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战役 :1757年七年战争期间布拉格战役

更新时间:2024-09-21 01:40

布拉格战役(Battle of Prague)是七年战争期间的一场战役,于1757年5月6日在现在的捷克布拉格进行。这场战役中,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率领的64,000名普军击败了奥地利军队,但由于损失了14,300人,决定不进攻布拉格。这场战役被认为是七年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并在1773年由德国诗人戈特弗里德·奥古斯特·布尔格尔创作的著名德国诗篇《莱诺尔》中提及。

七年战争

前哨战

1757年,为了惩罚不宣而战的普鲁士王国,欧陆各国在第二次凡尔赛盟约中约定将共抗普鲁士。正面的奥地利有十三万大军的兵力,俄国远征军八万,法国第一军六万,第二军五万,北方的瑞典两万,其它诸奥地利附庸国也派遣了六万的兵力。

在完成了征服萨克森公国的目标之后,腓特烈大帝并未停止他的脚步。坐在原地等待敌人到来本来就不是他的风格。当春季到来、积雪融化、道路恢复到可以正常行军之状态时,腓特烈指出了下一个进军的目标───布拉格。这座拥有十五万人口,位处维尔他瓦河畔,拥有肥沃土地和富饶市景的中欧大城,同时也是捷克斯洛伐克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倘若普鲁士王国军能够夺取布拉格,无疑异味着斩断了奥地利对北方的进军路线,同时也会对东西两翼的兵站运输陷入困难;同时,布拉格陷落也同等于为普鲁士敞开了通往维也纳的大门。

为了阻止普军的推进,奥地利的皮克洛米尼公爵支出了三分之二、约两万五千余的兵力,交给柯尼席格伯爵指挥,遣他迅速赶回南方加入奥地利军本队,阻挡普鲁士军的先锋。普军的前卫部队指挥官,是在去年秋天的会战中表现优异的斐迪南·冯·不伦瑞克亲王。他率领着一个拥有约16000人兵力的军团,在往布拉格进击的途中,发现到柯尼席格所指挥的奥地利部队。可能是因为兼程急行军的缘故,使得这支奥地利军的队伍分散且混乱地出现在广大的区域内;发现到了这种情形的不伦瑞克亲王,于是派出骑兵队找到了柯尼席格的本队,在1757年4月21日以集中战力强袭本队的方式,取得了局部的兵力优势───在这场被后世称为莱亨堡会战的突袭之中,兵力居较优势的不伦瑞克亲王,事实上却以一万六千对一万的态势,仅付出微薄的伤亡代价便消灭了奥地利军。在柯尼席格的本队被歼灭之后,其余的部队也开始陷入混乱并陆续遭到各个击破的下场,这支两万五千人的部队在没经过多少硬战的情况下就自动消灭了。

集结

不伦瑞克亲王在驱散了这支奥地利援军之后,为腓特烈大帝的本队清开了一条通往布拉格的笔直大路。腓特烈的眼光之高明在此显示出来,原本在1756年开战时分为四路进军的普鲁士部队,如今按照当初预订的战略计划,十万大军以分进合击之势聚拢于布拉格前方,巧妙地将内线机动转换成了外线的包围作战。5月1日,不伦瑞克亲王的前卫军团与施维林元帅的东部军团会师,由利奥波德一世亲王之子,莫里茨(安哈尔特-德绍)亲王所指挥的侧翼军团也和腓特烈的本队合流。普鲁士王国军对布拉格的大包围网正式形成。

奥地利军当然也不只是坐待布拉格沦陷而已,在前回的战斗中,虽然失去一子与三千将士,但仍沉着指挥保住九成战力的冯·布劳恩军团,极为小心地避开普鲁士主力行军,并且终于在普鲁士主力抵达毫无守兵的布拉格之前,于5月3日抢先进入该城。

就在这时,奥地利的卡尔·冯·洛林亲王从维也纳率领四万名主力部队到来,与冯.布劳恩会合。如此一来,奥地利守军的数目便急速上升到了六万五千名左右。理论上来说,此时冯·布劳恩公爵的指挥权也理应转让给位阶较高的卡尔亲王,然而,两人却对眼前的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岐见。

在撤退途中见到普鲁士王国军仍在分进合击过程中,布劳恩元帅建议,既然已经获得了如此庞大的战力,不如趁普鲁士军在两翼各五万人聚拢之前,先以这支六万五千之众的大军先行袭击一侧,击灭施维林军团或腓特烈大帝军团。屡次败给腓特烈的卡尔亲王反对这种作法,他主张以保险且安全的方式死守布拉格,等待到柯尼席格将军的两万五千人(此时奥军还不知道柯尼席格军团大败的消息)、道恩将军的四万四千人前来与他会合为止。如此一来,奥地利军将享有十三万比十万的数量优势。

