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 :巴金创作的散文

更新时间:2024-09-21 17:13

《小狗包弟》是一篇散文,作者巴金于1980年1月4日创作,最初发表于1980年1月12日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公报》。这篇散文是巴金在《随想录》中的一篇回忆性作品,讲述了小狗包弟的可爱模样和作者与包弟的深厚感情。在文章中,巴金回忆了包弟摇头摆尾、连声作揖的可爱样子,并以一支忏悔的笔,道出自己迫于形势,将包弟送去医院供解剖研究的无奈与悔恨。整篇文章语言朴实,但蕴含着浓烈的感情汁液,令人潸然泪下。《小狗包弟》后来被选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科书中第8课课文。

作品原文

小狗包弟

一个多月前,我还在北京,听人讲起一位艺术家的事情,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是讲艺术家和狗的。据说艺术家住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隔壁人家养了幼犬,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常常用吃的东西款待它。“文革”期间,城里发生了从未见过的武斗,艺术家害怕起来,就逃到别处躲了一段时期。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忽然一只幼犬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地上添了血迹,艺术家的破衣上留下几处狗爪印。艺术家给关了几年才放出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几斤肉去看望那只小狗。邻居告诉他,那天狗给打坏以后,回到家里什么也不吃,哀叫了三天就死了。

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幼犬。是的,我也养过狗,那是1959年的事情,当时一位熟人给调到北京工作,要将全家迁去,想把他养的小狗送给我,因为我家里有一块草地,适合养狗的条件。我答应了,我的儿子也很高兴。狗来了,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干干净净,而且有一种本领: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这本领不是我那位朋友训练出来的。它还有一位瑞典旧主人,关于他我毫无所知。他离开上海市回国,把小狗送给接受房屋租赁权的人,小狗就归了我的朋友。幼犬来的时候有一个外国名字,它的译音是“斯包弟”。我们简化了这个名字,就叫它做“包弟”。

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夜晚篱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日本朋友对它更感兴趣,有一次大概在1963年或以后的夏天,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就拍摄了包弟的镜头。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市,来我家做客,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她说她在东京家中也养了狗。两年以后,她再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看见我她就问:“您的幼犬怎样?”听我说包弟很好,她笑了。

我的爱人萧珊 也喜欢包弟。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她总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

1962年我们夫妇带着孩子在广州市过了春节,回到上海,听妹妹们说,我们在广州的时候,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我仿佛又听见由起女士的问话:“您的幼犬怎样?”

“您的小狗怎样?”倘使我能够再见到那位日本女作家,她一定会拿同样的一句话问我。她的关心是不会减少的。然而我已经没有小狗了。

1966年8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

当时我已经处于半靠边 的状态,傍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都劝我把包弟送走,我请我的大妹妹设法。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据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拿来做实验用,我们不愿意。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

形势越来越紧。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先是某工厂的老板,住屋是他自己修建的,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有人到他家去抄四旧了。隔壁人家的一动一静,我们听得清清楚楚,从篱笆缝里也看得见一些情况。这个晚上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幼犬,幸而包弟不曾出来乱叫,也没有给捉了去。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大声叱骂,有人摔破坛坛罐罐。这情景实在可怕。十多天来我就睡不好觉,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我的大妹妹去办。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是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幼犬,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堵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禾本科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哈基姆·奥拉朱旺。满身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这绝不是容易的事。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

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萧珊:原名陈蕴珍(19171972),浙江宁波人巴金的妻子。

2.四旧:“文革”时用语,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3.靠边:“文革”中对干部、知识分子被剥夺职务,不能正常工作的习称。

