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大年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

更新时间:2024-09-21 08:22

姚大年,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

人物经历

1973年12月长丰县双墩中学高中毕业;1974年1月至1978年1月原籍务农,1976年11月—1978年1月任长丰县双墩人民公社石涧大队党支部副书记。

1978年2月—1980年1月:安徽农业大学技工班学生,任班长;

1980年2月—1986年8月:安徽农学院农学系教辅(无本科和专科阶段);

1986年9月—1989年7月:安徽农学院农学系硕士生;

1989年8月—1992年8月:安徽农学院农学系助教;

1992年9月—1997年11月: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讲师;

1995年9月—1998年7月: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

1997年11月—2000年6月: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副教授;

2000年7月—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1998年11月—2004年6月: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副主任;

2004年7月—2005年6月: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

2005年7月—2010年6月: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常务副院长;

2010年7月—2015年2月: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

注:2005年8月—2008年7月:受组织委派去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挂职任副总经理,

兼任丰乐种业农科院院长。

人物荣誉

安徽省高校首批拔尖人才(2006),安徽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010),省第三批学术技术带头人(2011,已公示)。

主要成果

主讲课程

:本科生《种子生产学》、研究生《高级种子学》、毕业实习和课程实习等。

主要教学经历

主讲课程:1980年以来,承担农学系(院)本科生《生物统计学实验》、《种子学》、《种子生产学》、《农学专业英语》;研究生《高级种子学》、《作物品质育种专题》;本专科毕业实习和课程实习等。

主持教研项目:

(1)安徽省教学研究重点项目:扩招后农学专业教学改革及综合实验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2—2004;

(2)安徽农业大学丰乐种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2006—2007。

3、教学成果奖

(1)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004.09,,证书号:20148384-13;

(2)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三层次、多模块”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证书号:2012cgj086-3;

(3)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农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005.03,证书号:2005076-4;

(4)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农学本科示范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8.12,证书号:2008109-3;

(5)安徽省教学成果三等奖:种子学系列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8.12,证书号2008221-2。

编写教材

全国农业院校规划教材《种子生产学》,高教社,第一副主编,2006.01。

研究领域

作物遗传育种,主要研究方向为小麦品质育种、糯小麦、优质小麦种质资源筛选和小麦制品品质等。

科研项目

主要科研项目(主持人)

(1)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小麦品种淀粉品质及WAXY蛋白的研究”, 1998.01-2000.12,

项目编号:97411002;

(2)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糯小麦遗传基础及新品系选育的研究, 2002.01-2004.12,

项目编号:01041101;

(3)合肥市科研课题:小麦新种质—弱筋糯小麦新品系选育及其产业化研究, 2002.01-2004.12,项目编号:200410006;

(4)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淮北市东部旱作小麦丰产优质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灵璧县), 2005.6—2006.12;项目编号:040030336;

(5)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安徽省弱筋小麦原原种扩繁基地建设,2006.01-2008.12,农业部农计发[2005]51号,皖南农学院计函[2007] 653号;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低戊聚糖弱筋小麦品种资源筛选及亲本材料创新,2007.01-2009.12,项目编号:30671301;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低LOX活性耐储藏类型白皮小麦品种资源筛选及亲本材料创新”,2011.01—2013.12,项目编号,31071404;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类胡萝卜素含量白皮小麦种质资源筛选及亲本材料创新,2014.01—2017.12,项目编号,31371615;

(9)安徽省农业综合项目:小麦新品种与高质量播种与培育壮苗技术示范与推广, 2010.6—2011.12,皖农发项[2010]46号;

(10)安徽省农业综合项目:安徽太和吨粮田示范区小麦/玉米连片种植高产示范及秸秆还田深耕技术推广,2011.08-2012.07,皖农发项[2011]16号;

(11)农业综合开发省级科技示范项目:小麦高产栽培和土壤深松技术集成与示范,2012.08.01-2013.07,皖中国农发集团项【2012】13号;

(12)农业综合开发省级科技示范项目:小麦土壤培肥和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2013.08-2014.07,皖农发项【2013】12号;

(13)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农业综合开发培训项目:农民(管理人员)技术培训,2014.01-2014.12,农发办【2014】40号;

(14)农业综合开发省级科技示范项目:小麦高产栽培和秸秆还田技术集成与示范,2014.08-2015.07,阜中国农发集团项【2014】36号;

(15)农业综合开发省级科技示范项目: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省级科技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项目:小麦秸秆还田增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亳农发办【2014】27号,2015.08-2016.07;

(16)农业综合开发省级科技示范项目:小麦高产优质栽培和土壤深松技术集成与示范,阜农发项【2016】40号,2016.08-2017.07。

科研成果

(1)小麦品种淀粉品种及糯性变异的研究,教育部科技成果,第1完成人,2001.09,

成果登记号:360-01-1E181194-01;

(2)小麦品种淀粉品种及糯性变异的研究,安徽省自然科学三等奖,第1完成人,2002.9,证书号:2000-3-R1;

(3)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及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4完成人,2002.6,证书号:2000-:2-R4;

(4)优质小麦新品种“皖麦33”综合增产技术,农业部农牧渔业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第6完成人,2002.10, 证书号:2002-068-06;

(5)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品种籽粒性状及馒头品质的影响,中国粮油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第1作者,2003.12.31;

(6)淮北市地区旱作小麦高产高效栽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研究,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2完成人,证书号:2008.05,2007-1-3-R2;

(7)宿州市科技合作奖,第1完成人,2008.04;

(8)小麦品种主要淀粉性状及面条品质预测指标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高影响力作者”,第1作者,2010.08;

