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桐斌 :冶金学和航天材料及工艺专家

更新时间:2024-09-20 11:24

姚桐斌(1922年9月6日——1968年6月8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中国共产党员、革命烈士、冶金学、航天材料专家、火箭材料及工艺专家。

1945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物理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1947年公费到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学,1949年加入留英同学组成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英国分会,中国留英学生总会,1951年获得伯明翰大学冶金学博士学位,1953年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助理教授,1956年在瑞士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回到中国,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在现代冶金学有关金属和合金粘性流动性的研究中取得多项重要成果,组建、领导了航天材料火箭材料及工艺研究所,成功主持新型材料的研制,打破外国的技术封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材料工艺协作网,在国内外刊物发表了《什么是流性?》《液态锡、铅、锌、铝及其若干合金的粘性》《火箭工艺的研究方向及理论问题》等论文。

1968年6月8日无辜遭坏人毒打不幸牺牲。

1978年3月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生平

早年经历

姚桐斌于1922年9月6日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市土塘镇一户贫民家庭,家中男孩排行老二。四岁过继给一个本家。不久,养父母过世,回到父母身边。黄土塘小学毕业后,考入无锡中学,成了黄土塘第一名中学生。

因家境贫寒,辍学两年,摆地摊、打零工维持生计。1938年只身来到上海市,考入成康中学读高中,半年后转入汇南中学。当时上海市已被日军占领,姚桐斌不堪忍受日军法侮辱,偷越日军封锁线,向四川省进发。在江西省时,遇到江西吉安青原山国立13中(抗战胜利后,易命为江西省文天祥中学)招生,姚桐斌去报考并考取。1941年,姚桐斌以江西省个人总分第一名的成绩高中毕业,被七所大学录取,获得江西省教育厅发的“林森主席奖学金”。

1941年,姚桐斌选择就读当时迁移贵州省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矿冶系,师从王钧豪教授。姚桐斌边打工边读书,于1945年8月,以全班总评成绩第一名毕业,在重庆北经济部的矿冶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白云石砖的制造及钴的提炼等研究工作。同年,被推荐加入美国裴陶裴励学会,1946年考取公费留学。1946年春,姚桐斌去重庆大渡口区钢铁厂考察电炉炼钢,为正在研究的汞齐做试验准备。出国前,在南京集中学习国外礼仪、习俗、人情等。

留学经历

1947年,姚桐斌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同年10月,姚桐斌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攻读研究生,后期兼做实习指导员。师从国际铸造学会副主席、伯明翰大学终身教授弗·康德西博士(V.Kondic),从事液态金属的粘性与流动性的研究 。1951年12月14日,姚桐斌以《对液态金属及合金的粘性与流动性的研究》的论文通过答辩,获取工业冶金学博士学位。1952年1月,到英国伦敦帝国科技学院( 帝国理工学院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任实习指导员,并继续深造。在矿治系主任费舍尔( M . S . isher )教授的指导和冶金系主任丹那特( C . W . Dannatt )教授的支持下,对铝﹣硅合金的热裂性能进行研究,并写了一篇论文。1953年12月9日,姚桐斌以此论文获伦敦帝国科技学院的 D . L . C ( Diploma of the m - perial College )文凭,留校任教。此后,不断有研究论文发表。

1949年,姚桐斌加入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英国分会,任常委,后参加中国留英学生总会,先后担任过“中国留英学生总会”的总务干事、刊物《循刊》编辑、秘书、主席等职务。1951年参加革命,1956年,姚桐斌在瑞士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宣告成立后,姚桐斌在英国各地宣传新中国的大好形势,被称为“红色信使”,中国国内组织要求他延期回国,于是,姚桐斌在英国写文章批驳留英学生中的反动分子,与英国学生就中国土改问题进行笔战,在伯明翰大学共产党公社、契斯特劳工学院、伯明翰青年会、逊特兰劳工学院作公开演讲。后因引起英国保守势力的注意,被伦敦警察“约谈”,要求他限期离开英国。因为组织上要求姚桐斌继续留在国外工作,姚桐斌接受铸造学教授依.皮沃斯基( E . Pivowarski )的邀请,去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做研究工作。1953年秋天,赴联邦德国慕尼黑大学学习了三个月的德语,1954年被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聘任为研究员兼助理教授。在亚琛工业大学自制仪器研究金属粘性, 又发表了多篇关于金属粘性及流动性的研究论文,成为当时研究金属及合金粘性现象的著名科学家。直到1967年,姚制斌回国十年之后,亚琛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撰写一篇论文时,由于大量引用了姚桐斌的研究成果而将他列为作者之一。

