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菅 :百合科山菅属植物

更新时间:2023-08-15 18:32

山菅(食虫类:Dianella ensifolia),别称山菅兰、山猫儿、交剪草、山兰花、金交剪、山交剪、桔梗兰、老鼠怕及老鼠砒等,为百合科山菅属植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期3-7月。生长于平地至中海拔山坡或林下。

山菅兰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南部、江西省南部、浙江省沿海地区、福建省和台湾等地,亚洲热带地区至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也有分布。喜生长于高温湿润的气候,喜半阴或光线充足的环境,不拘土质,不耐干旱,一般生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树林下、山坡或草丛中,一般繁殖方式有分株繁殖和播种繁殖。

山菅是有毒植物。根状茎磨干粉,调醋外敷,可治痈疮脓肿、癣、慢性淋巴结炎等。

形态特征

山菅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圆柱状,横走,直径约1厘米。茎直立,连同花序高1-2米。叶革质坚挺呈线状披针形,基部稍收狭,两列状排列,近基生,长约30-70厘米,宽约1-2.5厘米,叶两面无毛,中脉在下面隆起,叶鞘侧扁,顶端长渐尖,有龙骨状凸起,基部套叠状抱茎,边缘及脊上均具褐色膜质的狭翅。花为圆锥状花序顶生,由多个小的总状花序所组成,花序部分分枝少而短,长约10-30厘米,总花梗与叶等长,有鞘状苞片2-3枚,花常数朵聚生于花序分枝的近顶端,花梗长约5-10毫米,顶端具关节,小苞片呈卵形,顶端急尖,花被淡黄色、淡紫色、或绿白色,6裂,外轮花被片披针形,被脉5-7条,长约6-8毫米,宽约2-3毫米,内轮花被片则较狭,被脉5条,雄蕊6枚,长约6-7毫米,花药长圆形,顶端孔裂,长约3.5毫米,宽约2-3毫米,花丝肉质,呈膝状弯曲,顶端弯曲部分膨大,膨大部分长约1毫米,子房球形,长约2毫米,每室有6粒胚珠花柱纤细,长约4-6毫米。果为近球形浆果,青绿色,成熟时紫蓝色,直径约4-8毫米,具5-6粒种子。种子卵形。

生长

山菅喜生长于高温湿润的气候,喜半阴或光线充足的环境,不拘土质,不能耐旱,越冬时温度需于摄氏5度以上。可使用分株法繁殖,或春季时播种繁殖。

栽培技术

山菅兰耐阴,在半阴的地方生长良好,但对开花结果有影响,多开花而不结果。对土壤的适应性强,在贫瘠、肥沃的土壤中都能生长,极耐粗放养护管理。在浙江省地区,3月上旬可以移植幼苗,移植初期需要定期适当浇水,待幼苗定植后,一般叶片不卷曲打蔫,则无需人工浇水。移栽当年一般不能开花。其花期很长,从7月上旬至11月均能开放。8月为盛花期,花期过后及时除去花葶,免去不必要的营养消耗,并及时剪除带病残叶。植株较耐寒,能够常绿越冬,是冬季难得的观叶地被。第二年的早春,应当适当疏剪,除去老叶、带病叶,有利于新茎叶的萌发。一般情况下,山菅兰种植3年以上应进行分株,从而有利于更好的生长。

病虫防治

山菅兰抗病虫能力强,只在高温多雨且株从过密的情况下,偶有叶斑病、炭疽病发生,可喷百菌清800倍液防治。虫害主要有介壳虫为害,可喷蚧杀死800倍液防治。

分布

山菅分布于中国、日本、台湾、琉球王国、澳洲、印度尼西亚亚洲热带地区至至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亦有分布。中原地区国内分布于四川(重庆市南川区一带)、云南(漾濞彝族自治县)、贵州、广西、广东(包括海南岛)、江西(南部)、浙江及福建等地。海拔1700米以下。

用途及其毒性

喜光亦耐阴、耐瘠,适应性强,无病虫害,株型优美,花色优雅,浆果深蓝色,具较高的观赏价值,是滨地区园林绿化的优良植物。其性味甘、辛、性凉、有大毒,全草具有毒性,茎汁毒性尤强,误食可引致腹泻、食欲不振及精神萎缩等,严重可致呼吸困难而死。家畜若误服可引致死亡。叶可治蛇伤,根状茎可治腹痛,磨成粉状外敷可治脓肿、癣、慢性淋巴结炎等疾病。茎和叶捣汁,与米炒香或将汁液浸米晒干后可作为老鼠药。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山菅兰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无危(LC)。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