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氏大地龙 :侏罗纪早期的恐龙

更新时间:2024-09-20 23:09

奥氏大地龙(Tatisaurus oehleri)是剑龙亚目大地龙属(Tatisaurus)的一个种,植食性,体长约2米,生活在中生代的侏罗纪早期。化石标本是左侧颔骨具有牙齿的残片,发现于中国。

属性

生存年代:侏罗纪早期

生存地点:中国

恐龙种类:鸟臀类

简介

奥氏大地龙是根据一件左侧颔骨具有牙齿的残片而命名的,是一种极为有趣的小型鸟脚类恐龙。根据simmons在1965年指出,最初的描述特徵与甲龙科极为相近。经过详细研究大地龙的标本,得出大地龙的牙齿与剑龙亚目华阳龙相仿。大地龙被认为是剑龙属类的祖先原型,而推测剑龙族群或许最早起源自亚洲的大地。

发现

1965年,美国人西蒙(Simmons),根据一块带有牙齿的左下颌骨,鉴定了一个小的鸟脚类恐龙,叫做奥氏大地龙(Tatisaurus oehleri)。因化石是奥拉尔神父带到芝加哥菲氏博物馆,种名赠给了奥拉尔,属名使用化石产地禄丰沙湾大地村。

1986年,在得克萨斯州技术大学,通过桑卞。卡特吉博士,借得了这块标本。经对比,它是一个原始的小型的剑龙属(stegosaur),归于华阳龙科(Huayangosauridae)。大地龙是记录中最早的剑龙。

大地龙大小和一只大山羊差不多,它的头骨低长,嘴前部有小尖形齿,颊齿呈叶片状。大地龙身上有小型的甲板,用四足行走,在丛林中觅食植物嫩枝叶。

特点

有宽阔、坚固的头骨和棒槌状的尾巴。头骨上有骨质的眼睑,

可以抵御肉食类恐龙利爪的袭击。它的背部、脖子和尾巴上都有骨质的甲板,不同形状的不太锋利的钉状物和板状物,围绕着脖子、肩膀直到尾巴。头部的甲胄则更多更重,能保护头的顶部及其两侧。它的眼睛上也长着三角形的骨甲。这种恐龙的肋骨与臀部骨骼愈合在一起,以固定巨大的后肢和棒槌状的尾巴。

所处气候

代表三叠纪的典型红色砂岩表明,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干燥,没有任何冰川的迹象,那时的地球两极并没有陆地或覆冰。地球表面的地理分布决定了各地的气候,靠近海洋的地方自然是比较湿润而草木茂盛,但是由于陆地的面积十分广阔,使带湿气的海风无法进入内陆地区,大陆中部便形成了一个很的沙漠,所以陆地上的气候相当干燥,这进而使得较耐旱的蕨类品种及不过分依赖水繁殖的针叶树逐渐在这些地区取得了竞争优势。

三叠纪时期的地球与现今的地球截然不同,只有一块大陆,这块大陆被称为泛古陆,大致位于非洲所在的位置。泛古陆分为北边的劳拉西亚古陆和南边的冈瓦纳古陆。劳拉西亚古陆包括了今日的北美洲欧洲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冈瓦纳古陆则包括了现在的非洲、大洋州、南极洲南美洲以及亚洲的印度等部分地区。不过到三叠纪中期,泛古陆开始出现分裂的前兆,在北美洲、欧洲中部和西部、非洲的西北部均出现了裂痕。

所处环境

海洋

泛古陆之外的地表上是一片一望无际的超大海洋,这个海洋横跨两万多千米,面积大小和今天的所有海洋的总面积差不多。而且由于当时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陆,因此当时的海岸线比今天要短得多。三叠纪时遗留下来的近海沉积比较少,并且大多分布在现在的西欧地区,因此三叠纪的分层主要是依靠暗礁地带的生物化石来确定的。

动植物

海洋无脊椎动物类群发生了重大变化,内生、游泳的软体动物门甲壳亚门群落取代表生、固着的腕足动物海百合纲群落而成为海洋中的优势群落;六射珊瑚取代四射珊瑚,并迅速发展,遍及全球。与古生代相比,瓣鳃纲菊石亚纲也多属新发展的种类,菊石多具有复杂的纹饰和菊石式缝合线。

脊椎动物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槽齿类爬行动物出现,并从它发展出最早的恐龙,三叠纪晚期,蜥臀目鸟臀目都已有不少种类,恐龙已经是种类繁多的一个类群了,在生态系统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三叠纪也被称为“恐龙世代前的黎明”。与此同时,从兽孔目爬行纲中演化出了最早的哺乳纲似哺乳类爬行动物,但是,在随后从侏罗纪到白垩纪长达1亿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这批生不逢时哺乳动物一直生活在以恐龙为主的爬行动物的阴影之下,直到新生代才成为地球的主宰。

植物面貌多为一些耐旱的类型,随着气候由半干热、干热向温湿转变,植物趋向繁茂,低丘缓坡则分布有和现代相似的常绿树,如松、苏铁等,而盛产于古生代的主要植物群几乎全部灭绝。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