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瑜 :张培瑜

更新时间:2023-11-09 15:53

张培瑜(1935年6月27日-2023年8月27日),男,烟台市人,中国天文史学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曾任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室主任。他是天文学报第四届、第五届编委(1973-1988)。主要研究领域为历法、历算和天文历史年代学。2023年8月27日上午,张培瑜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市逝世,享年88岁。

人物经历

1957年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毕业。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从事科研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工程师,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担任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室主任。中国天文学会中国先秦史学会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会员。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成员。研究方向:历法历算和天文年代学。

20世纪50~60年代,参与筹建紫金山天文台射电天文和光电成像工作。

1970年以来,从事天力天测和古天文方面的科研工作。

2023年8月27日上午,张培瑜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市逝世,享年88岁。

科技成就

系统整理并研究了我国汉朝及其以后历代历法,合作完成了《中国古代历法》专著;利用先秦唐朝有关日食资料分析研究早期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取得较好结果。

1970年以来,从事天力天测和古天文方面的科研工作。根据传世和出土文献中的天象历法资料,对历史记载缺失的先秦(商朝西周春秋战国古六历等)秦汉初历法进行了复原研究。系统地整理研究了汉和以后历代历法,如三统,四分,麟德,大衍,宣明,授时,时宪等历的推步方法和精度。1992~1995年,主持撰写并完成《中国古代历法》专著(合作)。

20世纪90年代,依据古代文献中的天象历日,试探用天文方法考查《国语》《左传》《竹书纪年》等古书的成书年代。得出“今本”《竹书纪年》中的有关仲康日食等天象记载及纪年干支框架出自初唐的《大衍历议》。1994~1996年,收集整理了先秦至唐有关的纪时日食及日全食资料,分析研究了早期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情况。根据中国45个日食纪时观测计算得出的地球自转的加速度参量c的平均值为31.6s/世纪2(平均历元AD430)。而由Stephenson和Morrison根据古代巴比伦(700BC~50BC)的约40个月食时刻观测(平均历元390BC)得出的c的平均值为32.5s/世纪2。两组结果比较一致。由此可以得出,计算证认先秦日食纪事采用的c值应该是大于31s/世纪2的数值。

1996年参加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工作。与古文字学家合作,根据古文字学家的皿字考释和殷墟卜辞新的分类分期成果及排出的先后次序,推算得出宾组五次月食卜辞记录的是公元前1201~1181年发生的月食这样一组惟一的结果。并进而确定殷王武丁祖庚在位的年代范围,为夏商周年代框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古文字学家周祭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历史记载得出殷亡约当公元前104×-100×年。与稍后由考古测年学者根据西H18系列样品得出的克商年代范围(常规法公元前1049~1009年和公元前1048~1008年,AMS法公元前1060~995年)非常密近。结果的中间值都约当公元前1027年左右,与古本《竹书纪年》的西周公国始年相近。这可能是断代工程比较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结果。

中国文献中关于三代纪年,可概括为高年值和低年值两说。根据历代700多位帝王国君进行的概率统计分析得出,很可能低年值之说比较可信。为考查研究历史年代,2000~2002年他完成天文年代学专著《夏商周时期的天象和月相》(合作)。

荣誉贡献

为中国内地、中国台湾、日本博士硕士生开设历法推步、天文年代学研究课程,合作培养博士硕士生3~4人。

2000年获第一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研究三等奖

外部链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