但是沃纳·冯·布劳恩则指出了,目前的粮草根本不够城内百姓和六万五千大军食用四个星期的事实。卡尔亲王最后还是否决了冯·布劳恩的提案,赶出布拉格的半数市民以节约粮食,要求他「尽到对帝国与王室的忠诚」;地位尊卑有别的冯·布劳恩,于是低头接受了这个决定,全心投入到防御工作中。

主持修建防御工事的冯·布劳恩在布拉格城东侧、维尔他瓦河畔的杰士卡山与城东南方的塔博尔山上,兴建起了坚固的防御据点。这里正是两百年以前,扬·杰士卡将军率领胡斯党徒怖下车城,击溃教国军骑士冲锋的历史战场,享有对河套平原地区一览无遗的视野和以高制低的优势。

至于普鲁士王国方面,腓特烈大帝召集施维林、齐腾、不伦瑞克亲王、莫里兹等诸位将领,于作战前夜召开最后的战术会议。普军根据先前的侦查分析,奥地利军应会于要塞化的杰士卡山外围,设下重兵防御,从正面强行渡河无疑是非常愚蠢的自杀之举。

但是,位于维尔他瓦河南侧,有一处干涸的河谷地,恰巧可以从侧翼迂回、占领塔博尔山之后攻上高地,一举消灭奥军。为了要确保切断奥军的退路,将派遣一支别动军团赶往布拉格城的西方,切断奥军的补给路线与往维也纳的撤退路线。他们所选择的将领,是弗朗西斯·爱德华·詹姆士·凯斯(Francis Edward James Keith)。对语言稍微有些了解的读者,从他的姓名就可以看出,他并不是德国人───事实上他是苏格兰贵族的第九代当家威廉.凯斯之次子。

在当时的欧洲,由于实施长子或长女一人独享的嫡长继承制,使得即使出身贵族,也必须自己离家独立,靠白手起家打出一片天下。凯斯完成爱丁堡大学的学业后,便投笔从戎成为佣兵,在西班牙俄罗斯等地的军队都曾经担任过军职,但是始终未获得重用,因此多次辞职流浪于欧洲。他在1747年时被菲特烈发掘,并担任柏林的市长。这位柏林市长与他的哥哥,凯斯一族的第十代当家乔治.凯斯关系良好,为当时的普鲁士签署了大量的海外贸易订单。凯斯如今被赋予的重任,即是在会战进行时,率领三万普鲁士军趁奥地利军不注意时,快速行军来到布拉格城的背后,切断奥军的退路,并趁机攻下布拉格的南门。

为了要吸引奥地利部队的注意并且让他们无暇调动兵力,普军的主力将放在正面的左派上,尝试从这处干河谷渡过维尔他瓦河,瓦解奥军于杰士卡山上的防御。这个任务交给了老练的元帅施维林负责。1757年5月6日,总势十一万五千人的普鲁士王国大军出现在维尔他瓦河畔的普洛塞克高地之上。布拉格会战于是爆发。

泥沼

早上七点钟,施维林将四十门大炮从隐藏在森林中的据点拖出来,开始以强大的火力压制东南面的奥地利守军。他以井井有条的典型普鲁士风格,着手展开这一次的渡河作战。为了防堵向塔博尔山方向集结的施维林军团,冯.布劳恩公爵调动了六个步兵联队共约12000人的战力,紧急增强塔博尔山防御阵地。

双方在进行漫无目的的枪炮对射约两个小时之后,遭围困的奥地利军不比补给线畅通的普鲁士王国军,已经用掉了大半的弹药,卡尔亲王于是下令各部队没有他的命令不得擅自开火,务必节约弹药。见到奥地利军火力明显减弱的施维林于是认为已经到达时机,便下令汉斯·卡尔·冯·温特菲德(Hans Karl von Winterfeldt)将军率领三个步兵联队,在炮兵火力掩护下通过干河谷。

然而,当普鲁士的步兵一踏入所谓的「干河谷」时,却发现情况完全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这块宽约120公尺的河谷地,事实上因为数日前的大雨而成为了潮湿的烂泥地;虽从外表上看不出来,但一踩下去就拔不起来了。拥有一分钟一百二十步的自豪行军速度的普鲁士王国军,陷入了动弹不得的绝境。见到此一好机,冯.布劳恩便下令奥军的所有炮兵和膛线枪兵集中火力往河谷地上的普军展开攻击。温特菲德将军尝试激励官兵的士气,对着他们又踢又拉的想办法让部队动起来;就在此时,温特菲德的小腿挨了一发子弹而倒在泥沼中,他的副官们于是冲过来把他从烂泥浆里拖回岸上。在丧失了指挥官之后,毫无掩护地暴露在奥军火力覆盖下的普鲁士部队开始丢下他们的联队战旗溃散,见到这种情况的施维林于是立刻跳下马,跑到溃散的普鲁士军之中,撑起战旗并尝试让他的士兵恢复秩序。就在这时,一枚炮弹飞来,将这位73岁的老元帅炸成碎片。

