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纹 :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

更新时间:2023-10-19 11:55

纹,又被称为夔龙纹,是青铜器纹饰种类之一,兽面纹的一种,是传说中一种近似于龙的动物一夔的纹饰。夔,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属于凶残的恶龙。夔纹在商周的青铜器上十分流行,其主要造型特征是嘴阔、唇卷曲、头顶缺角、单足、尾呈卷曲状,出现在同一器物上时往往呈对称的形式。夔纹不仅见于青铜器,也常见于陶器、漆器及玉器之上。夔纹的展示多为平面图,夔的头部向左或向右,有一条腿、一只角、一把张开来的口和一条卷起来的尾巴。商朝的夔多为单独纹样,而周代的夔则多为二方连续纹样。夔纹在青铜时代最为普遍,尤其在商朝的器具上常出现,西周早期的利的圈足、西周厉王年间的散氏盘的盘腹都饰有夔纹。及至汉代,陶器上仍时见夔纹纹饰。“夔纹”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清古鉴》等清代人著述中,但大多使用混乱而且没有规定。容庚首次系统、明确地将“夔纹”从商周青铜器纹样中划分出来的。他在《商周彝器通考》和后来的《股周铜器通论》中,依据《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及《庄子·秋水》中所述,把“像龙的形态,有一角和一足”的动物纹样统称为“夔纹”,并且进一步划分类型。容庚对青铜器纹饰所进行的系统分类和定名的开创性工作,为纹饰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后的学者便将夔纹视为和龙有关的纹饰。

释义

夔纹,依君友会王爱君文献记载夔纹是称商周时代铜器上一种动物纹饰,其纹多图案化,全系动物侧身形状的刻绘,多具张口巨首、长身卷尾、头顶一角、身下一足之形;但若作立体观,它就是双角两足的长身动物。此种夔纹约流行于晚商至西周的六百多年间,由于它有不同的图案变化及风格演变,在当时的铜器上,最少可以看出二十种夔纹的样式。夔纹所表现的动物,与其同时代甲骨金文的象形龙字相似,故它实即为商周龙形的图案刻绘,称之为夔龙纹,更明其形。商周铜器纹饰另有龙纹,刻绘多较写实,且头作正面而双目合口,顶上二角,或蟠身无足,或一头居中,左右两身各生二足,与夔纹有别﹔至于龙究为今之何种动物,则仍悬疑。商周铜器上龙形图案纹饰之有夔纹名称,盖自北宋编铜器图录而始,当时可能因见铜器上有作一足的龙纹,乃附会说文所解;“夔,神也,如龙一足。”而定斯名。

简介

图案表现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主要形态近似蛇,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常施于簋、、、彝和尊等器皿的足、口的边上和腰部作装饰。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商的夔身短,作单独纹样构成的较多;西周的夔纹身长,通常作成二方连续纹样。在当时的玉器上,亦常见雕琢有夔纹。夔纹的历史悠久,自商朝起就在青铜器上广泛使用,西周早期的利簋的圈足、西周厉王年间的散氏盘的盘腹都饰有夔纹,显示了夔纹在当时的流行程度。此外,夔纹的影响持续至汉代,陶器上仍时见夔纹纹饰

出处

《说文·攵部》:“夔,神也,如龙一足。”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夔纹的形象也出现在清朝吴任臣绘制的《山海经》中,以及甲骨文和《说文》小篆中夔字的写法,这些都为夔纹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参考。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