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 :2010年张艺谋执导的电影

更新时间:2022-11-30 19:23

《山楂树之恋》(英语:Under the Hawthorn Tree)改编自纪实性小说作家艾米的同名小说。由张艺谋执导,周冬雨窦骁主演的爱情电影。

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静秋作为马上要高中毕业的学生来到西坪村,为教材编写革命故事。她暂住在村长家,地质勘探队的老三也来村长家吃饭。在日常的相处中,静秋和老三之间渐生好感。静秋的母亲不希望两人在一起,老三立下誓言离开了静秋。当静秋再见到老三时,老三因为白血病处在人生的弥留之际。

山楂树之恋上映首周票房就达到了4200万元,上映期间累计票房达到了1.44亿元。该影片获得了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电影,并且获得了多个电影节的提名。女主角周冬雨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中国电影华表奖上海影评人奖、亚洲影评人协会奖等电影节的最佳新人相关奖项。

影片剧情

静秋(周冬雨饰)是城里来的学生,作为一名知识青年下乡。她和同伴们路过一棵山楂树,村长(李雪健饰)告诉他们这棵山楂树见证了很多英雄事迹,开出来的花是红色的。静秋被分到村长家暂住,晚饭时她跟着队长孙女欢欢来叫老三(窦骁饰)吃饭。她听见着老三弹手风琴,在与老三简单交流后,老三递给她一块糖。回去的路上两人一前一后走着,回到家吃饭静秋才知道老三是城里来的勘探队员。

静秋一边帮村里干活一边写稿子,老三看到后夸静秋的文笔好,还帮他换暗掉的灯泡,给她买新的钢笔。静秋告诉老三自己要回城里排练节目,和老三约定回来的时候老三要去接她。排练完静秋看到母亲(奚美娟饰)被欺负。回到家静秋和弟弟妹妹一起帮妈妈糊信封补贴家用,母亲身体疼痛只能靠止痛片和和核桃缓解。所以母亲希望静秋能够争取到留校的机会。

静秋再次回到村子,老三在车站接她。路上,老三跟静秋讲述令自己无奈的家庭故事。过河时,老三想要牵静秋的手过河,静秋躲避,最终两人牵着一根木棍过了河。走着走着,两人的手越来越近,最后牵到了一起。学习快结束的时候,静秋无意中得知了老三在城市里有对象,于是故意躲着老三。回到城里的静秋找了一份工作,村长女儿放暑假来找静秋玩。这时静秋才知道老三根本没有女朋友,静秋开心的笑了。而老三在静秋不理他期间,其实也一直在关注着静秋。

静秋在学校训练排球,但是没有钱买球衣。回到家里,村长儿子长林给送来了核桃。长林离开时静秋悄悄跟在后面,在河边要离开的船上看到了老三。为了引起老三的注意,静秋大声呼喊长林的名字。船开了,老三跳下船游到静秋身边,给她了一些钱让她买球衣。学校里穿着新球衣捡球的静秋在门外看到了偷偷来看她的老三,两个人脸上都是笑意。

之后老三一直以各种名义为静秋家送东西,并且换班来换取和静秋见面的机会。就这样,时间来到到第二年夏天,老三承诺静秋会陪她一辈子。静秋获得了留校机会,还有一年的转正期。为了能够更快转正,静秋主动参加修缮学校操场的工作。工作并不轻松,老三暗中帮助静秋,还带静秋到湖边玩。游玩时静秋送给老三自己做的手工,老三试探性的给了静秋一吻。

静秋工作时脚被水泥烫伤,老三割破手臂陪静秋一起去医院。出医院时为了不被街上的人认出来,老三脱下衣服蒙在静秋头上。这一幕被静秋母亲看到,母亲严肃的告诉老三如果爱静秋就不要耽误静秋转正。于是老三保证在静秋转正前不再来找静秋,帮静秋的脚重新包扎后离开了。