血战

左派失去施维林的指挥后,普鲁士王国军开始动摇并中止渡河作战。对此感到疑惑与愤怒的腓特烈大帝亲自赶往左翼质问后,才得知了施维林阵亡的消息,并一度为此痛哭失声。就在此时,发现到普鲁士军陷入不稳状态的沃纳·冯·布劳恩于是着手发动一次逆袭,将东南方的两万奥地利军移往对岸,开始反噬普鲁士军,希望能摧毁一直将他们压制住的炮兵阵地。然而,亲率部队通过泥沼地带的冯·布劳恩将军也因为身陷其中而遭到炮弹碎片炸成重伤,因此被抬回布拉格城中,不久也重伤身死。

趁着奥地利军自己也陷入混乱的时机,腓特烈从悲痛中恢复过来,并且洞察了奥地利军因为从右翼过度延伸,因此而暴露出来的弱点。腓特烈大帝下令汉斯·恩斯特·卡尔·格拉夫·冯·齐腾接掌普军左派的指挥、并命令不伦瑞克亲王指挥的普军正面主力,对奥地利军的中央发动全面攻击。

约两万两千名普军步兵一口气灌入空虚的奥军战线中央,迫使卡尔亲王投入了所有的预备队加以迎击,因此让南侧的齐腾得到了机会。差不多在中午过后不久,齐腾指挥的普军龙骑兵在战场南方远处的干河床上洒下干草,悄悄地渡过了维尔他瓦河。然后、这支为数约七千人的骑兵忽然出现在奥地利军的侧翼,经过一阵猛烈的攻击后,夺取了坚固的塔博尔山堡垒。

为了阻止普鲁士以南侧的河谷地为据点投入更多兵力攻击,奥地利军的逆袭队紧急回防,于是双方在整个下午就围绕着这块泥泞的河床地交战,死伤都极其惨重。下午三点左右,凯斯将军指挥的三万名普军迂回到了布拉格城的南门外,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促使卡尔亲王决定放弃南翼的冯·布劳恩军团,回到布拉格城里死守。于是,奥地利军开始抛弃他们的火炮与阵地,退入布拉格城内。那些被抛弃在河对岸的奥地利残兵于是在主帅放弃他们之后,也很快的丧失了斗志而瓦解,这场战斗最后遂以普鲁士的惨胜而在夕阳余晖中画下句点。

结语

这场腓特烈大帝好不容易才取得数量优势的战斗,最后的结果却以惨烈的胜利作收。普鲁士与奥地利双方都伤亡约一万五千人左右的兵力,其中奥地利因为有将近一万名冯·布劳恩军团的官兵被困在城外而投降,因此实际上损失了两万五千人的兵力和全部的大炮。严格地说来,整场战斗中并无法责怪任何将领,因为在布拉格会战中的不确定因素和战场之雾的影响太大,对双方来说,使得这场战役开打之后就逐渐往失控的方向发展,两军主帅最初的计划都在各种千奇百怪的状况下破灭了。如非凯斯将军的别动队如当初所预定的计划准时来到奥军背后,以及齐腾的迂回袭击,恐怕此役会令普鲁士王国付出更大代价。

但是对于小国普鲁士来说,这一万五千人的损失不是能够像奥地利一样轻易补充的数字。更重要的是,腓特烈大帝在这一场会战中失去了他亦师亦友的老部下───库尔特·克里斯托夫·格拉夫·冯·施维林元帅。折损这名优秀且能独当一面的战将,是普鲁士的一大损失。

然而,现在腓特烈无法再继续把目光集中在布拉格,或是沉浸在感伤之中,因为探子带来的情报指出,利奥波德·约瑟夫·道恩伯爵所指挥的四万四千名奥地利军正在赶往布拉格的方向。根据情报指出,因为奥地利已将全部的正规部队都集中交给了卡尔亲王率领,因此道恩所指挥的这支奥地利军大部份都是抓来征来的乡兵与贵族领卫队,是一支战力参差不齐的杂牌军。腓特烈大帝于是决定留下五万普军包围布拉格,亲率三万五千名的直卫军团主力前往击破这支奥地利援军。但是菲特列并不知道,当年让他在索尔战役功亏一、收拢奥地利军防线的副将,正是这位道恩伯爵───今后他的名号,会成为普鲁士的梦魇。下一个战役--科林战役即将展开。

影响

后世德军总参谋部对腓特烈大帝的各次战役有很深的研究,1910年代的德军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伯爵元帅,认为腓特烈集中兵力还不够,因为他受法国影响很深,过高估计了西线法军的战斗力和作战决心,否则腓特烈可以进一步削弱本土的防卫兵力,集中15万大军攻奥,或许可以求得一个决定性的胜利。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