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西路 :广东中山市的步行街

更新时间:2024-09-20 15:26

孙文西路是广东中山市的步行街。孙文西路是中山市最有名的一条百年老街,位于中山市城区石岐铁城西门外,西连津渡(石岐河),南绕烟墩山,东达仁山(即现在孙中山纪念堂),构成了“山、水、城”的格局,也成为了石岐商业、文化、交通中心。孙文西路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历史痕迹以及丰厚的城市文化底蕴,不仅寄托了许多“老石岐人”的美好回忆,也给外地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1997年开始,中国各大城市纷纷兴起了一股商业步行街的改造建设热潮,广东中山市的孙文西路是全国第一批商业步行街的改造项目。

在修复改造之前,孙文西路已是中山最具历史风貌和传统特色的街道,它古称迎恩街,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改称今名。早在1995年,中山市委、市政府就已提出把孙文西路改造为文化旅游步行街;当年9月,中山市规划局的《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规划设计任务书》获批准,这是步行街改造的总方向;12月,中山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完成了《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规划》。

1996年4月,中山市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建设指挥部成立。1997年8月20日,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改造第一期工程的第一段——从商业大厦(今中天广场)至大庙下街的146米改造开始施工,总建筑面积1.39万平方米,该段工程费用接近600万元,于当年12月31日完工。第二阶段工程——从大庙下街至中山百货大楼的350米改造工程于1998年5月15日开始施工,9月完工。该工程除修缮改造街上原有建筑外,还包括在大庙下建起一个较大型的文化广场;在东面入口处,结合烟墩山中山公园主入口的改造,建设停车场以及饮食茶座等;在街中段,还设一个小型的露天茶座。第二段总造价为729万元。此外,孙文西路南面平行新开一条15米宽的泰安路,以使之承担孙文西路原有的机动车交通功能。

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改造工程的完成带给了人们一个靓丽的视点:新旧文化在这里对接,传统和现代有机地合一体,相容不悖的融汇令这百年老街散发出迷人的文化气息。

建筑风貌

孙西步行街两侧的低层建筑风格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式殖民地风格建筑与岭南骑楼建筑的混和,建筑学上称为"南洋风格建筑",是欧亚混杂的"南洋"文化的重要表现。"南洋骑楼"极具历史文化欣赏价值,又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无论刮风、下雨、日晒,游人顾客均不受天气的影响。骑楼建筑往往几座或十余座毗连一起,形成参差错落的连续界面效果,外观统一。建筑均以2-3层为主,少量4层(如中国银行钟楼、思豪大酒店等),从地面至女儿墙平均高度在16米左右,街道宽度为12米,与建筑的平均度成3:4的空间比例关系,在正常视角内,形成了舒适宜人的外部空间尺度和步行街形象。

步行街历史

孙文西路古称迎恩街,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称为孙文路。从隋唐到1925年间逐渐拓展,形成今天格局。马路两旁是经历数十年、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历史建筑物体,至今仍然保留着古建筑艺术色彩。从民国时期开始接受西方建筑造型,又融合了西方古典建筑造型,至今还幸存着精湛木雕、灰塑等中西合璧建筑物体,弯曲自然的商业街,舒适怡人的外部空间尺度,南洋风格的骑楼,整个街区外部空间与功能有机结合,这一切记载着石岐城区的形成和各个发展阶段,更凝聚着中山市60多万海外侨胞的乡情,既颇具历史文化欣赏价值,又有纪念和爱国教育意义。

为了保护这一历史建筑群同重塑孙文西路悠久繁华的容貌,中山市政府结合旧城改造,于1997年8月20日开始分两期对孙文西路进行施工改造,至1998年9月19日全面竣工,历时一年多时间,将孙文西路更名为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

修缮后的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再现迷人的风韵和焕发着蓬勃生机。街道上花团锦簇,昔日灰色的建筑物披上了粉红色、米黄色……的盛装,街道两旁增加了长椅供游人休憩。昔日档次不高的商铺也焕然一新,带给人们一个亮丽的视点,新旧文化在这里完善地对接,传统和现代有机地揉合一体,这相容不悖的融汇令百年老街飘逸着一片迷人的文化气息,成为中山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为外来游人提供一个风格独特的旅游景象,也为本地市民提供一个集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好去处,给人们一派繁华兴旺之景。

