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林 :中国古文字学家

更新时间:2024-09-20 20:41

张振林教授,男,广东兴宁人,1939年12月生。专长为汉语文字学的教学与科研。师从中国著名古文字学家、金石篆刻家、书法家容庚商承祚教授。,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广东省语言学会会员。1986年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汉语文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家津贴的专家之一。

人物履历

张振林教授,196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并以优异成绩被推荐为著名文字学家容庚、商承教 授的研究生,1965年毕业后留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在中文系本科和研究生中开设《正字与书法》、《文字学》、《金文通论》、《临摹与传拓》、《战国秦汉文字》等课程。张教授治学严谨,并在多年的研究中练就了一手好字,精通金文、竹简等字体,其书法深受容庚商承祚两位大师赏识。

研究方向

作为古文字学家的张振林,他在研究生阶段时学习认真刻苦,考证金文方面发现良多。毕业论文中考证未识字一批,容庚先生后来多数采纳入新版的《金文编》中。张振林教授初学古文字不久,就以一篇古文字研究论文引起国内老专家们注目,他的好学精神深得容庚先生的赞赏。1978年容庚先生因年事已高,原先协助他的马国权先生又离开了中山大学,故把尚未做完的《金文编》的修订、摹补工作单独交给张振林教授去完成。经过5年的努力,1985年,列为全国“六五”重点项目的第四版《金文编》正式出版。第四版的《金文编》共1505页,全部是张振林教授一笔一划用小楷笔书写而成,体现了张振林教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扎实的书法功 底。《金文编》是容庚先生成名之作,而第四版《金文编》凝结了师生两代人的智慧。1982年初容庚先生卧病一年后然逝世。因此可以说,没有张振林教授继承道统,勤勉工作,就没有第四版《金文编》问世。《金文编》(新增订本)于1987年获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1992年获国务院新闻出版署颁发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出版图书二等奖

张振林教授在金文研究中,十分注意唯物辩证地进行全面考察。在《试论铜器铭文形式上的时代标记》这一长篇论文中,结合考古学的器类组合、器形、花纹的风格和铭文的语言文字表现形式的统一关系来研究铜器的断代。他对铭文形式上的氏族文字、文字的点画、偏旁结构、新生字、语词、文辞格式等方面的发展特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作了有意义的探索。这篇论文对汉字学和考古学的研究,都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张振林教授在释读鸟篆书方面也有精深的造诣。鸟篆书也叫鸟书。容庚先生的《鸟书考》在学术界影响甚大。张振林教授正是得了老师的真传,加上他本人相当的美术素养,使他在释读鸟虫书文字上见解独到。他善写各类古文字各种书体,其书写的鸟书堪称一绝,深受收藏家的喜爱。他在《中山靖王鸟篆铜壶铭文之韵读》和《关于两件吴越宝剑铭文的释读问题》两文中,释读了极为难读的壶铭,纠正了长期不能解决的勾践剑和夫差剑铭文释读上的谬误。

张振林教授精通金文,旁及简。在战国竹简的研究方面,也有可喜的成绩。江陵县望山一号楚墓出土的竹简无一完整,支离破碎,长短不一。他在既无先例可循,又缺文献可征的情况下,就是凭借他古文字学的深厚功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摸索半年,终于根据简文的文例、书写风格、长度、断口形状等10个条件,把出土时四百二十五号散乱的断简合为二百号,使这批竹筒得到合理的拼复,并做了初步考释,基本弄清内容。后来同一地区的夭星观出土了同类内容的全筒,证明他的开创性工作是基本正确的。解放初期长沙五里牌战国楚墓出土的37块碎筒,经他研究拼复,弄清是由18根竹简组成的《遣册》。

张振林教授近年来正在进行古文字隶变为文的研究。他已经整理出《秦隶字样》的书稿,目前正对隶变过程进行探讨。此外,还进行着已被国家教委列为重点项目的 大型工具书《金文辞综类》的编工作。

开设课程

本科:文字学、正字与书法

硕士生:青铜器铭文研究、临摹与传拓、秦汉文字研究

博士生:铜器铭文与商周文明、商周典籍导读

主要著作

金文编》(容庚撰集、张振林摹补),中华书局1985年7月出版,1992年获新闻出版署古籍图书二等奖

主要论文

《中山靖王鸟篆壶之韵读》(论文),《古文字研究》(一),1979年

《 铜器铭文形式上的时代标记》(论文),《古文字研究》(五),1981年

《对族氏符号和短铭的理解》(论文),《中山大学学报》(三),1996年

《毛公鼎考释》(论文),《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1998年

参与课题

南山博物馆成立了“南山博物馆馆藏古越族青铜器课题研究组”,聘请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原馆长、考古研究所原所长、著名百越民族文化研究专家蒋廷瑜研究员任首席专家,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家张振林教授等六人组成课题组,对收藏的青铜兵器和容器、工具等文物,就其命名、年代、族属、花纹装饰、功用、铭文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经过近一年的整理研究,出版了《南山博物馆藏古越族青铜兵器研究》专著。

参考资料

南山博物馆探秘之旅:千年青铜兵器仍锋锐逼人.新浪.2017-03-07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