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 :熊召政所著长篇小说

更新时间:2024-09-20 14:01

《张居正》是熊召政所著长篇小说,共四卷140万字,首卷于2000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自问世以来,获得首届湖北出版政府奖、首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以及茅盾文学奖

明朝中期,经历一百多年,财政与吏治的败坏情况已经对明王朝的统治形成了亟待解决的危机。在这个背景下,张居正经过政治斗争登上内阁首辅之位,开始了他对明朝财政体制和吏治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从整治吏治开始,大权在握后把改革深入到财政体制。然而改革并非一帆风顺,结果也以失败告终。封建地主和文官集团的反扑、万历皇帝对权力的渴望使得改革终于也只是昙花一现。

本书正是把这段历史上真正发生过的事情以文学的方式展现出来。《张居正》四卷分别以“木兰辞”“水龙吟”“金缕曲”“不死鸟”命名,章节设置为古典的章回体,为全书平添一种古典的悲凉气息。

成书背景

时代背景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正是改革如火如荼的时间。整个中国被改革影响到各个方面。计划经济体制的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影响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也在慢慢发生改变。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此时的文艺作者的目光聚焦于社会的改革上,于是,这部描写历史上曾经真实发生过的改革故事的长篇小说就酝酿而出了。

创作背景

中国历史上出色而又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不止一个,但张居正对熊召政来说是特殊的一位。熊召政与张居正都是湖北人,熊召政认为他与张居正这位同乡即使跨越着几百年的时光,他也在心灵上与张居正有着某种一定的感受。在细究张居正的生平中,熊召正发现了张居正身上的悲剧性。改革是一项巨大的事业,改革者倾注精力的改革事业与改革者本人紧紧相连。张居正所主持的在万历年间的改革随着张居正本人的去世而消亡,明朝体制上的弊病并没有如预想上得到纠正。这是国家的悲剧,也是张居正个人的悲剧,熊召政看到了这种悲剧性。基于以上两点,以张居正为主角的长篇历史小说被熊召政创作了出来。

内容情节

全书分为四部。第一部《木兰歌》,讲述的是隆庆皇帝病逝、皇权更迭的特殊时期的故事。万历皇帝年幼,皇室代表李太后需要倚仗外廷内阁辅臣张居正的力量来维护皇室的利益,冯保作为万历皇帝的大伴,是内廷的代表。三者结盟,是为权力的”铁三角“。倚仗高超的政治斗争水平,张居正赶走前内阁大学士坐上了首辅的位置,开始了他雄心壮志的改革。《张居正》在开篇,就以一种恢弘的气势揭开了政治斗争的内情。

第二部《水龙吟》,主要讲的是由“胡椒苏木”一案所引发的一系列纠纷,张居正欲以“胡椒苏木”整顿日益亏空的财政,岂料此举惹得京中沸沸扬扬,朝中众臣非议汹汹。先后数名官员因此或被他杀或自杀,多事之秋,前首辅高拱余党借机生事。张居正只好联合后宫与内廷利用“京察”整顿吏治、整顿官员,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在这一时期,“铁三角”的权力结构逐步趋于平稳,张居正与冯李三人矛盾、试探、妥协,使改革不断向前发展,吏治改革的同时,权力被张居正一步步集中在其手里。

第三卷《金缕曲》写权力“铁三角”的进一步稳定运行,叙述了张居正处于变法最艰难的攻坚阶段。由于张居正变法是在取得皇权信任的基础上展开的,所以皇权一旦发生变动,他所有的权力就会顷刻瓦解,一切努力也将付之东流。此卷集中描写了张居正大力推行新政,整顿吏治,改革赋税,惩治列强等社会矛盾,通过宫廷内外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而展开。张居正先后采取各种措施,开源节流。改革税政,将十大税关独立设置,由户部直接管理;查堵织造龙袍织造用银漏洞,大幅削减额度;稽查过多过滥的私田,征收赋税;在全国范围内追缴大量私田逃税。为整顿吏治、推行“考成法”、设置“考功薄”等,以表彰、黜官。借将士冬服偷工减料事件,惩治、震慑皇亲国戚等等。张居正这些利民的大力整顿,为万历新政的推行疏通了障碍,开创了国家的新局面。但张居正的努力并没有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回报,因为他不讲情面,矫揉造作,被认为是铁面无私的宰相。父亲的丧事,本该回乡守三年,但张居正为了国家社稷,为了不让自己辛辛苦苦推行的万历新政半途而废,选择了夺情,却被人误以为是贪图官位,遭到了他最信任的士林们的强烈反对。

