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岛 :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的岛

更新时间:2024-09-20 17:41

小虎岛在小虎村的东南面,龙头岩的南面。

有无

探访须知

有小虎大桥与岛外相连,西接黄阁镇,东连沙仔岛,岛内多为工业园区,管理严格,不便探访。小虎山位于岛屿东南角,可踏青。

小虎化工、小虎麻虾……南沙黄阁镇东南的小虎岛,是广州市5个有居民海岛之一,因早年的水产养殖业和工业园区扬名。由于大桥的连接,工业的进驻,小虎岛早已与西岸的黄阁镇深度融合,成为工业城市的一部分。

而鲜为人知的是,大片的园区、鱼塘之间,还隐藏着年代久远的古人类活动遗迹、自然力对岛屿的“雕刻”痕迹,它们都见证着这座海岛沧海桑田的历史。

不在海边的海蚀遗迹

登岛前,小虎岛的海蚀地貌就为海洋管理人员津津乐道。由于海水波浪长期冲刷,海岸线上不同的岩石质地、地形,会形成千奇百怪的形状。

小虎岛的海蚀地貌,有的是岩壁上一片大小不一的“坑”,有的是深达数米的洞穴,还有的像是给岩石穿了“束腰带”,“勒”出一道朝里的凹槽,叫做海蚀台。

沿着小虎村的大湾和坑仔之间一段山体,大大小小的海蚀穴不可胜数。小虎山的西端,形成的海蚀穴比较小;而西南的岩石,是整个黄阁镇海蚀穴最多的一段。

小虎岛的海蚀地貌,是黄阁海蚀地貌的一部分,也是“精华”之一。黄阁镇的海蚀地貌,呈西北-东南走向,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从岗一直到珠江口中的大虎山。其中,小虎山、大虎山和乌洲山的海蚀遗迹最为突出。

在学者看来,这些海蚀地貌科研价值十分珍贵,它隐藏着各种秘密:黄阁及珠江三角洲的地壳形成、古代海岸线的进退、珠江口古海湾的变迁、古代海平面的高低与气候的变化、平原的堆积等。

这些海蚀地貌,许多已不在海边,古时的海滩变成了公路、村庄、农田,有的被圈在了出入查证的工业区里,外人难得一见。一片临近公路的海蚀穴,“卖相”好的都被摆上了各种神像、祈福牌匾。

不可否认的是,它们“是黄阁多个自然村从沧海变桑田的历史见证”,《南沙文史》这样写道。

先秦已有人类在岛上活动

如果说这些远离海岸的海蚀遗迹,是由时光、人力共同“雕刻”而成,人类的作用已无法估算,那么,一些来自数千年前的石器,则让人看到了先秦人类在小虎岛活动的朦胧身影———虽然说,南沙有文字的历史开始于南宋时期。

30余年前,砖厂工人掘沙时,在岛屿北部的鱼尾山海滩上发现了一件有段石和一件残石矛。10余年前,考古人员又在大湾山脚的荔枝林中采集到一件长条形的石锛。

石锛是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它是磨制石器的一种,长方形,单面刃,有的石锛上端有“段”(即磨去一块),称“有段石锛”。装上木柄可用作砍伐、刨土。这些都说明,早在先秦时期,已有人类在岛上从事生产活动。所以,要算起与人类“有据可查”的交往史,在广州市的海岛中,小虎岛无疑是最为久远的。

民国时期的“豪宅”

小虎西路洲头大街一巷4、6号,有两栋保存完好的建筑,始建于民国,文物专家认为,它“堪称当地豪宅”。

这是一座民国时期岭南庭院式建筑,总占地面积近1300平方米。楼房高两层,青砖墙,花岗石石脚,中西结合的砖混结构楼房。

楼房二楼铺花阶砖地板,正面有阳台。外设陶制落水管。东楼建筑西面有平面凸出呈半圆形的楼梯间,内设螺旋形楼梯,楼梯间的券窗原装彩色玻璃。

“豪宅”由当地李姓的兄弟兴建,他们是地主,还是当时番禺区“土皇帝”李鸡的手下。在近年的文物普查中,房屋被鉴定为小虎岛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

水产养殖被工业区替代

从历史的陈迹中走出,现今的小虎岛,用村人的话说,“一半以上是围起来的”。而岛屿的大部分面积已变成工业园区,岛屿东南部标志性的栗色小虎山也被公路、园区包围。

岛上,4000多本地居民,与外来工们居住于此。岛民冼树有说,现在的2000多亩养殖场地,主产已不是沙虾。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处咸淡水交界处的岛上河涌边,盛产糠虾之类的海鲜,“随便到哪个涌边都有,泥塘里随便可以抓到”。

从“小虎生物精细化工产业规划示意图”看,岛上3条路桥连接东西,沿岸路堤围出平整的岛屿边缘,主干公路将岛屿分割成整齐的方块,整个布局俨然与城市无异。近十年来,不断有企业进驻,按照规划,将来的小虎岛将成为一个纯工业岛,曾经红火一时的水产养殖业,正在逐渐让地给规划好的产业园。

大规模的工业化,带来的不仅是财富和城市化,还有空气中时有时无的“化工味”和时不时的“全村大迁徙”。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