子贻孙,济济居同九世;规曾矩祖,绵绵义尚一门。(浦江县“江南第一家”郑义门“中庭”联。)

鲁岱风高,千古鹿山同景仰;潜溪衍,一环麟水足渊源。(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祖宗识远,知此青山独可家;诗礼恩深,宜其后世多佳士。(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谏草有千言,自信丹青能悟主;归囊只一拂,可知琴鹤亦妨人。(全联典出宋朝郑侠,曾以图谏神宗。)

义风弥振,喜鼎食钟鸣,犹是三朝旧绪;祖泽连绵,看蛟腾凤起,鹰奕叶新纶。(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孝义首江南,允矣皇言,世世对物其弗替;俭素为礼本。大哉圣训,瞿瞿率履永无荒。(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诩景运在南都,望重伦扉,制千言宣德主;窜孤忠于西蜀,神归故里,馨香百世企师傅。(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派衍广文之裔,文子文孙,克绍薪传于此日;家垂经学之遗,学诗学礼,无忘庭训于当年。(此联为浙江省台州郑氏宗祠联。上联指唐朝郑虔,曾官广文馆博士。下联指东汉经学家郑兴郑众父子和郑玄

家谱文献

字辈排行

(以上,为部分郑姓字辈排行资料)

姓氏名人

概况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郑姓历代名人494名,占名人总数的1.09%,排在名人姓氏的15位;郑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31%,排在第12位;郑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23%,排在第18位。

历代名人

以及曹魏末年至晋朝官拜兵部尚书郑冲唐朝“南湖三先生”郑露礼部侍郎郑庄、光禄大夫兼兵部尚书郑淑,唐代常言诗思在灞桥中驴背上的郑启;北宋官至侍郎郑中;南宋官至兵部尚书的郑磐石,永嘉县的龙图阁直学士郑伯熊;元代官拜朝散大夫兵部侍郎的郑锐,嘉兴市学者郑忠;明代在武英殿被赠太子大傅的郑纪礼部尚书郑沂清代名士郑宏;出将入相的郑惟见,官至大子大保的郑子威,金华市的资政殿大学士郑则中,建德市国子监丞郑彦,杭州市学者郑圭,司农郑伯良,刑部侍郎郑群,龙武将军郑遇鼎,武英殿赠大子大傅的郑荣茂,户部侍郎郑清海,云南按察司郑清溪,人瑞郑仁表,著书的郑、郑敬仲等。

注:南宋赵昀皇帝曾御赐金字对联郑会,联语云:“杨柳池塘春意,簪缨诗礼人家。”

参考资料

.中国姓氏网.2023-12-31

迁移分布.中国姓氏网.2023-12-31

郑氏哪里来——郑氏起源与分布.百家号.2023-12-31

历代明贤.中国姓氏网.2023-12-31

郑姓.xing.911cha.com.2020-01-11

郑氏宗祠对联一:郑氏宗祠四言通用联.www.zqnf.com.2020-01-1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