第四部是《火凤凰》,讲述了在年轻皇帝朱钧成年后,对权力的渴望。张居正对局势掌握力有不逮,遗憾病逝。新政正待巩固之时,张居正父亲去世。按照惯例,朝廷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应回乡奔丧并守孝三年。但万历皇帝“夺情”,张居正在其父去世一年后终于还是回乡奔丧了。路上各地官员争宠献媚,张居正虽然不认同,但没有拒绝各路官员的“孝敬”。万历皇帝年龄渐长开始亲政,但在冯保的蛊惑下沉迷于男女之事,秽乱宫廷。太后闻讯震怒,欲废帝。张居正为保万历皇帝,替皇帝拟“罪己诏”昭告天下。万历度过此关却对张居正记恨起来。张居正主持的新政初见成效,但他的身体健康却每况愈下,最后死在大学士任上,终年58岁。张居正死后三个月,万历开始了对张居正的清算,撤其生前所任之干臣,其改革措施亦遭否决,张家几乎灭门。

本书的重点在二、三册,着重描写了张居正等人为推行新政而不畏艰险的精神,以及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务实精神。第四册的前四分之三,讲述了改革的艰辛和牺牲,余下则讲述了张居正的悲惨命运。

人物角色

张居正

张居正,字叔大,是明朝中期和晚期比较有成就的一位政治家。此时的明朝,正处于一个由盛转衰的大变革时代。自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朝政昏庸、奸、太监、特务、赋税、财政亏空、明王朝分崩离析之势,显出了一丝苗头。张居正就是在这样的危急关头,坐上了大学士的位置。张居正是个有野心的人。他要扭转局势,将大明从覆灭的边缘拉回来。他靠着自己的政治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以一己之力推行改革,在中国的历史上,他是一位敢于变革的改革者。但张居正毕竟是封建文人,必然有其自身的缺陷和弱点。正因为如此,明王朝才会没落,才会成为那些顽固不化的传统势力的反击目标,最终,张姓一族几百条人命的逝去,也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

冯保

冯保是一个贪得无厌,心机深沉的太监。冯保是万历皇帝的大随从,与他朝夕相处,情谊之深厚,远非外臣能及。平日里,他对张太后言听计从,对她有命必从。在改革的过程中,张居正有时候会违背自己的意愿,接受冯的要求。比如,胡自皋这个贪官污吏,章大郎这个杀人犯,都是可以被原谅的。张冯虽然是合作关系,但也经常发生冲突,张居正要防止冯保插手朝堂上的事情,冯保经常在太后面前给张居正喂“眼药”,好让张居正明白他的重要性。万历皇帝登基后,他在“万历新政”中协助张居正。后因朱翊钧怀恨,被贬至南京而死。

李太后

李太后是一位年轻的太后,她端庄贤淑,深明大义。她期望张居正既能治理国家,又能尽忠职守,又能当好小皇帝的良师,在感情上更多地扮演着父亲的角色。另外,她也是女性,对张居正也有几分感情上的欣赏。李太后貌美如花,才华出众,在朝堂上也是举足轻重的人物。隆庆皇帝穆宗未做好后事,导致内阁与司礼监的争斗,最终酿成了万历初年政治动荡,李太后执掌朝堂,稳固了万历初期的政局,保证了皇帝的权利。

高拱

高拱,字肃卿,隆庆做裕王时的先生。朱厚熜死后,隆庆皇帝继位,这对高拱来说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高拱曾经是隆庆陛下的恩师,深得隆庆陛下的欢心。他在邵大侠的协助下,进入内阁后,就开始暗中铲除异己,暗中提拔孟冲为司礼监,拉拢自己的心腹,培养同门、门生和同僚,为自己的同门、门生、同僚提供了一张严密的关系网。各州的官吏,两京的官吏,有一半都是从高拱这里来的。高拱兼吏部尚书,掌管朝政。他为人精明,作风优良,为人正直,但心胸狭隘,脾气暴躁,虽然是一个国家的能臣,但不是一个国家的贤臣。先是因为心胸狭窄,被徐阶排出了内阁,在内阁做了两年的大学士之后,三个大臣便因为不能和他在一起,而辞退了官职。朱载坖不喜朝政,只对高拱放心,对他宠爱有加。他变得更加霸道,“朝堂上的大臣,都要看他的脸色”。隆庆即位后,张、高二人互相争斗。高、张之争,最重要的不是力量、实力和谋略,而是与皇家的疏远亲近。高拱与冯保不合,明万历继位后,高拱对年幼的君主不屑一顾,后来因为与张居正、冯保的政治斗争失败,被勒令退位。

隆庆皇帝

隆庆皇帝是明朝出了名的风流皇帝,他整日沉迷于男女之事,却对政治不闻不问,这才导致了统治天下的权力大部分都落在了高拱的手里。他在这本书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不多,他的死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一个大背景。

玉娘

玉娘生得相貌秀气,本来是邵大侠送给高拱的侍妾。高拱素来清高,不肯挽留,就让她去了寺院,玉娘得知高拱被革职,便执意跟着高拱回去。高拱临行前羞辱玉娘,玉娘欲撞柱而亡,其后一番流落风尘。机缘巧合下被张居正救起。玉娘终于对张居正放开心扉,两人做了一对知己。结局玉娘为张居正殉情而死。