德国,姚桐斌的科研成果突出,好几个国家的大学请他去讲学。但是姚桐斌最想的事是回国,1957年他再次打报告申请回中原地区

工作经历

1956年9月,姚桐斌在伯尔尼中国驻瑞士使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唯一一位在国外入党的“两弹一星”元勋。1957年姚桐斌回国,9月,姚桐斌转正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此后根据聂荣臻元帅的建议,1958年,姚桐斌被分配到刚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材料研究组,任研究员,负责筹建研究所。1958年,材料组扩建为航天材料研究院,姚桐斌任室主任。1960年,研究室又扩建为航天材料研究所(703所),姚桐斌为所长。从1958年到1961年,人员由12人,发展至800人,成为一个科研生产联合体。姚桐斌历任一分院第七研究室工程师、室主任;一分院第六研究所所长。

1961年3月21日,姚桐斌以国防部五院的名义,召开防热材料全国大协作公关会议(简称“三二一会议“),制定防热材料发展规划。5月30日至6月7日,主持召开全国第一届高温测试会议,建立高温测试领导小组,姚桐斌任副组长。同年8月17日至31日,主持召开国家金属材料规划会议(简称“八一七会议”)。这些全国性的会议在中国尖端材料的发展史上起了里程碑的作用,促成了全国范围内建立火箭材料、工艺和测试方法的研究协作网,同时明确了材料研究室(703所)的性质、任务、作用和发展方向。这年的11月,姚桐斌被授予技术中校军衔。

1962年,姚桐斌主持召开全国性高温涂层会议。同年,姚桐斌参加了由聂荣臻元帅主持的全国科学技术会议,从广州回北京市后,写了一篇文章《研究工作方法》,文章受到钱学森的赞赏,被推荐在院刊《研究与学习》上发表。2000年,此文精印成册,配以姚桐斌照片,作为所里新来的科研人员的必读教材。

1963年,姚桐斌继续为促成了全国范围内研究协作网,主持召开防热材料规划会议。1963年姚桐斌率领代表团,参加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国际焊接学会会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派代表列席国际焊接学会会议。在国外时,姚桐斌就是国际焊接学会会员,到过瑞士荷兰、南斯拉夫等国参加过学术会议。

1965年,航天材料研究所(703所)改为第七机械工业部后,姚桐斌仍任材料与工艺研究所所长。

逝世与追授

1968年6月8日中午下班回家,姚桐斌遭到坏人毒打,不幸牺牲,时年46岁。

1979年4月,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以行凶致死人命罪,分别判处凶手于某有期徒刑15年,高某有期徒刑12年。

1978年3月18日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83年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的京烈第080040号“革命烈士证明书”。1999年被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国务院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综述

姚桐斌是中国第一代航天材料、火箭材料及工艺专家和技术带头人,在现代冶金学有关金属和合金粘性流动性的研究中取得多项重要成果;组建、领导了航天材料火箭材料及工艺研究所;建立并形成材料、工艺、高温检测研究及有关设备研制的航天材料及工艺研制体系,成功主持了新型材料的研制,打破了外国的技术封锁。从1960年开始的四年中,703所共开展研究课题500余项,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材料工艺协作网。

冶金

姚桐斌在国外主要从事液态金属凝固过程的专题研究,1951年开始就不断在英国《冶金工业》《铸工期刊》,法国《冶金文汇》等杂志上发表《对液态金属及合金的粘性与流动性的研究》《什么是流动性?》《锡﹣锌及铝﹣锌系的流动性》等论文。

火箭与航天材料及工艺

回到中国后,姚桐斌做火箭材料及工艺方面的工作。他抓航天基础材料的仿制,制定材料发展的长远计划,提出了预先研究课题,并开始预先研究,建立全国大协作。成功主持了新型金属材料的研制工作,为中国火箭和卫星制造提供材料保证。姚桐斌领导和指导猛基焊合金的研制和钎焊工艺课题,研制成功一号及二号猛基纤料,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结构。主持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和振动疲劳破坏问题的研究并将其成果应用到火箭型号的研制工作上,为中国火箭及卫星研制提供了材料保证。

