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女贞白蜡蚧 :胸喙亚目蜡蚧科的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0 15:27

白蜡,俗称白蜡虫,属同翅目蜡蚧科白蜡蚧属。主要为害女贞小叶女贞白蜡树、漆树等植物。国内分布广泛。是长叶女贞主要害虫。以成虫、若虫在大叶女贞枝条上刺吸危害,造成树势衰弱,生长缓慢,甚至枝条枯死。

形态特征

雌成虫受精前背部隆起,蚌壳状,受精后扩大成半球状,长10毫米左右,高7毫米左右。黄褐色、浅红至红褐色,散生浅黑色斑点,腹部黄绿色。雄成虫体长为2毫米左右,黄褐色,翅透明,有虹彩光泽,尾部有2根白色蜡丝。雌卵红褐色,雄卵浅黄色。若虫黄褐色,卵圆形。

雌虫常分散单个生活;雄幼虫则密集成群,固着在寄主枝条上生活,其所分泌的白色蜡质覆盖物极丰富,围

绕树枝,似裹败絮,经提制即成白蜡树,是工业和医药及某些生活用品的重要原料物资。中国人工饲养和繁殖白蜡蚧具有悠久的历史。

雌成虫:无翅,体长1.5mm,产卵期可长到15mm;雌成虫受精前背部隆起,受精后虫体膨胀成半球形,外壳较坚硬,红褐色;触角6节,其中第3节最长。

白蜡虫雌性成虫刚成熟时,胸部背面隆起,形似半边背角无齿蚌,虫体背面淡红褐色,散生大小不等的淡黑色斑点,腹面黄绿色。体长1.5毫米左右,体宽1.3毫米左右。雌成虫老熟时,体背急剧凸起呈半球形,体色暗褐光亮,不规则黑斑随之增大,体长约1厘米,体宽7—8毫米。也有比这更大的。死虫体壁皱缩变硬,黑斑色淡不明显。

雌成虫体节在背面完全愈合,不能区分。雌虫虫体腹面膜质内凹,由于紧贴植物枝条着生,因而可以区分背腹两面。背、腹壁的体缘具皱褶,称缘褶,缘褶上有成行排列的缘毛或缘刺,借以贴住植物表面。口喙1节,前端尖细,长针形,由喙基片、喙(下唇)和口针三部分组成。口针4根,细长而卷曲,藏于中胸和后胸腹板间的袋状口针囊中。单眼小,不发达,位于头端二侧边缘,左右各一,如小球状,近乎圆形。触角6节,上有圆形感觉孔和细而尖的刚毛;第三节最长,越往外面越细,呈长锥形,第6节上生二组粗钝的感觉毛。足小,各节分明,转节具有一长刺毛,胫节跗节约等长,跗节一节,有一对跗冠毛和一爪,爪具小齿和一对爪冠毛。胸部有两对发达的气门,喇叭状,轻微内陷成气门陷。从气门到相对的体缘由一条五孔腺组成的气门腺路,数量很多。近体缘的一端具有 11根粗刺,称气门刺,着生气门刺的体缘稍为凹人。腹部可见7节,各节上均无气门。腹部后端中央有一纵向分裂,称臀裂。肛门开口于臀裂基部的背面,位于第十与第十一腹节之间,为一简单的小圆孔,圆孔四周骨化成为十分发达的肛环,肛环上着生8根细长的肛环肛毛。肛门上盖有一对三角形硬化板,称肛板,肛板上生有细毛。腹部腹面第七与第八节之间有一穴状凹陷,称阴门。阴门周围常有盘状阴门腺分布。阴门和阴门盘状腺的存在是区别雌成虫最重要的标志。

白蜡虫的泌蜡腺分为圆盘状腺和管状腺两种类型,圆盘状腺也叫孔腺,以五孔腺和多孔腺为主(腺口圆形,中心有一小孔,四周另有5个或5个以上小孔围绕);管状腺似细管状。五孔腺以气门附近为多,多孔腺数量较多,密集分布于虫体腹部腹面中部;管状腺虫体背、腹两面均有,在腹面主要分布于虫体边缘,数量也多,常集成宽带。虫体背面分布有短而粗的圆锥形小刺,其顶端钝圆。

发生规律

白蜡蚧一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枝条上越冬。翌年3月雌成虫虫体孕卵膨大,4月上旬开始产卵,卵期7天左右。初孵若虫在母体附近叶片上寄生,2龄后转移至枝条上危害,雄若虫固定后分泌大量白色蜡质物,覆盖虫体和枝条,严重时整个枝条呈白色棒状。10月上旬雄成虫羽化,交配后死亡。受精雌成虫体逐渐长大,随着气温下降陆续越冬。报报道,大连市地区6月下旬为若虫孵化盛期,昆明市地区无越冬现象,3月中旬若虫开始孵化。连续高温干旱或连雨绵绵不绝,可造成若虫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

白蜡蚧雌虫处于孕体膨大期,约4月中下旬若虫孵化,此期为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

(1)加强养护管理,加强虫情调查,及时修剪被害严重的虫枝,发生严重时可用毛刷刷除虫体。

(2)保护和利用天敌,如花翅跳小蜂瓢虫捕食螨等。

(3)药剂防治:在初孵若虫散转移期,用针对性专门防治介壳虫的药剂如狂杀蚧(100ml/瓶),防治若蚧时,稀释1000-1500倍,防治成蚧时,稀释800-1000倍,仔细喷一遍就行)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