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列兹·伦敦 :菲列兹·伦敦

更新时间:2023-11-13 16:56

菲列兹·伦敦(Dr. Fritz London),原名弗里茨·沃尔夫冈·伦敦,1900年3月7日出生于德国弗罗茨瓦夫(现波兰弗罗茨瓦夫),是弗朗茨·伦敦之子,1954年3月30日逝世。他是20世纪理论物理和化学发展中的关键性人物之一,量子化学的创立者之一,也是第一位提出超导和超流动性可以被看作是宏观量子现象的人。他与兄弟海因茨·伦敦共同提出了伦敦方程式,成功解释了迈斯纳效应,为宏观超导体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人物经历

1900年3月7日生于德国布雷斯劳(现波兰弗罗茨瓦夫),早年对哲学感兴趣,1921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关于纯理论认识的形相条件》,此后3年从事哲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925年重返慕尼黑大学,跟随A.阿诺德·索末菲学习理论物理,以后又随M.马克斯·玻恩、E.薛定谔等在哥廷根市苏黎世柏林等大学工作学习,主要研究光谱学和化学键的量子力学理论。1927年和W.H.瓦尔特·海特勒发表氢分子共价键的量子力学解释,这一工作标志着近代量子化学的开始,所用的方法被称为海特勒-伦敦方法,是量子多体理论中的基本方法之一。1933年纳粹攫取政权,大肆排犹,伦敦兄弟被迫先后逃亡英国,在牛津大学从事低温物理研究工作。他们所建立的超导体的电动力学方程,成功地解释了超导体一系列奇特的电磁性质。这组方程(共两个方程)后来被称为伦敦方程。他们还研究了超导体的表面能,提出了区别第一类超导体和第二类超导体的判据。他们对液态氦的相变等问题的研究,也作出过贡献。1936年,F.伦敦去法国任巴黎庞加莱研究所所长。1939年去美国杜克大学,先后任理论化学和化学物理教授,F.伦敦于1954年3月30日在达勒姆逝世。他逝世后,历届国际低温会议都颁发伦敦奖以纪念他。

兄弟

海因茨·伦敦(Heinz London,1907年11月7日-1970年8月3日),1907年11月7日生于德国波恩,先后在柏林慕尼黑等大学学习。1934年在布雷斯劳大学获博士学位,论文内容是关于超导体内的交流损耗问题。他是在纳粹德国获得博士学位的最后一批犹太人之一。同年逃亡英国,在牛津大学与其兄F.伦敦一起继续从事低温物理的研究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他曾参加英国原子弹的研究工作。战后H.伦敦最主要的贡献是1951年提出He-He稀释致冷机的原理,使这种致冷机的温度达4.5~6.0mK,是广泛使用的能获得极低温度的一种致冷机。H.伦敦于1970年8月3日在牛津逝世。

纪念与影响

自1956年以来,弗里茨·伦敦纪念讲座已经邀请了二十位诺贝尔奖得主等杰出人士为杜克大学的科学界带来了一系列讲座。每位讲者的科学兴趣都与弗里茨·伦敦的物理和化学领域有所交汇。1972年12月,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约翰·巴丁设立了一个基金,“以永久纪念弗里茨·伦敦,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杜克大学1939年至逝世于1954年的教员,并促进杜克大学和更广泛的科学界对物理学的研究和理解”。该基金用于设立弗里茨·伦敦纪念奖,以表彰在低温物理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并支持杜克大学的伦敦纪念讲座。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