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岩黄耆 :双子叶植物纲豆科植物

更新时间:2023-09-26 14:19

山岩黄耆(学名:岩黄耆属 alpinum sp. alpinum)是豆科岩黄耆属的一个亚种,属于被子植物门、豆目。这是一种多年生草本,高度在50-120厘米之间。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额尔古纳市黑龙江省北部的针叶林区,以及俄罗斯的欧亚针叶林带,蒙古北部、朝鲜北部和北美。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50-120厘米。根为直根系,主根深长,粗壮。茎多数,直立,具细条纹,无毛或上部枝条被疏柔毛,基部被多数无叶片的托叶所包围。叶长8-12厘米;托叶三角状披针形,棕褐色干膜质,长10-14毫米,合生至上部。

叶轴无毛;小叶9-17,具1-2毫米长的短柄;小叶片卵状长圆形或狭椭圆形,长15-30毫米,宽4-7毫米,先端钝圆,具不明短尖头,基部圆形或圆楔形,上面无毛,下面被灰白色贴伏短柔毛,主脉和侧脉明显隆起。

总状花序腋生,长16-24厘米,总花梗和花序轴被短柔毛;花多数,长12-16毫米,较密集着生,稍下垂,时而偏向一侧,具2-4毫米长的花梗;苞片钻状披针形,暗褐色干膜质,等于或稍长于花梗,外被短柔毛;花萼钟状,长约4毫米,被短柔毛,萼齿三角状钻形,长为萼筒的1/4或1/3,下萼齿较长。

花冠紫红色,旗瓣倒长卵形,长约10毫米,先端钝圆、微凹,翼瓣线形,等于或稍长于旗瓣,龙骨瓣长于旗瓣约2毫米;子房线形,无毛。荚果3-4节,节荚椭圆形或倒卵形,长6-8毫米,宽4-5毫米,无毛,两侧扁平,具细网状脉纹,边缘无明显的狭边,果柄明显地从萼筒中伸出。种子圆肾形,黄褐色,长约2毫米,宽约1.5毫米。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甘肃、河北省黑龙江省河南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四川省、新疆(阿尔泰共和国山);俄罗斯、蒙古北部、朝鲜北部和北美地区也有分布。

栖息环境

山岩黄芪为草甸寒中生植物,喜生于湿润肥沃的森林草甸土壤、黑钙土及暗栗钙土。耐寒性较强,不耐旱。

通常生长在1200-2200米的山地林缘、河谷、林间空地,有时在疏林下、灌木丛中也有生长;为山地杂类草甸、丛生禾草草甸草原中的伴生种或优势种;有时在林间空地或林缘草甸中能形成大面积群聚。

山岩黄芪在中国新疆仅分布于阿尔泰山海拔1800-2240米的中山带,多生于林缘、林间空地、山地半阳坡及宽阔河谷。做为优势种与三界羊茅羊茅属 kurtschumica)、渐狭早熟禾(Poa attenuata)、光穗鹅观草(Roegneria glaberrima)、褐鞘草(薹草属 acuta)、草地老鹳草黄花委陵菜、草原蓼(Polygonum alpinum)等植物共同组成不同类型的山地草甸草地类型,草群生长茂密而高大,夏相华丽,草层高度40-100厘米,覆盖度达70-90%。

用途

山岩黄芪为良等饲用植物。开花前牛、马、羊均喜食其茎叶;夏秋以后,茎叶变得粗糙、老化,叶片易脱落,适口性下降,羊采食。花前调制干草,各种家畜均喜食。山岩黄芪叶量大,产量高,营养丰富。

据分析,营养期粗蛋白质、粗脂肪及无氮浸出物的含量都较高,开花以后,粗蛋白质有所下降,粗纤维含量略有增加,为良好的放牧、草兼用型牧草,并有一定的栽培价值。此外也可做绿肥或观赏植物。

保护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

外部链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