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锐 :张子锐

更新时间:2023-09-26 17:42

张子锐,男,出生于1918年,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指挥家、中国民族乐器改革家,经张子锐研究整理归纳的中国古代“六—六”六阳六阴乐理,已经传于国际音乐界,被国际音乐家所重视和运用,丰富了世界音乐领域,是一位真正的音乐大师。

简介

张子锐音乐理论家 作曲家 指挥家 中国民族乐器改革家,改革了近八十件民族乐器,被载入中华乐器大典,经张子锐研究整理 归纳的中国古代“六—六”六阳六阴乐理,今天已经传于国际音乐界,被国际音乐家所重视和运用,丰富了世界音乐领域,是一位真正的音乐大师。

张子锐出身于1918年,从小受家附近的一个吹鼓班影响,耳濡目染,造就他对民族音乐和乐器的特殊禀赋,自小便立志以音乐为业。

1946年考入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和声 作曲 钢琴,张子锐开始对民族乐器优劣得失的比较和思考,1949年张子锐进入南京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受教于杨萌浏,陈振铎 曹安和 江定仙等教授,从彭维明学习钢琴,从托诺夫学习低音提琴,对西洋音乐的学习,是他更深的陷入对中国民族乐器现状的思索,形成了改革乐器的初衷。这个初衷,使张子锐付了毕生的心血。同时1949年张子锐组织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支50多人的民族管弦大乐队,并进行演出,院长吕骥 缪天端 杨萌浏 陈振铎 曹安和 储师竹等音乐教育家 理论家 演奏家纷纷加入。

以前二胡用的丝弦,它的音不稳定,容易走音,张子锐仔细研究琢磨就用二胡钢丝弦替代原有的二胡丝线,使得二胡音色更加柔和而不失明亮,并改革可调试琴弓,也很快被推广使用。此时张子锐发现中国的民族乐器有许多先天不足,同类型乐器声区共鸣结构不同,形成了音律上的不统一,高中低三个音域不齐全,缺乏层次和厚度,难以演奏变化丰富的合奏,经过一番筛选,张子锐觉得阮是最适合和便于动手的乐器。阮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当时阮上面是没有音孔的,所以音出不来,此时张子锐就仔细琢磨,就在阮上开上了弯月形的音孔,随后在放大阮的共鸣箱,按照声部音区做成了小 中 大 低四种规格的系列阮,通过调整弦数和长短比例,共鸣鼓直径和音孔大小等方法,使阮的品种和功能日趋完善,系列阮音质纯净而丰满,高低音音量平衡,音区层次清晰,整体和谐统一,被正式纳入乐队。从此在民族乐队里,系列阮占定了不可或缺的地位。张子锐在1955年首制完成的系列阮,被收藏于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中。1956年张子锐结合中国古文化及哲学,又成功研制出了律吕排笙和律吕抱笙,今天它们都是民乐队里不可或缺的乐器。

张子锐先生对民族乐器的改革是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之上的,他熟读文史及各类世界音乐典籍,从《吕氏春秋 • 古乐》《周礼 • 大司乐》等古籍中通晓了六雄六雌,六阳六阴,六律六吕等古代哲学和音律的关系,对中国的音乐发展史有着独到的见解。张子锐曾多次在各大音乐刊物上撰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及实践结果,经张子锐研究整理 归纳的中国古代“六—六”乐理音位,今天已经传于国际音乐界,被国际音乐家所重视和运用,丰富了世界音乐领域。几十年来张子锐用自己的研究,先后改革了七十余件乐器,解决了许多乐队演奏的难题和不足,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及登上国际乐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89年张子锐受聘于苏州大学中文系昆曲班讲授音乐理论,“六律六”乐理因变调的简练规律,最适合昆曲演奏和演唱,因而备受师生好评。

张子锐相信中国的基本乐理和中国的乐器会传播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这是一位专注于理想的人,傲岸独立,怀着对民族音乐赤字般的忠诚,舍弃了俗世的物质享受,至今依然不断得为中国民族音乐 乐器 乐理等做出了不可磨灭巨大贡献,给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竖起了一座又一座的丰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