(9)安徽江淮区域小麦高产技术集成与应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第10完成人,2010.12,证书号:FHG-2010-03-10;

(10)安徽省省级科技成果:安徽沿淮淮北小麦抗御灾害与形成高产同步技术支撑高产创建的研究与应用,第2完成人,2014.07,证书号:14-271-02;

(11)安徽省级科技成果:富黑小麦产业化研究与开发,第1完成人,2015.03,证书编号:15-075-01;

(12)发明专利:检测小麦籽粒脂肪氧化酶活性的引物及其应用,第1完成人,2014.04.02,专利号:ZL 123100-201210447260.4;

(13)发明专利:小麦籽粒脂肪氧化酶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第5完成人,2014.04.02,专利号:ZL 123099-201210445334.0;

(14)发明专利:GS1:2基因在植物根生长中的应用(水稻),第1完成人,2015.05,

申请号:201510229955.9,实审阶段;

(15)糯小麦新品种-安农1019,品审会小麦专业委员会初审并公示,第1育种人,2016.09;

(16)糯小麦新品种-安农1012,品审会小麦专业委员会初审并公示,第1育种人,2016.09

代表论著

(1)中国首批面包小麦品种品质的研究,中国粮油学报.1995,10(4):1~4(第一作者);

(2)安徽省两淮地区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的现状和前景,粮食与饲料工业.1995(11):11~14

(第一作者);

(3)小麦品种面粉粘度性状及其与面条品质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7,2(3):

52~68(第一作者);

(4)小麦品种主要淀粉性状及面条品质预测指标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99,32(6): 84~88(第一作者);

(5)小麦品种Waxy蛋白的鉴定与筛选,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9,7(1):1~9

(第一作者);

(6)小麦直链淀粉含量和膨胀势的配合力研究。中国粮油学报.1999,14(4):32~35

(第一作者);

(7)小麦品种面粉粘度性状及其在面条品质评价中的作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3):

25~29(第一作者);

(8)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品种淀粉性状及面条品质的影响。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1):

63~68(第一作者);

(9)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品种淀粉性状及馒头品质的影响。中国粮油学报.2000,15(2):

1~5(第一作者);

(10)“安农糯1”与“皖麦33”配麦的淀粉性状及其面条品质的研究,中国粮油学报,2007,22(4):14-17(通讯作者);

(11)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four novel LMW glutenin subunit genes fromAegilops longissima, Triticum dicoccoides andT. zhukovskyi, Hereditas,2008, 145:92~98(Sci);

(12)“郑麦9405/ 皖麦19” F2植株籽粒中水熔性和非水熔性戊聚糖含量的分布,麦类作物学报,2009,29(2):241~245(通讯作者);

(13)利用STS标记检测CIMMYT小麦品种(系)中Lr34/Yr18、Rht-B1b和Rht-D1b基因的分布,中国农业科学2009,42(1):17~21(通讯作者);

(14)haracterization of CIMMYT bread wheat for high and low-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s and other quality-related genes with SDS-PAGE, RPHPLC and molecular markers, Euphytia,2010,172:235~25,SCI,DOI 10.1007/s10681-009-0054-x(通讯作者);

(15)普通小麦基因组戊聚糖含量的染色体控制,麦类作物学报,2010 (4):607~611(通讯作者);

(16)138 个 小麦品种(系)戊聚糖含量的研究,中国粮油学报,2010,25(2):11~17, ISSN 1003-0174(通讯作者);

(17)普通小麦与糯小麦配麦若干淀粉及馒头品质性状的研究,中国粮油学报,2010,25(10):13~18, ISSN 1003-0174(通讯作者);

(18)Detection of drought-related loci in rice at reproductive stage using backcross selected introgression lines,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11, 10(1): 101~105(Sci,通讯作者);

(19)不同小麦品种籽粒中LOX活性及基因型和环境互作分析,中国粮油学报,2011,26(1):11~15(通讯作者)。

(20)104个小麦品种(系)脂肪氧化酶活性,中国农业科学,2011,44(9):1798~1805.(通讯作者);

(21)20个小麦品种(系)籽粒LOX活性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全麦粉色泽的研究,麦类作物学报,2012,32(1):68~73(通讯作者);

(22)Effects of La3+ on yield and quality traits of wheat with different gluten types,Journal of Rare Earths,July 2014,Vol. 32, No. 7,672~678(通讯作者,SCI);

(23)小麦品种(系)籽粒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其与其他品质性状的相关性,麦类作物学报, 2014,34(6):794~799(通讯作者);

(24)Interaction between photoreceptors and BR signal inArabidopsis,Acta Biologica Cracoviensica Series Botanica 56/2: 126–135, 2014,DOI:10.2478/abcsb2014-0027(通讯作者,SCI);

(25)Analysis on Carotenoids Content and Some Other Quality Traits of 185 Wheat Varieties, Agricultural Science \u0026 Technology, 2015,16(10): 20772080(通讯作者);

(26) 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品种类胡萝卜素含量及若干品质性状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2015,35(9):1257-1261(通讯作者);

(27)Correlation between Carotenoids Content and Several Quality Traits of Wheat Varieties, Agricultural Science \u0026 Technology, 2015,16(9): 1883-1890(通讯作者);

(28)基因型和环境对安徽省种植的15个小麦品种籽粒类胡萝卜素含量及若干品质性状的影响,麦类作物学报,2016,36(9) (通讯作者);

(29) 安徽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及谷蛋白大聚合体的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2016,36(10) (通讯作者)。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