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集绿豆包子 :源于明末清初的传统小吃

更新时间:2024-09-21 03:47

大集绿豆包子,起源于明末清初,历史悠久,已有近300年。这种地方特色风味食品在武汉市及周边地区享有盛誉。

食品简介

蔡甸区大集场的早市上,有一种绿色食品———绿豆包子(也叫豆盘包子);这款早点有三个讲究,制馅讲究,加工讲究,包装讲究。

制作工艺

大集绿豆包子这一传统风味小吃,在配料及制作上,有其独特性:选新鲜面粉加温水揉和,加入发料后将面团放在盆中发酵。面发好后,稍加碳酸钠压酸,再重新搓揉好后待用。同时,将选好的绿豆洗净、煮熟、过滤后,加入熟油、食盐、香葱、生姜末(或大蒜头末)、胡椒、味精等拌匀后,就可以包制了。包制时,面皮要薄,豆馅要实,包成圆形压扁后,在收口处捏成花纹,上笼蒸熟,再冷却。包子冷后,再放入滚开的油锅中炸,浮出油面,外表成金黄色后,就可出锅上桌。表面上看是冷的,吃进嘴里才觉得烫口。大集绿豆包子酥松焦脆的口感、清香油润的味道,在武汉三镇颇有名气。包子馅是带壳的碎绿豆加姜末,做成扁扁的一个先蒸再炸,吃口略咸,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甜味绿豆包子。爱人每次去大集老家,就要带回二三十个包子,让我与儿子共享。

包子馅以绿豆为原料,将绿豆焖得烂熟,加进食盐、姜末、葱白、香油,捣成豆泥,水分适中,稠而不干,湿而不稀,松软柔和。然后将面搓成长条,揪成等量小块,再搓圆拍平成圆皮,酌上豆泥,盘合成包子。将生包子上笼蒸熟后,置于案板上摊冷,尔后装进箩筐。等食客一到,放进油锅开炸,边炸边搅动,使其受热均匀,炸得金黄油亮,捞起开卖。

放开制馅盘包不提,豆盘包子从生料到成品,单是火功就有三道:焖、蒸、炸。

精工出细话,配料成美味。大集的豆盘包子,色香味型俱佳,堪称土产一绝。

食品评价

色:金黄油亮,悦目赏心。香:馅中豆香油香姜香葱香,阵阵外透;外皮面香油香四围飘发。味:外焦内软,豆沙包松泡油润,一吃满口生香。末曾下喉,美味已进丹田。型:体型圆圆鼓鼓,小巧玲珑;包口花纹顺盘,宛如菊花。并非笔者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不信您去尝尝,保您赞不绝口。

旧时,大集豆盘包子的包装,也是很讲究的。夏秋用新鲜荷叶包,让荷叶的清香渗进包子内;冬春用干荷叶包装,让荷叶的沉香与包子的香气融为一体。那干荷叶,绝不是枯死的荷叶,而是新鲜荷叶精制而成的。做法是将青荷叶顺层按进蒸笼,蒸上气后,取出上绳晾干,再上码加压,然后随用随拿。这样加工后的干荷叶,柔软有力,金黄光洁,称得上金荷包金包,两金合一金。

相关传说

相传,大集豆盘包子的出名,得亏的是爱新觉罗·弘历的金口御笔。乾隆爷游江南。微服私访,一天早上,来到大集场。逛到快散集时,肚子饿了,走进“张记包子馆”。张老板一见来了生意,连忙炸包子,炸好后捡了10个,装在盘中,送到乾隆面前,那热腾腾的香气,直往乾隆鼻孔里灌,他吃了一口后,连声叫好,忙问此包何名,张老板答道:“豆盘包子”。兴许是乾隆饿急了,食欲特旺,味感特强,10个包子,一气吃完。揩揩嘴说:“店家,吃了你的豆盘包子,山珍海味也不想了。”张老板正要答话,不料一个护卫跌跌蹿蹿地闯了进来,进门就跪下,失口叫道:“万岁爷,您寻得奴才好苦也!”张老板一听,才知道这位食客是当今皇上,扑跪伏在地,高声说:“万岁爷!老百姓都晓得,皇上爱民如子。请皇上把刚才说的话写出来,赐给草民,让草民沾皇恩翻穷坑。”乾隆爷一笑,取过纸笔,写下“大集场豆盘包子”7个大字。事后,张老板将乾隆爷的亲笔,裱成吊屏,悬挂店堂。于是大集的豆盘包子名声大振,一直享誉至今。

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大集场就有了豆盘包子,当时为笼蒸白头,经过不断地改进才形成现在的油炸豆盘包子。相传,曾经有一对夫妇在大集场开店以做包子为生计。有一年农历四月的一天晚上,有两位路过的朝廷差官进店食宿。但小店从不卖饭菜,只卖包子。夫妇俩端出来两大盘包子,差官一看不见一点热气,要求换热的。夫妇俩很为难,因为这冷包子蒸不好蒸,煮不能煮,做新包子少说得两个时辰。最后想出一个办法,用油炸。客人吃了后连声称好。第二天临走时,还题了一首诗:“鱼米江南一店家,绿豆包子穿金甲;清香酥软称上品,定有美名传天下”。从此,大集豆盘包子就更加扬名了。

大集豆盘包子作为早点食用,其手工制作工艺独特,讲究色味香形,物美价廉,长盛不衰,影响广泛,深受人们喜爱。首创者冯文藻。迄今已传了八代人,如今冯氏第八代传人冯启标,今年53岁。如今在大集场仍有20余家店铺专做豆盘包子,生意十分火红。大集豆盘包子在制作和配料上很有讲究。首先要选新鲜的面料(小麦粉),用温水揉和,加入(老面)发料装盆发酵。面发好后,略加碳酸钠压酸,再进行揉和,揉好后待用,尔后将选好的绿豆洗净,煮熟,起锅后加入熟菜油、盐、生姜末、胡椒拌好待用,然后进行手工包制。包装时,皮要薄、馅要实,包成圆形压扁,收口处,捏成菊花纹,包成后上笼蒸熟,放凉,最后将它放入滚沸的菜油锅中炸,等炸成金黄色,浮出油面,起锅即成。这时的包子金黄焦酥,白净松软,豆香清甜,微辣油润。看上去是冷的,吃进口中却感到烫口。凡吃过的人都感到余味绵绵。大集豆盘包子既有美妙的传说和悠久的历史,也有丰厚的地方饮食文化底蕴。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