景点简

人力车铜雕

黄包车铜雕位于步行街的入口处,它反映了二三十年代中山街头的一个小景:一名人力车夫拉着黄包车停下来,车旁一位衣着光鲜整齐的绅士正欲上车。雕塑作者--我市艺术家刘大邦先生采用了超写实主义的艺术手法,运用与实物1:1的比例建造,使雕塑与步行街的塔形入口标志建筑物构成一组,互为依托。塔形标志浓缩了孙文西路建筑上的特色要素,并与"骑楼"的柱子同高,与街上的南洋风格建筑融为一体,使人置身于浓烈的历史文化氛围。

黄包车铜雕的构想源于吴锐成副市长,得到一致赞同后,作者在设计中翻查了大量历史资料,取材于一幅孙科扶着卢太夫人上黄包车的旧照片。为了取得逼真的效果,该雕塑除人像的头部外,全采用实物翻模,包括人物的衣服、手脚等,黄包车是从珠江电影制片厂找来实物直接翻制。设计原稿还包括对面马路设一个等候乘车的女子的雕塑,经讨论修改后简化成现在的设计。

现在,人力车铜雕已成为步行街的重要标志。

《小城故事》浮雕

在步行街入口右边墙壁上镶立着一个大型浮雕《小城故事》,浮雕作者陈宅中先生以孙文西路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商业文化为背景,把当年人流频繁、商贾云集的商业文化精髓溶进这6.6×2.45平方米的艺术空间里。眼前,街上商号一间紧挨一间,广告招牌满目皆是,路人行人摩肩接踵。各个阶层各式人种应有尽有,包罗万有,卖点心的、炒风栗的、巡捕的、跑商的,向你展示了一幅社会百态图。

思豪大酒店

民国13年(1924年),澳洲归侨郭四泉回乡开办私营银行,命名香山银行,地址设在现时的步行街大庙下路段。抗日战争胜利后,香山县商会会长李德联将香山银行大楼改建为五层豪华酒店,取名为思豪大酒店,成为当时最豪华的酒店。

人力黄包车

在步行街东端入口处设有人力黄包车,为游客提供拍照及拉车游览服务。

人力车,又名黄包车、洋车,旧时人们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之一。最先由日本传入,故初名"东洋车"。其构造根据力学原理,使人坐上车后,利用重力促使车轴向前滚动,减轻拉车人的牵引力。洋车车轮最先为木轮包铁皮,称为"铁皮车",后改为硬橡胶车轮,称"死胶皮车"(即现时所示人力车),再后来改为充气胎车轮,称"活胶皮车"咸丰庚申年(公元1860年),当时的官吏、富户都拥有轿车仔(即人力车),后来,随着东西乡道的建成,私营车仔馆出现,出租车仔给车夫于城内拉客,亦行走东西乡远途。至清末,车仔行业旺盛,及至民初,石岐街道拆城改街,建设马路以后,于东、西、南门路口均有车仔站排列车仔待客招唤。石岐城内的主要通道口,也有车仔待客,马路大街则车仔穿梭往来,四十年代,黄包车成为石岐城区主要的交通工具。抗日战争胜利后,脚踏脚踏人力三轮车传入日见增多,到五十年代初期,人力车基本被三轮车代替。人力车的再现,与步行街的南洋风格建筑融为一体,唤起了人们对步行街历史溯源的遐想。

文化广场

步行街文化广场位于大庙下路段,总建筑面积为503平方米,广场内修建了市内首个平地式喷水池,骑楼下的墙身是著名画家陈宅中的大型壁画,壁画是二、三十年代孙文西路的缩影,画中人物栩栩如生,形态逼真,与步行街建筑风貌融为一体。广场正前方设置了一个40平方米的舞台,为辖区商户、市民及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表演。

昔日孙文西路的百年老店

福寿堂--始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址在今石岐街道孙文西路154号,创设者为石岐南下(三仙庙)李某。第三代负责人为李瑞文,1923年曾任中山市商会"路工董事会"会长,领导修筑马路。第四代负责人李鸿标曾任县商会常委,有石岐"商界才子"美誉,30年代兼任石岐商团大队长,1946年至1950年期间任中山纪念图书馆长。50年代经理为李鸿标庶祖母刘月清,后赴港定居。该店规模较大,曾有员工30人。自制膏丹丸散和加工鲜明熟药,在邑境四方皆有名气。1956年参加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仍沿用福寿堂老字号,知名度颇高,已有130年历史。

