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县志 :谢明德等编著的地方志书

更新时间:2024-09-20 13:45

《平和县志》是一部记录平和县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内容的地方志书。

历史沿革

第一次编修

明朝嘉靖二十四年(1545),距离平和县设立仅26年后,进行了第一次编修。由知县谢明德负责,郑应旗参与编纂。志书记载共七卷,但在清朝爱新觉罗·旻宁十三年(1833)编修的第五部县志中提到此部志书已遗失,现今无法寻获。

第二次编修

明朝崇祯九年(1636),知县朱统鈨主持编修,具体编纂者不详。经过数月时间完成。清代康熙五十八年(1719)编修的第四部县志中记载,该部志书包括舆地、建置、赋役、秩官、宦政、选举、人物、恩宠、艺文、杂览等十个部分。此外,卷首还收录了多位官员的序和跋。同样,在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编修的第五部县志中也提到了此部志书的遗失。

第三次编修

清朝康熙二十一年(1682),知县金镛主持编修,游瀛洲参与编纂。志书包含九门三十六目,其中艺文志部分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文化优先于经济的情况。清代爱新觉罗·旻宁十三年(1833)编修的第五部县志中并未提及此次编修,表明该部志书已在清代后期失传。现存的志书资料是由外地抢救所得的旧志书复印而成。由于明代嘉靖、崇祯年间所修的两部县志均已遗失,因此这次编修的志书成为了现存最早的版本之一,孤本收藏在北京图书馆。

第四次编修

清朝康熙五十八年(1719),知县王相主持编修,昌天锦、蓝三祝、游宗亨等人参与编纂。志书分为十二卷,首次将物产内容纳入,显示了当时平和县丰富的物产资源。清代光绪十五年(1889),九和书院对这部县志进行了重印,现收藏于福建图书馆。

第五次编修

清朝爱新觉罗·旻宁十三年(1833),知县黄许桂主持编修,曾泮水负责编纂。志书分为十一卷,详细记载了平和县的历史、地理、人文等多个方面。2007年12月,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对其进行了整理并重新点校出版。

第六次编修

新中国成立后,1985年开始,至1993年5月结稿成书。由林依秋、卢耀清、黄永坤三位县长主持编修,吴肇庆负责编纂。志书分为三十五卷,涵盖了平和县建国后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行业划分管理方面,体现了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特点。

第七次编修

2008年起,开始进行第七次编修,但由于资料收集困难等原因,编修进程较为缓慢。截至当前,初稿已完成一半以上,预计年底能够结稿。

县志概述

地方志作为一种全面记述经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承担着记载历史、传承文化、服务当代、资政育人的职责。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自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平和县成立以来,历朝历代均高度重视《平和县志》的编修工作,至今已完成了六次编修,成书六部,现存四部。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第七次编修工作。

参考资料

平和县志. 豆瓣读书.2024-08-19

平和县志(1989-2007).孔夫子旧书网.2024-08-19

平和县志.联图云.2024-08-19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