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髯 :清代诗人、文学家

更新时间:2023-11-09 10:29

孙,字颐庵,号髯翁,晚年寓螺峰之咒蛟台,更号蛟台老人。作为清代诗人,孙髯之乐府诗,被评为“虽不逮汉魏之高古,亦几入香山(白居易)之室”。其在乾隆间创作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被誉为“海内第一长联”“古今第一长联”,名扬海内外。

孙髯是昆明市人,约生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 ,卒于乾隆三十八年 (1773年) ,终年62岁。也有说法认为他约生于1684-1694年间,终年约79岁至89岁。孙髯成年应试,因进考场要搜身,孙髯愤然,从此不再应考。孙髯曾游大理白族自治州,目睹农民贫困苦楚,写下竹枝词以讽刺时局。

孙髯晚年寄寓于圆通寺的咒蛟台,更号蛟台老人,以卜易、卖药为生,过着贫困的生活。今圆通寺后的咒蛟台就是他当年卖药卖卜的遗迹。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其子接他到弥勒佛安度晚年,因年事已高,经不住颠簸劳累,病逝于途中,后葬于苗姓祖。清末知州胡国瑞重修髯翁墓,为之撰墓志铭。民国3年(1914年)弥邑公立墓碑,墓碑题文为“古滇名士孙髯翁之墓”,王运谦撰碑联“古冢城西留傲骨,名士云南省有布衣” 。1958年“大跃进”中孙髯墓碑被人盗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倡尊师重贤,重视文物保护,髯翁墓得以修复。

孙髯传世著述有《盘龙江水利图说》《永言堂文集》《金沙诗草》《孙髯翁诗残钞本》,和《滇南诗略》所收的20首诗。孙髯诗文多已散佚,弥勒市档案馆搜集整理有《孙髯翁先生诗集》1册,收诗70余首。如今弥勒市孙髯翁墓已被列入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介绍

孙髯(1685年-1774年),原籍陕西三原,父亲来云南省任职,举家流寓昆明市。孙髯自幼好学,入学考试时,因入场搜身,不愿受侮而离去,以后即终身不仕。40岁左右,适遇弥勒州苗漪任昆明育才书院山长,两人相识结为至交。他爱梅花迎霜傲雪之骨气,自称“万树梅花一布衣”。他与当时名士钱沣李因培等常往来酬唱,抒发高洁情怀。他身居昆明,目睹水灾给居民带来的痛苦,于是亲自踏勘盘龙江源流,访问农民,查阅历史资料,写出《拟盘龙江水利图说》,提出治水方案。他常到滇池畔观赏水光山色,即景抒情,写出千古绝唱——一百八十字的大观楼长联。长联是他艺术的荟萃,是他世界观的表述,是他性格的写照。晚年穷困潦倒,栖息圆通寺咒蛟台洞穴,以医卜为生,尽管受生活的折磨,仍乐观自如,写下很多诗文。他有个女儿出嫁弥勒州三道桥,老伴(人称孙二奶奶)随他难以糊口,只得从女度日。公元1771年,孙髯亦来弥,传说在东门外设馆教书,随后又到城西新瓦房村教私塾。去世后,老伴清理卧室,只见断卷残篇,一气之下,将原稿全部火化。此时无寸土归葬,得苗姓相助,草草收殓,葬于苗姓祖茔。有两句民俗音乐唱:“山中若有王侯地,难得拣来葬髯翁。”岁月匆匆,清末知州胡国瑞重修髯翁墓,为之撰墓志铭。民国3年(1914年)弥邑公立墓碑,墓碑题文为“古滇名士孙髯翁之墓”,王运谦撰碑联“古冢城西留傲骨,名士云南省有布衣” 。1958年“大跃进”中墓碑却被人盗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倡尊师重贤,重视文物保护,髯翁墓得以修复。

主要作品

天下第一长联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灵仪,北走蜿蜒,嘉定南翔古镇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山。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孙髯翁自挽联

上联:这回来的忙,名心利心,毕竟糊涂到底;下联:此番去甚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

传世作品

著有《永言堂诗文集》《金沙诗草》等诗集,现仅存《孙髯翁残抄本》和〈滇南诗略〉中收录的二十首。

人物评价

孙髯自幼聪颖好学,尤以诗文超群,幼时赴童试,因不愿受搜身之辱而愤愤离去,未应科举,终生为一平民,自号" 万树梅花一布衣"。他广交诗人墨客,常聚会于名胜古迹吟诗作赋。在文禁森严的雍乾之际,把感慨融铸于一百八十字的大观楼长联中,大观楼长联思想内容深刻,艺术形式完美,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古今第一长联","海内第一长联第一佳者",至今影响尤存。晚年贫困,在昆明圆通山咒蛟台以卜卦为生,自号蛟台老人。后因应苏氏之请,到弥勒市授徒,门墙桃李,一时称盛。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