汇丰公司

汇丰公司--清末开业(一说辛亥革命时正式开张),址在今石岐孙文西路邮政营业部。是一间规模较大,有四层楼四铺面的侨资公司。主营百货,分设服装、毡帽、钟表、眼镜、玩具、罐头、烟酒、糖果饼、床上用品等专柜。为了招徕生意,公司在四楼开设茶楼,并在天台设茶座,兼演粤剧。为保存该企业,20年代筑建马路时,政府只好取曲道。战前,该公司生意兴隆,成为县内商业零售额最多的单位。中山解决后,50年代曾用作工会工人俱乐部,后又改作县邮电局。

永安侨批局

永安侨批局--始于民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美物资短缺,金币比兑低于我国银圆。交战国家青年纷纷入伍打仗,华工工价较高,侨汇猛增。中山竹秀园村华侨郭泉、郭乐、郭顺,先在沪港开设永安百货。获悉家乡侨汇增多后,迅即分资入主石岐街道十八间的汇源银号,将其改组为中山永安侨批局。并将楼房改建为钢筋水泥水磨青砖结构,楼高五层半(址在今中国银行孙西分理处),由郭灿英出任司理,主要业务办理侨汇兼营找换、储蓄、按揭、"燕梳"(即保险)。因郭氏信誉甚佳,故永安侨批局在乡邑侨汇业务中,占了75%至80%。1949年8月,因政权更迭而断汇,1950年1月重新工商登记,恢复侨汇,由国家管汇,不搞公私合营,继任司理郭彦文。

公益纸料店

公益纸料店--1921年,县长吴铁城倡导石岐街道拆城筑马路时,黄栋初即从明代开设的金玉楼纸料店辞工出来,集资2500两白银在十八间开设公益纸料店,并自任司理,1931年,黄森继任司理。经营纸料类、各种文具、爆竹、冥镪、年宵玩具等,在邑内同业中执牛耳。新址在孙文西路158号,门面为子子 铺,156号后座为加工场。1952年12月22日登记资金100586.42元,员工30人,资金和购销额在百户同业中仍居榜首。1956年加入全行公私合营,公方代表吴周帜,经理黄森(后曾任石岐市商业局副局长、石岐市第三届工商联主委、石岐市首届政协副主席)。

思豪酒店

思豪酒店--址在石岐孙文西路,原商会东侧。该址于民国13年(1924年)间,曾由大洋洲归侨郭泗泉在此处开办私营香山银行。但昙花一现,两三载就结束业务,后由其他商号租用。抗战期间,遭受敌机轰炸而成颓墙瓦砾。抗日战争后,县商会会长李德联回邑复员,先购此地,迅即兴建五层楼宇作豪华酒店,时称设备一流、新颖。实际上,大部分家具是香港思豪酒店更新替换出来的。商会会长李德联有禾田、米机、电厂、酒店旅店等股份,1950年全部被没收充公。该酒店现名为石岐旅店。

昔日孙文西路的旅店

昔古,传递各级政府文书的快马(包括人和马)中途休息之所,称"驿"。快马到驿后,凭官府牌子验明,人粮马草由驿供给(但京城招待外国来宾或不同域之官员住所,档次较高,称为"驿馆")。而民间商业性质、代客存放货物和留住客商之所,称为"栈"。辛亥革命后,我国企业界人士,仿效西方逐步开设旅店、酒店、饭店、宾馆、别墅、山庄、寓所等。

中山市毗邻港澳,经营此业者,由前清沿袭至民国时期,俱称为旅店。1946-1949年期间,孙文西路规模较大的旅店石岐镇总商会东侧的思豪旅店和大庙下8号的金城旅店。

解放前的旅店,设备简陋,仅设有六床大房、双床中房、独床单房、雅洁厢房(内配置大床、麻将台各一张,几椅若干)四类房。所有家具是木器。客商入住先到帐房登记。入到房中,首先看到" 携来杂物贵客自理"字样。这时,服务员(茶房)见客人来到,立即泡上一壶茶,并向客人说明厕所、浴室在何处,还介绍饮食饭店,车般交通班次时间等。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