姚桐斌设计研制的一种“发汗材料”利用材料本身的分解和气化来吸收大量的热,从而降低火箭结构的温度,后来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962年7月,《火箭工艺的研究方向及理论问题》发表在院刊《研究与学习(工艺专号)》上。从1961年到1964年,703所共开展课题500余项,其中约半数为预先研究。20世纪80年代,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当年姚桐斌主持提出的预先研究课题,约80%已用在火箭型号上了。

姚桐斌在1960年提出的钛合金气瓶研制项目,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学会奖等多项奖项。1961年姚桐斌根据规划将蜂窝结构(蜂窝夹层结构)的研究列为预先研究项目,在某新型好火箭上首次使用,在长征三号火箭上获得两项重要应用。用在整流罩上的蜂窝结构项目曾获得部级一等奖。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703所和上海市协作单位因“高温钎焊合金及钎焊工艺”获得重大科研成果发明奖。应用在中国自行设计的长征三号火箭第三级的液氢和液态氧贮箱之间的蜂窝结构“共底”项目,1985年获得国家特等奖。同年又因高温热物理性能测试基地的建立与发展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并将他的事迹列入中国大百科全书。

1963年第五期院刊《研究与学习》发表了姚桐斌的《国际焊接技术的研究发展动向——记国际焊接学会第十六届年会》,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金属疲劳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这次的失效分析,让设计部门和领导认识到703所在失效分析方面的能力、作用和地位,从此,703所开创了一个“失效分析”专业。这一专业为中国火箭事业的发展做出来巨大贡献,在这个领域,姚桐斌培养的失效分析专家如今仍享有盛誉。

学术论著

人才培养

姚桐斌重视所内科研人员的学习,要求所内人员都会讲英语。他在所内开展英语学习,开办并任教了12期英语学习班,在最盛的时候,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班一起开。1962年,在703所组织“科研作风专题研究会”,使科技人员加深对正确的科研程序和科研方法的认识。

在科研人员的培养上,姚桐斌除了亲力亲为、言传身教,还坚持“请进来,送出去”。姚桐斌从外单位请专家来传授知识,如冶金界的元老李薰院士、两院院士师昌绪等;把新来的工程技术人员派到工厂参加学习情况。同时,姚桐斌还请设计部门的专家来703所讲授火箭知识,让703所的专家给火箭设计人员讲材料及工艺知识。

姚桐斌为国家培养了一代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人才,包括运载火箭研究院科技部原副部长、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总公司原总裁杨敬时,研究员王鲁等。

获得荣誉

以上荣誉皆为追授

影响与评价

姚氏三兄妹

姚桐斌家中困难,父亲并不支持孩子读书,特别是不支持女孩子读书。自姚桐斌考上西南交通大学物理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后,父亲听从了姚桐斌的劝告,让他的弟弟和妹妹都坚持上学。后来,姚桐斌的弟弟姚永彬得以从清华大学毕业,从事中学历史教科书编辑工作、大学教学、《文物》杂志编审;妹妹姚素珠毕业于北京大学,1953年至1958年留学苏联,专攻地质。回到中国,先后在辽宁地质局、四川成都理工大学工作。“姚家三兄妹”在江苏无锡成为一种激励孩子努力奋进的榜样。在他们老家的学校里,树立着让学生仰慕的“姚家三兄妹”铜像。

举行追悼会

姚桐斌是一位烈士(1978年3月18日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当年,他的牺牲震惊了中央,当周恩来总理的秘书把这个消息告诉正在人民大会堂开会的周总理时,周总理手中的茶杯一下子就掉在了地上。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当天,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追悼会。彭绍辉副总参谋长参加了追悼会,聂荣臻元帅送了花圈、粟裕大将送了花圈和一份唁函。:115

立塑像

2000年9月15日,703所为姚桐斌树立一尊两米高的塑像,张爱萍将军为塑像题词:“我国航天材料工艺奠基者姚桐斌。”并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邀请“两弹一星”科学家和以前的老领导参加。钱学森为揭幕仪式写了:“鞠躬尽为航天,德昭日月感后人。”

无锡博物馆受捐仪式

在无锡博物院西区四楼的“肩负民族复兴希望的无锡人”展区有一个姚桐斌事迹陈列区。2017年5月12日,姚桐斌长女姚微明将姚桐斌的照片、论文材料及纪念邮票奖章共计14件,捐献给无锡博物院,以捐献的方式去怀念一个无私奉献的亲人。此前已经捐赠了包括姚桐斌使用过的照相机、唱片机、衣物、照片资料、文献资料等。

