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氏剑齿象 :已灭绝剑齿象科剑齿象属哺乳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00:39

师氏剑齿象(拉丁学名:剑齿象属 zdanskyi),中国北方上新世典型的剑齿象。1935年,英国古生物学家胡步伍(Hopwood)首次发现该种象化石,并将其命名为Stegodon zdanskyi。

1973年在甘肃合水发现的雄性成年个体体长约8米,肩高3.87米,体重12.7吨,左门齿长度不短于3.03米。师氏剑齿象的特征在于颅骨短而高,下颌联合部短,上门齿长而直,无下门齿,臼齿齿冠低而宽,脊数和齿脊乳突少。头骨正面方形,额顶平缓。枕顶过渡缓慢。背脊单峰,最高点在肩部。四肢粗壮,前后脚均五指/趾。

师氏剑齿象分布范围主要在中国的黄河中上游地区,在中国南方仅见于云南保山和元谋县地区,一般认为它是华北三趾马动物群的成员之一。师氏剑齿象最早可能出现于距今约590万年的晚中新世晚期,到上新世早、中期处于繁荣时期,最晚可能延续到距今约200万年的早更新世

命名与化石发现

命名

1935年,英国古生物学家胡步伍首次将来自上海药材店的仅保存前四个齿脊的一枚右上第三臼齿命名为剑齿象属 zdanskyi。两年后,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和汤道平(Trassaert)把山西榆社盆地的这类象化石归入此种,这使得Stegodon zdanskyi真正成为一个有效种。在1973年于甘肃省合水县发现的一具剑齿象化石个体非常完整,被命名为“黄河剑齿象”,简称“黄河象”,但就其形态特征来说还是师氏种的一员,因此“黄河象”这一学名并不符合国际命名法,仍归入师氏剑齿象。

主要化石发现

1935年,在上海药材店购买到师氏剑齿象一颗右上第三臼齿

1937年,在山西榆社盆地出有师氏剑齿象化石。

1959年,在芮城县匼河村发现师氏剑齿象臼齿。

1961年,在山西太原黄寨挖砂工程中发现师氏剑齿象左上第二臼齿。

1973年,在甘肃合水县板桥公社境内的马莲河畔出土一具师氏剑齿象老年个体。

1984年,在汉中市地区勉县发现师氏剑齿象三颗上第三臼齿。

1984年,在云南保山羊邑煤矿发现师氏剑齿象左上颌骨。

1997年,在新沂市唐店塔山闸报导出有师氏剑齿象下颌骨及三颗臼齿

分类与演化

分类

剑齿象科(Stegodontidae)有两个属,包括最原始的脊棱齿象属(Stegolophodon)及其分化出来的剑齿象属。剑齿象属Stegodon是苏格兰古生物学家法尔科纳(Falconer)和英国古生物学家考特利(Cautley)在1846年首先提出来的。这类长鼻动物的颅骨很短很高,上门齿很大且较直,没有下门齿,原始类型的臼齿前几个齿脊有中沟或其痕迹。胡步伍最先根据牙齿标本特征将师氏剑齿象归入剑齿象属。

系统演化

师氏剑齿象是一种具有乳齿象和真象的混合性质的剑齿象,在长鼻目的演变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长鼻目(Proboscidea)最早的成员可追溯到超过5000万年前的始新世早期。剑齿象科与真象科的共同祖先可追溯到新第三纪晚期非洲的嵌齿象科(Gomphotheriidae)成员。

在中国,发现于约距今650~590万年前的山西榆社晚中新世马会组地层中的桑氏剑齿象属(Stegodon licenti) 可能是最原始的剑齿象种。在晚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早期(距今约590万年),剑齿象出现分化,并从山西省向西和西南方向扩展。在北方地区,师氏剑齿象取代桑氏剑齿象成为该地区上新世剑齿象类的主体。至更新世早期,师氏剑齿象灭绝,贾氏剑齿象(Stegodon chiai)成为该地区剑齿象类主体。从颊齿形态和生存时代来看,从中原地区北方的师氏剑齿象、南方的类象剑齿象(剑齿象属 elephantoides)到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之间存在密切的系谱演化关系。师氏剑齿象可能在大陆地区演化成原始的类象剑齿象后再播迁到台湾地区。

在早上新世时,中国北方的师氏剑齿象可能传播到日本并在距今约400万年前演化出三重剑齿象(Stegodon miensis),在距今约250~300万年间因岛屿隔离又演化出曙光剑齿象(Stegodon aurorae)。

形态特征

体型

师氏剑齿象是剑齿象属中体型较大的物种。1973年在甘肃合水发现的雄性成年个体体长约8米,肩高3.87米,体重12.7吨,左门齿长度不短于3.03米。肱骨长1.21米,股骨长1.46米,胯骨宽度为2米。

化石特点

师氏剑齿象的特征在于颅骨短而高,下颌联合部短,上门齿长而直,粗壮,横切面为圆形,无珐琅质带;无下门齿。臼齿齿冠低而宽,中间臼齿具5个半至6个齿脊,上、下第三臼齿分别由6~7和7~8齿脊组成;中沟在上第三臼齿的前两个齿脊和下第三臼齿的第一齿脊存在,构成每一齿脊的乳突数平均8~9个。头骨正面方形,额顶平缓。枕顶过渡缓慢。背脊单峰,最高点在肩部。四肢粗壮,前后脚均五指/趾。

生活习性

师氏剑齿象的舌器中有一个袋状结构器官——咽囊,可在水资源紧缺的时候发挥储水作用。另外,舌器形态表明,个体间可通过次声波进行交流,这对于象群远距离聚集起着重要作用。

生存环境

生存时代

师氏剑齿象最早可能出现于距今约590万年的晚中新世晚期,到上新世早、中期处于繁荣时期,晚上新世到早更新世已逐渐减少,最晚的纪录出现在山西匼河文化遗址,年代仍存疑,但最晚至少能延续到距今约200万年的早更新世。

地理分布

师氏剑齿象在中国南方的纪录很少,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黄河中上游地区,在中国长江以南仅云南保山和元谋县有纪录。在晚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早期,师氏剑齿象占据了北纬38°以南的甘肃省陕西省山西省等地。低冠齿特征和食性特点表明,师氏剑齿象喜好温暖的栖息环境。

伴生生物群

在距今约260万年的早更新世渭河平原,师氏剑齿象与贺凤三趾马(三趾马属 houfenense)、祖鹿(Cervaaitus sp.)、游河象(Elephas youheensis)、游河模鼠(Mimomys youhenicus)、中国貉(Nyctereutes sinensis) 及拟鼠兔(Ochotonoides sp.)共同生存于同一生态环境

参考资料

..2023-03-09

..2023-03-09

..2023-03-09

stegodon.dinoanimals.2023-03-09

..2023-03-09

..2023-03-09

..2023-03-09

..2023-03-11

..2023-03-11

..2023-03-13

..2023-03-21

..2023-03-11

..2023-03-13

..2023-03-13

..2023-03-14

..2023-03-13

..2023-03-14

..2023-03-14

..2023-03-2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