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云寺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的寺庙

更新时间:2023-09-26 11:25

武威(凉州)大云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东北隅,历史悠久,规模宏伟,是闻名遐迩的佛教古刹。原名宏藏寺,又名铁佛寺,为东晋十六国凉州张天锡升平之年所建造。寺院由山门、献亭、中殿、方塔、藏经阁等建筑组成。方塔是寺院的精华,六层,一至五层为方形,第六层为八角,按八卦方位排列建造。塔高30米,系水磨青砖砌成,塔的四角边有铁峰28个,微风乍起,叮当作响,清脆悦耳,古趣盎然。各层均有琉璃图案构件,装饰成仿心,共计64块,内容为佛门传说故事,为阳城县匠师所作,引人注目。塔内一层中空,空间较大,内置高六米、直径五米的生铁铸佛头,造型丰满,眉目端庄,形神兼备,为唐朝原作,故有铁佛之称。它反映出盛唐时期平阳县冶炼技术水平,对研究我国采矿、冶炼技术有重要价值。

历史变迁

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天下诸州各置大云经,遂称大云寺,改号为天赐庵。西夏时,改名为护国寺。

元末因战乱被毁,明代大云寺进行过多次重修。明洪武十六年(1383)日本僧人沙门志满远重洋,专程来凉州朝拜大云寺,并主持募化重修,被传为中日人民友好史上的一段佳话。明、清时期大云寺香火不断,游人众多,是凉州有名的浏览胜地。

1927年4月23日武威市发生8级地震时,大云寺遭到严重损坏,唯有寺内的古钟楼岿然独存。解放后,文物部门从别外搬迁来火神殿、春秋阁等古建筑,与古钟楼组成今日大云寺规模。1993年3月,大云寺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形态结构

钟楼建在9米高的砖包土台上,基底约125平方米。周围绕廊,重檐山顶,五踩作斗拱。整个建筑挺拔俊秀,高耸入云,历经维修,保存完好。

古钟楼上悬有大云铜钟。钟呈黄色,通高226厘米,口径115厘米,厚12厘米,重约5吨。钟体上饰有图案3层18格。分上、中、下三部分,每部分又分6格。最上层饰飞天,头戴花冠,耳饰明月,上身袒露,下着长裙,彩带缠身,手托果盘,作翩翩飞翔状,线条丰满流畅;中层饰天王力士,威武有力,手持武器各异,头戴塔耳帽,身穿盔甲,骑坐夜叉,旁立两 个小鬼,赤身短裤,神态各异,生动传神;最下层饰龙,五彩云纹,现已磨损不全。此钟体积较大,声音洪亮,形状古朴精美,是罕见的古代铸造艺术珍品。从钟体造型和所饰图案分析,为唐朝遗物。乾隆二十五年(1761)重修大云寺碑记称此钟“若铜、若铁、若石、若金,兼铸其中,真神物也。如响震之,则远闻数千里,发人深省,为郡脉之一大助也。”每逢日出时分,霞光万道,自西向东仰观大云钟楼,见巨钟通体被朝霞煨成红色,四周透出道道瑞 光金色。此刻,登上钟楼击钟,钟声轰然,响彻云霄。

大云铜钟被称为凉州八景之一,悬挂于凉州大云寺内,是一件罕见的国家一级文物,是凉州人心目中的神钟。在至日出时分,霞光照临,自西向东仰观大云晓钟,可见巨钟通体透出道道瑞光金色。每逢农历传统节日如正月十六、五月端五,众多的游人登上古钟楼,放眼凉州全景,敲击神钟,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相关事迹

据《广弘明集》和《法苑珠林》记载,佛教诞生在古印度。佛祖释迦牟尼曾是一位王子,29岁时出家修行,云游教化40多年,来到拘尸那婆罗树林双树间涅(圆寂),弟子们举行了印度当时最尊贵的葬礼,香木焚尸。火化后的尸骨结晶体和未烧尽的遗骨,大小如米粒,击之不坏,焚亦不焦,被称作舍利,由佛门弟子作为圣物珍藏起来。释迦牟尼去世250多年后,为传播佛教,释迦牟尼的护法之王阿育王将舍利分成若干份送往世界各地,建塔供奉。这些舍利的一部分传到中国,从此中国便有了佛教舍利塔

公元601年,60岁的杨坚颁下诏令,要在全国30个州建19座舍利塔,供养舍利。阿育王所建84000塔,是在同一日同时修起的,隋文帝仁寿元年建起的19座舍利塔,也是限定10月15日午时,“同时下石函”,泾川大云寺隋朝叫泾州大兴国寺,属长安门户。大兴国寺建成后,l4粒舍利被高僧送往泾川县,在大兴国寺兴建舍利塔和地宫。10月l5日午时,与全国19州建有舍利塔的寺院同时将舍利置函入棺,供奉于地宫之中。

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称帝。在男尊女卑的时代,武则天称帝受到各方面的反对和阻挠。武则天对女性经变故事为主题的《大云经》极为崇敬,当年7月将其颁行天下。10月,又敕令两京(长安、洛阳市)和诸州各建一座大云寺,珍藏《大云经》,并总遣千名僧人,到各地升高座讲解《大云经》。泾州大云寺在隋朝大兴国寺原址兴建,并把原塔基下的石函、舍利瓶和舍利取出,请了当时中国制作袖珍金银器工艺水平最高的工匠,选择了当时最珍贵的珠玉宝石,凝炼了一个时代的最高智慧,镂金雕银,做成鎏金铜匣、金银棺,并用琉璃瓶盛装14粒佛祖骨舍利再配以石函,于公元694年重新葬放入地宫,建塔供奉,这比陕西扶风法门寺要早180年。泾州大云寺塔基地宫和舍利石函中的金银棺椁,最早将中原传统的棺椁葬制纳入佛教,改变了印度用罂坛盛放舍利的方式,开创了用棺椁瘗葬舍利的先河,反映了唐朝在舍利瘗葬制度上的划时代变革。泾州大云寺地宫的这套舍利石函和金银棺椁,第一次完整地反映了这种变革,在佛教考古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才有郭沫若强调“舍利石函,贵在石函”的那句话。大云寺及金银棺当年精美绝伦、鼎盛之光,我们今日可以想见。遗憾的是,明洪武年间的水患,使泾州城全城覆没,也一次性泡烂淹朽了文书档案,该城自商周至县明代的辉煌历史记载瞬间化为乌有,这不仅使大云寺、金银棺缺失史料,也使明代以前的安定郡、泾州治所泾州故城所有史料全无,这是人类遗产的巨大损失。因而大云寺的湮没,并非人为的禁佛毁佛所致,而是灭顶之灾的水患使在一马平川里的大云寺荡然无存,而高于大云寺的石台上的水泉禅寺旧址和唐朝山门至今依然完好。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