老三住院了,静秋跑来看他。医院不让家属晚上陪床,静秋在医院门口坐了一宿,老三也在医院走廊站了一宿。老三带静秋来买生活用品,买了一块红布说为静秋做衣服。晚上,老三抱着静秋在狭小的床上睡了一晚。第二天分别时,两人隔河相拥。

老三很久没有出现,静秋以为老三骗了自己,通过打听静秋才知道老三得了重病。这天静秋正在上课,得知了老三已经在弥留之际。她赶紧穿上老三给他买的红布做的衣服去见老三最后一面,她在老三窗前大喊自己的名字。老三的病床上的天花板,贴着的正是两人唯一的合照。老三去世了,骨灰埋在了山楂树下,静秋每年都回来祭拜。

角色介绍

电影制作

剧本创作

该片的版权和剧本是导演从其他公司买来的。在创作前期,导演请到了社会各层人士,对小说以及最初的剧本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列举,比如:静秋这个人物并不是非常惹人喜爱,老三也没有清晰的定位;原本小说的故事比较单薄,并且文革的故事背景没有交代清楚;小说的故事比较松散,没有清楚的交代一件事情等。这些都是要放在剧本创作时一一解决的。导演张艺谋表示,所有人都认为这部电影不适合改编,所以他对这部电影的定位是比《我的父亲母亲》生动就好。导演将大家的建议全部记下来,逐一进行修改,将这些建议都体现在修改过的编剧本当中。比如有人给张艺谋的建议是让影片展现女主静秋内心的变化,以为未来是美好的,但未来比现实更悲惨,是文革时期非常珍贵的东西,整部影片就围绕这个展开。

编剧肖克凡表示,在最终的剧本中也加入了不少细节。比如静秋和老三过河时的那根小木棍是他跟导演聊天儿时谈到的;山楂树图案的脸盆是他在写作过程中迸发出来的灵感。老三从碗里夹出一小块儿肉递到静秋嘴里,还有静秋母亲摸女儿的鼻子以此验证“是不是原来的你”,都是原著和原剧本里没有的。还有老三病房天花板上的照片,原著里是一张静秋6岁时候的照片,属于学龄前儿童。既然电影里安排了老三跟静秋在县城照相馆合影,导演就将这张照片延用下来,用在电影结尾处起到催人泪下的效果———那样一个年轻可爱的生命就这样消殒了。

选角故事

该片在选角时花费了很长的时间。为了角色更迎合该片“青涩”的特点,在选女主角时导演组对演员的要求高,一定追求演员有自然的美感。在北京的报名者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后,制作组又决定在杭州市、鞍山、沈阳市、上海等地的艺校进行选拔,将目标人选定位在90-94年之间,但都没有达到导演组要求的人选。最后导演组在周冬雨排队考试时挑选了她,在试戏时导演组看出了周冬雨演戏的天赋,那种青涩的感觉让她成为了这部电影的女主角。男主角窦骁是在学校海选找女演员的时偶然发现的,导演看到他的青涩感后直接让他去试戏。一开始窦骁甚至不知道自己扮演什么角色,经过了多轮试戏,最终决定由他来扮演老三这个角色。

电影置景

该片当时计划拍摄了六七十天,单布景就有六十个,这样的布景速度对美术部门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压力。布景时拍摄地湖北省宜昌正值雨季,拍摄地点又选在农村,地面的泥泞使得布景速度大大降低。有几次甚至上一个场景杀青的前一天,后一个场景才完成布景。对于布景细节的把控,本部影片也细致入微,楼道的大小、墙面的颜色等都经过了仔细的考量。布景时会根据图片和影像资料的初步构思后,咨询老一辈真正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确保影片中出现的物件是存在于那个年代的。其中静秋学校场景是美术组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对原本找到的老建筑进行了重建,他们对门窗全部进行翻新、操场上的花草全部是从其他地方移栽、保安室和学校外的几栋房屋是后来盖出来的。该片的美术武明说,基本每天晚上都要找导演讲戏,与导演沟通想法,这样可以避免一些拍戏时与导演理解有偏差的地方。