姚桐斌故居

姚桐斌故居位于锡山区东港镇黄土塘,姚桐斌的出生地。总占地面积为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始建于清末,续建于1947年,2005年修复。中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题写“姚桐斌故居”匾额。塑有姚桐斌半身铜像,前厅为姚桐斌生平事迹陈列,后部两层楼建筑恢复姚家的部分生活面貌及姚桐斌的卧室。2002年10月,姚桐斌故居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姚桐斌诞辰100周年之际,东港镇启动姚桐斌故居陈列馆焕新修缮。

诞辰100周年纪念

2022年,江苏无锡举办纪念姚桐斌诞辰100周年主题活动暨故居焕新启用仪式,姚桐斌故居被命名为“首批无锡市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向姚桐斌故居捐赠科研成果模型。在姚桐斌诞辰100周年之际,根据“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姚桐斌事迹创作的央视纪录片《归来》正式开机。

评价

国际铸造学会副主席、伯明翰大学终身教授弗·康德西博士(V.Kondic)说姚桐斌是他“最好的学生之一”。柏林大学教授的福洛贝格( M . G . Frohberg )博士评价姚桐斌“有着阳光般的魅力”。

总工程师巫世杰认为姚桐斌“身先士卒,为人表率”。:62北京钢铁研究院前院长全钰嘉评价姚桐斌同志“不仅是一位造诣很深的学者,而且是一位很有见地的科研工作领导者”,是很具有“全局观”的人。原七机部副部长、火箭总设计师任新民说:“老姚这个人很能干,除了技术问题外,他的组织能力也很强。”:114粟裕说姚桐斌同志“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115张爱萍将军把姚桐斌誉为中国“航天材料工艺奠基者”。:120中国科学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对姚桐斌的评价是 :“姚桐斌同志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当之无愧的。”“姚桐斌创造了航天材料亦军亦民,利用全国优势力量这么一个模式。当时叫做全国一盘棋,我觉得这是他最大的贡献。”师昌绪院士这么说。

个人生活

姚桐斌与妻子彭洁清育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名叫姚微明、二女儿名叫姚继斌、三女儿名叫姚晨芳,三人都是教授,而且是双博士学位。姚桐斌的大女儿姚微明1982年在北外毕业后,先后到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中国驻美国休斯敦总领事馆文化处、文化部国际处工作,2004年获得匹兹堡大学传播学博士学位,后担任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

参考资料

..2023-01-06

“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共产党员网.2023-01-06

中国航天材料奠基人姚桐斌,他的功勋至今影响中国.中国军网.2023-01-06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姚桐斌个人简介.立德树人网.2023-01-06

两弹一星 姚桐斌.立德树人网.2023-01-18

“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的一生.人民网.2024-03-23

鲲鹏遨游学术海洋.立德树人网.2023-01-07

..2023-01-06

【冶金人物】姚桐斌.中国钢铁新闻网.2023-12-27

..2023-01-06

姚桐斌:唯一一位在国外入党的“两弹一星”元勋.厦门网.2023-12-28

姚桐斌:唯一一位在国外入党的“两弹一星”元勋.人民网.2023-12-27

航天材料及工艺技术的奠基者.立德树人网.2023-01-07

“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 ——追忆姚桐斌烈士.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2023-01-06

废寝忘食 专注科研.立德树人网.2023-01-07

大力协同 甘当配角.立德树人网.2023-01-07

两弹一星功勋人物 生平简介.中国数字科技馆.2023-01-18

..2023-01-06

"两弹元勋"姚桐斌之死.中国钢铁新闻网.2023-01-06

..2023-01-06

“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的一生.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3-01-06

姚桐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2023-01-06

中国航天科技元勋——姚桐斌.立德树人网.2023-01-06

无锡博物院受捐姚桐斌文献材料.无锡博物馆.2023-01-18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2023-01-07

..2023-01-06

姚桐斌部分科学论著.立德树人网.2023-01-07

呕心沥血 言传身教.立德树人网.2023-01-07

姚素珠:“两弹一星”功臣之妹走了 没有带走一丝云彩.清华校友网.2023-01-06

姚桐斌故居陈列馆焕新开放 央视纪录片《归来》开机.无锡新传媒.2023-01-06

江苏无锡举办纪念姚桐斌诞辰100周年主题活动.今日头条.2023-01-06

“两弹一星”功勋姚桐斌史料回故乡.荔枝网.2024-06-14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