主题思想

小说围绕张居正在皇权更迭过程中,从次辅到首辅后一连串的大刀阔斧的改革,既形成了万历新政的繁荣局面,也显示了他果敢坚毅、运筹帷幄的过人胆识。在现实主义的基调之上,作者又以飘逸的笔致,随处布置点染一些浪漫主义的情节与人物,并用“木兰辞”“水龙吟”“金缕曲”“火凤凰”等词曲作为卷名,总摄各卷的情调与韵味,使全书平添了一种苍凉悲壮的诗意。

作者对史料的选择、加工,对人物性格的塑造等,是想把张居正写成一部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忧患意识”的悲剧。他将张居正视作政治家的典范,并把现实生活中的政治人物与历史中的改革家叠合一体。这部作品体现出了作者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切忧虑与期盼。

艺术特色

回应改革期望

茅盾文学奖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的重要荣誉,它在《张居正》中发现了一种与当代主流思想相呼应的精神,《张居正》抓住了人们对社会变革的殷切期待。正是这种呼应,使得《张居正》得以避免章回体历史小说的宿命,使得几百年前的历史照进现实——都是期望改革的时代。作者半文半白的写作风格与敏锐的洞察力使得《张居正》能够突破传统的限制,而又产生一种全新的效果。时代熔铸了《张居正》,张居正也熔铸了时代。改革是中原地区人民共同的心愿。

历史与现实结合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还原时代气氛,是每个严肃的历史小说所追求的目的。要体现时代的气氛,必须向“真实”靠近。在“真实”的时代气氛中,历史人物活在我们眼前,但也带着属于历史人物的时代气息。《张居正》在这一点上研究颇深。作家以一种深刻的对当前的时代的悲悯之心切入到了历史的角色之中,并以一种完全的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来使之不仅形似,而且神似,以重现那个时代的场景。从作品中可以看出,熊召政在努力使书中的角色与当时的社会融为一体。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尽全面地收集和挑选历史资料。在他的著作中,提及朝廷制度、赋税制度、官员制度、宫廷生活礼节、服饰要求,都与史书及典籍符合。《张居正》是一部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作品。

人物塑造具有超越性

从张居正的经历中看到了朝堂上的激烈而尖锐的斗争。这种纷争,蔓延到了朝堂之外,蔓延到了君臣之间,蔓延到了整个官员系统,让所有人都陷入了危险之中。在权力的世界里,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没有人能心安理得,谁都想方设法、不择手段地争夺权力。于是就有了君臣、儿子、弟子、官员、宗亲国戚、边陲大员、六宫佳丽、内阁重臣、江湖侠客、青楼女子的纷争。《张居正》个性的塑造,除个人性格的鲜明外,还表现在他对其他人物的塑造、对故事发展的推动,以及对传统历史小说中的角色刻画,都不是常规历史小说所能比拟的。跳出本书之外再看张居正可以发现,张居正的悲剧不只是个人悲剧,其实也是社会悲剧。封建政治摆脱不了人亡政息的悲剧,王安石如是,张居正也是如此。熊召政是希望通过张居正的一生揭示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规律,改革必须跳出跳出人亡政息的怪圈。张居正的悲剧意义和熊召政优患意识的本质正在于此。

荣誉获奖

凭借《张居正》,作家熊召政先后获得首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2003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2005年),以及首届湖北出版政府奖等(2009年)。

作品争议

关于《张居正》,史学界的学者认为:

在真实历史中,关于张居正的贪污受贿罪不仅没有“较为全面的描述”,反而被大量的文字修饰。《张居正》是一部粉饰色彩浓重的作品,历史小说的作家们要从中吸取教训。《张居正》的前两卷书中有大量的歪曲事实内容存在,严重扭曲了万历新政,尤其是对吏治改革的曲解。第四卷单纯的悲剧性结局无法揭示出历史上错综复杂、多方面的经验,并没有具有引人入胜的吸引力。

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评价《张居正》,“《张居正》虽是小说,但比《万历十五年》这样的学术文章,更加真实,更加接近事实"。

长江大学黄忠顺则认为历史小说创作与史学家的返本要求是天然相逆的,因为小说中的逻辑自洽性不可能被现存的有限文献满足。

洐生作品

2010年,由苏舟执导,唐国强冯远征梅婷等主演的改编自熊召政长篇小说《张居正》的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在东方卫视北京卫视、浙江卫视上星首播。

参考资料

《张居正·木兰歌》.find.nlc.cn.2023-05-08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一览.中国作家网.2023-05-08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首届湖北出版政府奖的通报.法邦网.2023-05-08

《万历首辅张居正》尘封4年后播出.中华龙都网.2023-05-0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