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荆子 :蔷薇科苹果属植物

更新时间:2023-07-29 18:57

山荆子(学名:Malus baccata (L.) Borkh.),别名山丁子、山定子等,为蔷薇科(Rosaceae)苹果属(Malus)植物,山荆子主要生长于温带地区,原产于从西伯利亚到中亚、东亚、南亚的大部分地区,后引种于到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山荆子喜光、耐寒、不抗旱、耐贫瘠、不耐盐,喜砂质土壤,多生长于海拔50-1500米的河边、路旁、山坡杂木林、山谷阴处灌木丛中。

山荆子为乔木,树冠广圆形,幼枝细弱,无毛,红褐色,老枝暗褐色,冬芽卵形,鳞片边缘微具绒毛,红褐色;叶片椭圆形或卵形,边缘有细锐锯齿,嫩时稍有短柔毛或完全无毛;托叶膜质,披针形,早落。伞形花序,具花4-6朵,无总梗,集生在小枝顶端;伞形花序,具花4-6朵,无总梗,集生在小枝顶端;苞片膜质,线状披针形;萼筒外面无毛;萼片披针形;花瓣倒卵形先端圆钝,白色;果实近球形,红色或黄色,花期4-6月,果期9-10月。

山荆子是多用的资源植物,其叶、树皮、果实、枝干均具有较高利用价值,其树姿美观:山荆子可用于庭院栽培观花,也可作为城市绿化的绿篱和行道树;山荆子的叶片可作为家禽饲料,树皮可提取黄绿色染料,种子榨出的油可用于制作肥皂,山荆子也因其纹理通直,结构细致,材质中硬,也常用于作为家具、农具等用材,同时其也可用于生火或者作薪炭材用;山荆子也可作为苹果属果树嫁接的砧木;山荆子的果实可食用,也可酿造做成果酒、果汁饮料、果脯、蜜饯、果丹皮、罐头和软性饮料等制品,其果实内含有果胶、糖等营养成分,其幼叶在中原地区蒙古族的传统中作为茶叶饮用。此外,据《中华本草》记载,山荆子的果实可入药,其可主治痢疾,止吐等。

起源与演化

对于山荆子起源的研究,中国学者王雷宏认为山荆子起源于中国华北至东北地区一带,且通过对山荆子变异式样研究后推断该物种的形成位于中国太行山区域,学者兰根菲尔德(Langenfeld)对苹果的起源中心存在的第三纪残余树种化石进行分析,指出山荆子组最早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就目前的研究,山荆子起源于中国华北、东北一带,由于基因流的不对称性以及生存环境的选择压力而造成了现在分布广泛的现状。

分类

山荆子最初是由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命名,当时将其列入梨属(Pyrus),后在1803年德国学者Borkh将山荆子重新划分到苹果属(Malus),并将其命名为M. baccata (L.) Borkh。1890年德国学者博尔赫(E.Koehne)将山荆子与其他4个种一起成立为山荆子组(Sect.Gymnomeles Koehne),1940年Rehder系统正式将山荆子降为山荆子系(Ser.Baccatae(Rehd.)),后来1999年的Langenfeld分类系统、2001年的李育农分类系统以及2005年的钱关泽分类系统对山荆子组的组下划分均有不同观点,但是将山荆子归为山荆子系是学界研究的普遍共识。

特征

山荆子为乔木,高达10-14米。

树冠广圆形,幼枝细弱,微屈曲,圆柱形,无毛,红褐色,老枝暗褐色;冬芽卵形,先端渐尖,鳞片边缘微具绒毛,红褐色。

叶片椭圆形或卵形,长3-8厘米,宽2-3.5厘米,先端渐尖,稀尾状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边缘有细锐锯齿,嫩时稍有短柔毛或完全无毛;叶柄长2-5厘米,幼时有短柔毛及少数腺体,不久即全部脱落,无毛;托叶膜质,披针形,长约3毫米,全缘或有腺齿,早落。

伞形花序,具花4-6朵,无总梗,集生在小枝顶端,直径5-7厘米;花梗细长,1.5-4厘米,无毛;苞片膜质,线状披针形,边缘具有腺齿,无毛,早落;花直径3-3.5厘米;萼筒外面无毛;萼片披针形,先端渐尖,全缘,长5-7毫米,外面无毛,内面被绒毛,长于萼筒;花瓣倒卵形,长2-2.5厘米,先端圆钝,基部有短爪,白色;雄蕊15-20,长短不齐,约等于花瓣之半;花柱5或4,基部有长柔毛,较雄蕊长。

果实

果实近球形,直径8-10毫米,红色或黄色,柄洼及萼洼稍微陷入,萼片脱落;果梗长3-4厘米。

分布

山荆子主要生长于温带地区,原产于从西伯利亚地区中亚、东亚、南亚的大部分地区,后引种于到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多生长于海拔50-1500米的河边、路旁、山坡杂木林、山谷阴处灌木丛中。

习性

山荆子喜光、具有极强的耐寒性,不抗旱、耐耐贫瘠土壤,喜砂质土壤,不耐盐,深根性,寿命长,山荆子花期4-6月,果期9-10月。

栽培

选种与育种

山荆子栽培时通常选用饱满且种皮光滑的种子,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沙藏处理,沙藏的种子保湿催芽至种子露白即可播种。一般可顺床开沟条播,将经过沙藏催芽后的种子播入播种沟内,轻轻按压后覆盖上腐质土或者秸草,之后需时常浇水保障土壤湿润;秋播则需在土壤封冻前将种子与其保水剂等物质拌种进行条播,播种以后需覆盖稻草等保湿防冻措施。

