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羊 :牛科塔尔羊属的一种动物

更新时间:2023-06-20 00:20

塔尔羊(学名:Hemitragus jemlahicus),别名长毛羊、毛羊、山羊等,是洞角科塔尔羊属动物。雄羊比雌羊体型大,成年雄羊体长1.4-1.8米,雌羊体长1.2-1.4米,成年雄羊体重可达120-140千克,雌羊体重约为60千克。全身被毛粗硬,呈暗灰褐或褐色,雄羊颈部、肩部、股部的被毛长。头形狭长,头部毛色偏黑,耳朵小;雌雄都有灰褐色的角,雄性的角比雌性的角粗大,雄性颌下没有胡须;腹面裸露;蹄较粗大;尾短,尾色与体色相同。

塔尔羊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印度尼泊尔、中国,新西兰南非美国等国家有引进,在中国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南部樟木口岸吉隆县一带。塔尔羊适应严寒多雨的气候,其分布海拔最高可达5200米。在尼泊尔,其栖息于亚高山森林和高山草甸;在中国则栖息于山地森林带,常出没于林间险峻的褐林鸮平台和僻静的林缘陡坡。

截至2020年,塔尔羊的总体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202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近危(NT),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形态特征

外部形态

雄羊比雌羊体型大,雄羊体长1.4-1.8米,雌羊体长1.2-1.4米,成年雄羊体重可达120-140千克,雌羊体重约为60千克。全身被毛呈粗硬的暗灰褐或褐色,老雄羊体色暗,幼体色调偏向于灰淡。除头部、四肢下部被毛短而紧贴外,其余各处毛长而蓬松,尤其是雄羊颈部、肩部、股部的被毛更长,形似“蓑衣”。鬃毛的长度可达250厘米。

塔尔羊的头形狭长,头部毛色偏黑,耳朵小;雌雄都有灰褐色的角,角短而侧扁,不旋曲,基部的距离比较近,角夹端有皱纹,长度约为30厘米,最高纪录为44厘米;角基宽大,横切面呈三角形,角后段逐渐窄缩;角由头顶开始分歧而向上,朝体背部弯曲,角尖稍向内勾;雄性的角比雌性的角粗大,颌下没有胡须;从正面看,角的形状呈倒“人”字形,腹面裸露;蹄较粗大,前肢腕部、后肢跗部有硬茧,蹄子边缘有角蛋白以及海绵状的凸垫,四肢末端的毛色偏黑;尾短,尾色与体色相同。

解剖学特征

颅骨窄长,额、鼻面平直,鼻骨窄长,后端较钝。泪骨长方形,后部呈弧形。颅顶后部明显下弯而与枕部处在同一平面上,但与腭面呈锐角。上前臼齿3枚,第1枚小,仅外侧后面有小的纵棱,第2枚略大,外侧有3个纵棱,第3枚比第2枚稍大,外侧前后各具1枚纵棱。上臼齿3枚,外侧均有前、中、后3个纵棱,但以第3上臼齿的后棱最为发达,下门齿3枚。下犬齿紧靠第3下门齿后,且二者形态相似。下前臼齿3枚,第1枚小,略呈圆锥状,第2、3枚略大,内侧具前后纵棱,外侧圆且光滑。下臼齿大,前两枚的大小、形状均雷同,内侧前面各具一个不明显的棱,外侧有一审凹,第3下臼齿最大,除内侧前面纵棱显著外,在后端还有一个延伸的后叶,故外侧有2个内凹。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塔尔羊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喜马拉雅山脉型,属喜马拉雅山系特有种,主要集中在中、西段喜马拉雅山,仅分布于山体南麓林区。

塔尔羊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印度尼泊尔、中国,新西兰南非美国等国家有引进。

塔尔羊在中国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南部樟木口岸吉隆县一带。

栖息环境

塔尔羊适应严寒多雨的气候,其分布海拔最高可达5200米。在印度,其分布海拔大约在2000-3300米之间;在尼泊尔,其栖息于海拔1500-5200米的温带至亚高山森林和高山草甸;在新西兰,塔尔羊栖息在悬崖,植被通常为Chionochloa rigida,在中国则栖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山地森林带,常出没于林间险峻的山崖平台和僻静的林缘陡坡,林缘为茂密的矮箭竹丛,其中夹杂着稀疏的桧柏、阔叶树以及悬钩子属的灌木,林线以上为灌丛草甸、高山草甸。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塔尔羊以草本植物为食,也吃灌木的芽。在尼泊尔,塔尔羊在发情期间,成年雄羊花在进食上的时间明显少于成年雌羊和亚成体,其在清晨和傍晚进食最多,中午左右休息。

塔尔羊是以放牧为主的反刍亚目,1979年分析一只塔尔羊的粪便后得出其饮食中34%为草,21%为莎草,38%为草药和灌木,还有少部分蕨类植物门苔藓植物

社群行为

塔尔羊常集成5-30只的群活动,冬季可以集成上百头的大群。分布在中国的塔尔羊老年雄羊会在夏季离群,组成小群,爬到山林中栖居,直到9月中旬才返群,与群体成员一起越冬。较年轻、肤色较浅的雄羊比年长的深色雄羊具有更高的等级,颌下毛的颜色常被用来表示等级和支配地位。