该片的选景有一个特点是基本上每个取景地之间的距离都不是特别远,美术组打包场景时基本上几个取景地之间的路程不会超过一个小时。除了节省成本因素和避免意外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演员表演的连续性。导演的理念是一切以演员为本,为了能让演员达到最好的状态导演甚至会放弃很好的场景。

演员造型

该片演员造型都是对文革时期样貌的还原。演员的服装选择讲究,衣服上尽量不要任何花纹,颜色也不选择像红色那样鲜艳的颜色,多是以蓝色、灰色为主。静秋母亲的扮演者奚美娟在进组前是长发,但是参考文革的中年妇女形象基本是短发造型,于是将头发剪到了到脖子的长度。为了配合角色是知识分子老师,还特意为她加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眼镜。拍摄军装部分时剧组里当过11年兵的演员对大家的造型进行指导,演员的头发都不能留在帽子外面,衣服上不要有任何的褶皱,尽可能还原军人的状态。

电影特点

影片风格

在电影中,导演想要打造一个极致纯洁的世界,让影片有一种清新恬淡的美感,追求一种诗意的境界。在影片中老三用白色衬衫挡住静秋的头避免被大家认出,两人坐在一辆自行车骑行在大路上,阳光透过路边的枝叶落在他们身上,意境唯美动人。该片的镜头平实,没有运用过多的技巧,意在表达影片的安静。两人隔河相望离别时,镜头利用了非常简洁的远景、中景、特写、远景的切换,就展现出老三的忧伤和对静秋不舍,让这份爱情更加真实纯洁。该片中对人性的展现也是尽量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展现人性美,老三的木讷诚实,欢欢的天真烂漫,张队长的质朴厚道,自然真实。

角色塑造

影片中有静秋等众女生跳“忠”字舞,音乐为《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首歌对于交代文化氛围具有典型性与重要性。在中国七十年代的背景下的人物形象,思想观念极其保守,于是就衍生出静秋与老三的那种偷偷摸摸的爱情,这是一种在特定时代中产生的爱情。通过静秋的台词与表现,导演把静秋塑造成一个单纯、可爱、胆小、保守的艺术形象,尤其是她对男女其事的无知更显出这一艺术形象的普遍性。影片中,老三总是以革命的名义或毛主席的名义去关心自己所爱的人,例如当老三要送静秋钢笔时要说“我这是在为革命节约墨水呢”老三的这种代表性话语深深的打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这个艺术形象普遍代表了那个时代男青年的与可爱之处。

镜头剪接

该片通过时间上的重新组接,让电影的叙事结构更有功能指向。比如,电影中静秋去找老三时,导演先使用移镜头后跟摇镜头,展现出静秋看着帐篷的投影听着里面传出的歌曲《山楂树》。这即制造了帐中之人是谁的悬念,又烘托了老三与静秋即将相见的朦胧的分为。同时,该片也通过长镜头和空镜头来既保证场景的真实性和连续性,又表达一定的氛围,也可以调动观众的情绪与想象。例如,当老三与静秋骑着自行车的场景,是用长镜头来表现的,这样更加诗情画意。当老三去世被埋在山楂树下时,空镜头从一棵山楂树拉远带到了后面的群山,给观众很多遐想的空间。

影片的剪辑节奏舒畅缓慢,与影片题材相配合,同时与该片的音乐旋律、节奏样式相配合。首先,该片通过黑场字幕来划分不同依据。字幕在影片中共出现了十一次,字幕可以转化为话外应,是一种静默风格的彰显,是剪辑要素的重要一环。另外从镜头长度来看,主要以长镜头、固定镜头和全景、小全景为主,构成了影片缓慢的节奏。

电影色彩

导演刻意没有用浓烈的色彩,而是采用非常简单的红色和白灰色这样的基础颜色,来展现静秋与老三之间美好纯真的情感,体现了文革时期爱情的凄美。

红色是影片中代表两人内心情感的颜色,也是代表两人感情的色彩。影片的一开始,就出现了被誉为英雄树的山楂树,这棵树不开白花反倒开红花,这为静秋与老三的爱情做了铺垫,作为电影的线索出现,也一直寓意着两人爱情的起伏。后来,两人都住在村长家,老三第一次提出给静秋换灯泡打破了两人的间隔,橘红色的灯光是两人爱情的开始。影片的最后两人买了一块山楂那样红的布匹做衣服,这将两人的情感渲染到了极点。