4.眠尔通:一种镇静安眠的药。

5.同我一起散步的人:指萧珊。

创作背景

80年代初期,反思刚刚过去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惨痛教训,探讨在这个全民族的灾难浩劫中个人与群众暴力、个人与极“左”路线之间的关系,提醒人们要警惕“文革”的再次出现。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有许多学者、作家从不同的角度进入这个研究领域,表达了他们对“文革”灾难的反思。而巴金则选择了自我忏悔的形式,从反省自己的软弱开始,逐渐进入对全民族的灵魂的拷问。《小狗包弟》这篇“随想”,是《随想录》的第三十六篇,发表于1980年1月4日,距离巴金动笔写作第一篇《随想录》(1978年12月1日)已经有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在这之前,巴金在《随想录》中只是一般性地控诉“文革”时期“四人帮”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和极“左”路线对中国文艺领域的摧残,并且记录了他出国访问的感受。可以说,当时巴金与大多数的中原地区知识分子一样,处于劫后余生的欣喜与兴奋的状态。他的写作与社会活动都属于与时代共鸣的范畴。但是,从《随想录》第三十五篇开始,巴金反思“文革”的立场和方式都有了变化。紧接着发表的《小狗包弟》就是宣布自己将要以何种方式来反思“文革”惨痛教训的作品。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篇回忆散文,写的是一条吕振羽作者朝夕相处的小狗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和抨击了疯狂岁月的荒诞和反常,文章篇幅较短,但写得情真意笃,令人感动,实为巴金近年来散文创作中的佳品。

这篇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以情见长,以情取胜。之所以作者在叙述小狗包弟的经历时,笔端流露出浓烈的情感,是因为巴金对小狗包弟充满着思恋与内疚之情。作者写它很通人性,与主人融治无间,为了讨得主人的欢喜,常常做令人发笑的作揖动作。甚至主人外出时,它都每日清晨等候于卧房门前,使主人深受感动,然而一场“文革”,居然革到一只温顺驯良、惹人喜爱的幼犬身上:只因狗的吠叫将会给主人招来更大的灾难,可怜的“包弟”终于成了医院解剖桌上的实验品。“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我不能原谅自己”,寥寥数语,道出了作者的心声。为了保全自己,葬送了包弟,这是自己的耻辱。这种大胆的剖露心迹,使读者感到情感力量的冲击,心灵产生巨大的震撼。

文章除了感情的纯真外,其结构也有独道之处,作品开头并未涉及主题,而是从狗的身世谈起,给全文展开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接着,作者记叙了包弟与家人七年相处的几件有趣的故事,反映了幼犬的活泼可爱。写到这里,作者陡转话题,愤怒地叙述起小狗包弟在文革中遭难的经历,一只如此可爱的小狗,居然在“文革”的灾难中也未能幸免,何况人乎?这样就进一步地揭露了“文革”的荒唐,激起了读者对那个疯狂年代的强烈愤懑。最后,作者追忆已故的爱妻当初与包弟嬉戏的生动情景,再一次表示对包弟的歉意,文章层层深入,一步步把读者引向感情的漩涡,在他们心中泛起层层波澜。文笔朴实,没有矫揉之嫌,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朴素美。

名家点评

当代作家李朝全《散文百年经典·1917—2015》:小狗包弟的命运,折射出整个时代的颜色,也折射出一代人的命运。在那样一个黑白颠倒的年代,作者也不得不把向人作揖讨东西吃的可爱的小狗送给医院做实验用。他连自己、自己的爱人都已无力保护遑论一条幼犬小狗包弟的不幸结局其实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剧。事过多年,作者却还时时记起这条可爱的小狗,而且要“向它表示歉意”。这正体现着作者对过去时代的反思,对过去行为的反思,而在这种痛苦咀嚼回忆的过程中,巴金先生首倡“讲真话”。这种“不隐善不讳恶”的思想品格,正代表着无数正直知识分子的良知。

当代作家李锡琴《穿越与升华·中学教材中经典作品个性解读》:在《小狗包弟》一文中,如果巴金想用那条为艺术家而牺牲的小狗死去时流出的鲜血,对“文革”制造者进行血的控诉的话,那么,他讲述小狗包弟的故事,则是以包弟在医院解剖台上那血淋淋的躯体,对自己曾经过的灵魂进行无情的挞伐。

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教授段轩如《中外文学名作赏析》:《小狗包弟》看似写物,实是写人,是《随想录》中众多“忏悔录”式散文中的佳作,作者以娴熟的笔法、巧妙的构思、真率强烈的感情,在批判专制时代黑暗与罪恶的同时,反省自身的弱点,是从觉醒洪汛涛现代知识分子心灵中流淌出来的诗篇,既具有震撼人心的思想力度,又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作品影响

《小狗包弟》后被选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科书中的第8课课文。

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05),四川成都人,祖籍嘉兴市。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市、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完成长篇小说《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主要著作收入《巴金文集》。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