节律行为

塔尔羊的活动范围相对固定,一年四季常在一定区域内生活,但也会有季节性垂直迁徙现象,例如在入秋后会由山体高处下移到森林附近,翌年夏天又由林缘一带上升至高山上生活。

塔尔羊通常白天藏匿,清晨和傍晚较活跃。白天它们会迁移到海拔较高的地方休息并躲避捕食者;夜间会迁移到海拔较低的地方,以便更好地获取食物和水等资源。

活动特点

塔尔羊性机警,较难接近,视觉、嗅觉、听觉均发达,攀岩能力也较强。

亚成体会比成年个体表现出更大的攻击性,成年雄羊只有在求偶期间才较有攻击性,成年雌性几乎不打斗。

生长繁殖

喜马拉雅山脉分布的种群的繁殖期从10月中旬到翌年1月中旬,在新西兰繁殖的种群从4月持续到7月,繁殖高峰出现在5月或6月初。交配制度为一雄多雌制。

在发情期,年轻的雄羊会跟在一群雌羊后并试图与其交配,但通常都会失败。年长的雄羊则会跟随并保护发情的雌羊。求偶展示通常为一只雄羊站在雌羊面前,头部和口鼻抬高,鬃毛竖立,将角隐藏起来。接下来是一系列的点头和简短交配。求偶竞争时,两只雄性会僵硬地平行行走,鬃毛和背脊直立,会低下头把角露在外面,胜利者或行动起来阻挡对方的道路,或将其赶走,较少个体会直接头对头摔跤。

雌羊的孕期为6-7个月,雌羊在生产时会暂时离开群体。幼崽在出生后几分钟内便可吃奶,在3小时内便可走路。几天后,雌羊会带着幼崽重新回到群体中。在野生环境下,每胎2只的情况比较罕见,但在圈养环境中较常见。

幼崽会在雌羊群里生活到2岁,这时雄羊会分散进而形成只属于雄羊的群,但雌羊不会分散。塔尔羊在2-6龄可达性成熟。野生条件下,塔尔羊的寿命为10-14岁,圈养状态下寿命可达22岁。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1998年,中原地区种群数量在400-500只之间。2016-2018年,新西兰的塔尔羊种群数量在24777-47461只之间。截至2020年,塔尔羊的总体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

致危因素

人类砍伐森林致塔尔羊的栖息地丧失,人类无节制的狩猎导致塔尔羊的种群数量受到威胁。夏季,家畜会与塔尔羊争夺食物,冬季,在降雪量高的分布地可能会发生雪崩,这也是导致其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保护级别

2016年,塔尔羊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等级为CR(极危)。

2020年,塔尔羊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近危(NT)。

2021年,塔尔羊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据1972年印度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禁止在喜马偕尔邦库鲁地区狩猎塔尔羊,1984年建立大喜马拉雅山国家公园。

中国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88年建议,1993年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保护的动物包括塔尔羊。

物种入侵

入侵情况

塔尔羊于1904年被引入新西兰,截至2016年,其占据了南阿尔卑斯山约9600平方千米的栖息地。在1990-2013年期间,塔尔羊对新西兰的总植被覆盖和草丛高度产生了显著的不利影响,例如导致土壤养分减少,使植物难以生长等。

入侵原因

塔尔羊可以成为入侵物种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其具有昼夜以及季节流动性,另一个原因是塔尔羊消化能力强,可食用植物种类丰富,这种饮食灵活性使其具有竞争优势,较少受到非生物破坏和其他自然灾害的阻碍。

解决措施

由于目标、利益相关者团体和管理机构的不同,新西兰引进塔尔羊,环保主义者一直持反对意见,环保主义者认为应减少其数量或根除塔尔羊。

主要价值

由于该物种在新西兰已构成入侵物种,数量较多,新西兰的塔尔羊狩猎游戏可以为猎人带来一定的娱乐和商业价值,将新西兰的塔尔羊管理在低密度状态下,提高猎人获得游戏奖杯的概率,可以提供环境和娱乐效益。

种间关系

捕食

豹(Panthera pardus)是塔尔羊在林线以下地区的主要捕食者。其他大型食肉动物包括雪豹(Panthera uncia)、豺(Canis alpinus)和灰狼(Canis lupus)。

竞争

岩羊(Pseudois 矮岩羊)、盘羊(Ovis ammon)、斑羚(Naemorhedus goral)等与塔尔羊存在重叠自然分布范围的有蹄动物食草动物都和塔尔羊存在食物竞争关系。

寄生

艾美球虫亚目(Eimeria)、尖尾线虫属(Oxyuris)、蛔属(Ascaris)物种都是塔尔羊容易感染的寄生昆虫类型,其中艾美球虫的感染率较高。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