由于发生的年代,这部影片的基调是以灰色为主。在医院中所有东西都好像蒙上了一层灰,静秋和老三的爱情散发出不同的色彩,在医院静秋穿着红色的外套这是他们对爱情的期盼。两人的爱情是文革年代的产物,这段爱情注定是凄美的,两个人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这刚好与电影基调相对应。同时灰色还暗示情节发展,最后故事以老三以灰色的白血病结束,但是留存的爱情是无可比拟的白色。白色在本部影片象征着纯洁与神圣,老三帮静秋推车出现了两件白衣服、两人从医院出来时盖在静秋身上的白衬衫、老三用白色绷带为静秋绑脚等等。最后老三去世后,山楂树开出了清纯的白花,两人之间纯情渲染到了极点。

电影配乐

《山楂树之恋》的电影主题曲由作曲家陈其钢制曲,同电影淳朴的爱情相呼应,曲调也带着淳朴、简洁的风格,让观众感受到音乐中的美好。从电影开始时用文字交代故事背景时,音乐就开始渲染色彩基调,到结尾时老三与静秋间的情感没有用任何旁白来读出,只是用音乐叙述。电影中的音乐非常自然的融入的到画面当中,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变化,让观众感受不到刻意的添加音乐,将这段凄美的爱情慢慢展现在观众面前,让电影有一种唯美单纯的感觉。

电影配乐主要使用的是民族乐器,部分地方融入了西洋乐器。最主要使用的乐器是古筝,配合小提琴钢琴古筝的声音相对比较空灵,可以根据弹奏速度变换声音,可以表达出静秋的心情变化。西洋乐器主要使用的是钢琴和提琴,这些乐器通常具有波澜壮阔之感,可以很好表达男女主角之间的曲折情感。其中钢琴代表着静秋的情感,宁静而悠远,大提琴和小提琴则代表着老三的情感,两种情感激烈碰撞的时候常常是这些乐器的组合,也将整部电影所孕育的情感推向了的高潮,对应着人物内心的变化。

获奖信息

参考资料:

票房信息

据国内院线汇总的官方数据显示,《山楂树之恋》2010年中秋节期间收获票房4100万元,截至9月24日24:00,该片总票房已达8300万元,创下近十年文艺片最高票房。制片人张伟平表示:“对这个票房成绩,我和艺谋都很满意。有媒体将《山楂树之恋》列为中秋档票房亚军,冠军是《《盗梦空间》》。”截止至2010年11月,影片累计票房达到了1.44亿。

电影评价

《山西青年》认为,此次拍摄《山楂树之恋》,张艺谋以内敛、恬静、平淡的指导风格对影片内容进行舒缓铺陈,形式上也去繁取简,并以长者的视角诠释爱,而这恰恰与那个时代对爱情的含蓄表达十分贴合。综观对《山楂树之恋》的评价,有不少是持褒扬态度的,加之影片可观的票房收入,可以说,这部电影从整体上来讲是成功的。

电影评介》认为,《山楂树之恋》用粗线条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一段特殊年代里纯洁、凄美的爱情故事。电影为我们设置了一个美丽纯洁的画面,那棵茂密山楂树、那些美丽的田野和清澈的溪水,以及那怀旧的蓝褂子、白衬衣都勾起了当下生活在钢筋混泥土城市的人们对自然的渴望,对纯洁的向往。电影的情节设置虽然简单、片断,没有大起大落,只通过文字来展示故事发展的时间线索,整个画面如同背景一样干净纯洁,从头至尾,静秋都在傻傻地笑,保持着少女应有的矜持,他们没有亲密的接触,甚至连亲吻都是蜻蜓点水似的,但是这份从表面上看似淡淡的爱,却蕴含着浓浓地情,需要用一生去守候的情。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