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二冬 :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更新时间:2024-09-21 08:01

孟二冬(1957年1月12日—2006年4月22日)是中国的一位教育家和学者。他生于安徽宿县(今宿州市),曾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孟二冬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他致力于教育学生追求真知和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和高尚人格的楷模。为了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在2004年3月主动要求参加了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教学的工作。

孟二冬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敬业精神。尽管他身患食管恶性肿瘤,但他仍然坚持在剧烈的咳嗽中讲完了最后一节课,最终倒在讲台上。2006年4月22日,孟二冬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49岁。他被人事部和教育部授予了“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以表彰他在教育事业中的杰出贡献。

孟二冬是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但他的高尚品德深深打动了许多人。他在短暂的49年生命中,以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攀登学术高峰,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谱写出了感人至深的华美乐章。2019年9月25日,他被列入了“最美奋斗者”个人名单,以纪念他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和付出。

人物生平

1957年1月12日,孟二冬出生于安徽省蚌埠。他中小学时期学习成绩突出,品学兼优。1978年3月,孟二冬通过高考成为宿州学院中文系的学生。1980年2月初,他被择优留校,成为中文系老师。他求学的脚步从未停歇,十余年中三进北京大学,走过了进修学习、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求学历程。

1994年,孟二冬留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任教。此后,二冬备课缜密周详,课前静坐“过电影”,课后“回放”找得失。每个问题的来龙去脉、每个论点的论据都有翔实的文献资料作支撑。他从不对学生发脾气,课上课下,学生们看到的孟老师,是一位博学而又酷爱运动、儒雅而又专注学术、敬业而又热爱生活的老师和朋友。

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2004年3月,孟二冬主动要求参加了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教学的工作。在到石河子大学的第二周,他就出现严重的嗓子喑哑症状,尽管每天打针、吃药,他仍坚持上课。随着声音越来越微弱,他不得不在课堂上用起麦克风。校领导和老师们多次劝他休息,但他都微笑着说:“没关系,我还能坚持。”在师生们的再三要求下,他来到当地医院检查,医生根据病情做出了“禁声”的医嘱,但他第二天又强忍病痛站在了讲台上。2004年4月26日,他在剧烈的咳嗽中坚持讲完《唐代文学》最后一节课,倒在讲台上。经医院诊断,他已患食管恶性肿瘤。

孟二冬在石河子大学期间,除坚持为中文系2002级四个班的学生每周讲授10学时的必修课外,同时还为中文系教师开设了《唐代科考》选修课,利用业余时间积极主动与中文系教师座谈,交流教学工作经验,圆满完成了北京大学和石河子大学双方协议的支教任务  。孟二冬在北京治疗期间,仍以顽强的毅力坦然面对病痛折磨,坚持课题研究和指导研究生的工作,积极筹备让自己的研究生去石河子大学为本科生开设讲座。

孟二冬的感人事迹,引起了胡锦涛总书记的高度关注,2005年12月8日,他得知孟二冬的病情后,当即委托国务委员陈至立前往探望,并指示有关方面精心治疗;此后,他又多次询问孟二冬的病情,向孟二冬表示亲切问候,并指示医务人员尽全力救治。

2006年4月22日,孟二冬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年仅49岁。

个人作品

撰写了《中国诗学通论》(合著)、《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韩孟派诗传》、《千古传世美文》、《陶渊明集译注》、《中国文学史》(参编)等400多万字的专著。

获得荣誉

2006年4月,孟二冬获得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

2007年初,为表彰和宣传孟二冬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孟二冬“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并号召全国教育系统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向孟二冬学习;中华全国总工会向孟二冬颁发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组部追授孟二冬“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019年9月25日,入选“最美奋斗者”个人名单。

人物评价

孟二冬学科专长为中国文学史及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文化,是我国当代高校教师的典范。他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潜心治学,他历时7年的艰苦研究,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得到了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

参考资料

孟二冬.中国文明网.2021-11-01

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孟二冬.共产党员网.2021-11-05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