选地与整地

育苗地选择土层厚肥沃、背风向阳、灌排水方便的沙壤土壤为佳,在育苗的上一年需将育苗地深翻并施加有机肥、磷肥作底肥,在整地前后对育苗地喷施药剂杀菌杀虫,随后整成平床。

养护管理

当山荆子幼苗长出约4片叶片时即可间苗,可就此拔除病弱或者过密的幼苗,当幼苗出芽后疏密不均时可进行移栽调整,傍晚补苗为佳,当幼苗生长出约6片叶片时则需减少浇水进行蹲苗;田间也需要注意及时除草和松土。播种后需保证土壤潮湿,可利用灌溉设施进行浇水,如水分过多则需要将水分排出;在幼苗蹲苗阶段需多浇水多施肥,当幼苗长出5片叶子左右即可追肥,以“多次少量”为原则,前期以氮肥为主,后期以磷钾肥为主,7-8月施肥量可适量增加,直至9月需停止施肥与浇水。

病虫害防治

山荆子的病害有褐斑病、腐烂病、锈病等,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平时要对园区通风并适当修剪枝叶,冬季休眠期可施加石灰硫黄合剂进行预防,发病时可用代森锌可进行防治;腐烂病主要危害枝干,严重时会导致山荆子枝条和叶片枯黄与死亡,平时对需加强对植株的水肥管理、保障通风,发病时涂抹腐烂净药膏进行防治;山荆子的虫害如南京毛刺线虫等,南京毛刺线虫会影响山荆子幼苗的发育,导致其根部出现短粗根病的症状,可增施有机肥,平时辅助合理的耕作,增加土壤肥力;也可采用生物防治方法抑制或杀死线虫。

用途

园艺观赏

山荆子树姿美观,幼时树冠椭圆锥形,老时广圆形,花期花朵洁白,秋季果实色彩鲜艳,可用于庭院栽培观花,也可用于作为城市绿化的绿篱和行道树。

食用营养

山荆子的果实内含有果胶、糖、酸、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可鲜食,也可酿造做成果酒、低热量天然果汁饮料、果脯、蜜饯、果丹皮、罐头和软性饮料等制品,此外,中国蒙古族有将山荆子的幼叶作为茶叶饮用的习俗。

工业原料

山荆子的叶片可作为家禽饲料;山荆子的树皮可提取黄绿色染料;种子榨出的油可用于制作肥皂;山荆子也因其纹理通直,结构细致,材质中硬,也常用于作为家具、农具等用材,同时其也可用于生火或者作薪炭材用;此外,山荆子也可用于苹果属果树嫁接的砧木。

医学药用

据中国药用典籍《中华本草》记载,山荆子的果实可作为中药材入药,味酸、性平,其可主治痢疾,止吐,消炎解毒等。

主要变种

毛山荆子

毛山荆子(学名:Malus baccata var. mandshurica)落叶乔木,枝干密被短柔毛。单叶互生,叶片卵状椭圆形,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叶缘锯齿细钝或浅波状;伞形花序由3~7花组成,花梗,有疏生短柔毛,花简外面疏被短柔毛,尊片披针形,先端渐尖,全缘,内外两面均被绒毛,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省吉林省等地。

垂枝山荆子

垂枝山荆子(学名:Malus baccata var. gracilis),小乔木,枝细下垂,叶片较小,叶边锯齿稍钝,有细长叶柄,长1.5-3.5厘米,花直径约3厘米,产于陕西省甘肃省等地。

种间对比

山荆子所属的苹果属植物类型有20余种,现将山荆子与其形态特征较为接近的4个种:毛山荆子(Malus mandshurica (Maxim.) Kom.)、丽江山荆子(Malus rockii Rehd.)、垂丝海棠(Malus halliana Koehne)、三叶海棠(Malus sieboldii (Regel) Rehd.)进行对比,如下表。

相关研究

药理作用

丁传波等学者研究山荆子叶总黄对链脲佐菌素致糖尿病小鼠的降糖、降脂作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低剂量山荆子叶总黄酮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实验小鼠的血糖,高剂量山荆子叶总黄酮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水平,且无论高、低剂量均可修复小鼠的脏器损伤,认为山荆子叶总黄酮能改善糖尿病小鼠血脂与血糖的水平;

抗辐射作用

Wang L等学者对山荆子果实酚类提取物MBP-3b对辐射的防护作用展开研究,实验表明MBP-3b能显著提高辐照小鼠内源性抗氧化酶活性和T-AOC,降低肝脏和肾脏MDA水平,MBP-3b可防止辐射引起的血液学参数下降。此外,MBP-3b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凋亡来保护脾细胞免受辐射诱导的损伤,初步鉴定MBP-3b的主要成分为烷基糖苷绿原酸、原花青素等成分。因此认为MBP-3b具有较强的全身辐射防护和免疫调节活性。

文化

山荆子抗性强,能当做砧木为苹果属的植株做嫁接使用,其花语为默默无私地奉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