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更新时间:2023-05-09 14:48

考古学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属于历史学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60103,一般修业年限为四年,毕业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考古学主要研究考古学、历史学、文物学、地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接受田野考古、文物鉴定的基本技能训练,进行考古调查、遗址发掘、文物鉴定等。考古学专业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历史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敏锐的问题意识与思辨能力,掌握历史信息搜集、考证与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在历史过程和现实处境中考察特定的历史现象,记录、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形成合理的见解,以开放和包容的眼光理解人类社会生活及其价值观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在高等和中等学校及相关科研部门从事历史学教育与研究。

考古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选择继续深造,深造可以选择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中国史、科学技术史等方向;也可以选择直接就业,就业方向包括考古所、文物局、博物馆、文保中心、高校、勘探公司、拍卖行、新媒体行业等。

专业发展

20世纪初,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学者把历史研究的视线转向地上和地下古人留下的遗迹和遗物。在此背景下,最先在一些教育机构中出现了有关古物或考古的课程。

1907年,当时的教育管理机构拟设置国粹学堂,并初步拟定了详细的《国粹学堂学科预算表》。在学堂所设置的21门学科中,考古学与史学、博物学、社会学、文字学等重要学科并列设置。1913年新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规程》中明确规定,在历史地理学部内,考古学有了明确的课程学习规定。1913年,中华民国的教育领导机构颁布了《大学规程》,该规程将考古学课程设置在了历史学门下。同年3月,教育部又出台了更为详细的《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在本科历史地理学部之下,再一次设置了考古学科目。

以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的发掘为标志,中国考古学诞生。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考古为标志的现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北京大学于1922年即在国学门成立了以马衡为主任的考古学研究室。除了北京大学之外,清华大学河南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暨南大学、持志学院等都相继开设了考古课。

1949—1977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步入正轨。195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设立考古专业。同年,北京大学与文化部、中国科学院联合举办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之后三年间共举办了四期,先后参加培训学员达346名,后大多在全国各地的考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8—2011年,改革开放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在考古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北京大学继续发挥引领作用。随着考古教育的恢复和发展,高等院校纷纷设置了培养考古人才的机构,不少高校开始增设考古专业或把考古学专业扩展为考古系。 在全国的高等学校中,设立考古专业的形式有以下三类:以北京大学和吉林大学为代表,这些学校先后独立成立了考古系;以台湾大学、中山大学和厦门大学为代表的,这些学校是建立人类学系,内设考古专业;以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郑州大学等为代表,这些院校是在历史系内设立考古专业或博物馆专业。北京大学和吉林大学最先把考古专业从历史系分离出来,设立了考古学系。1983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成立。

1993年7月,在《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1993年7月颁布)》中,考古学专业代码为060104。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1998年颁布)》,考古学专业属历史学类,专业代码为060103。同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成立。除了20世纪80年代以前设立的十余个考古专业外,至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又有20余所高校增设了考古专业或文物博物馆专业。吉林大学西北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相继设立考古系或考古专业。

在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2012年版、2020年版和2022年版、2024版中,考古学专业维持学类和专业代码不变。

培养标准

学制学位

学制:基本学制为4年,各高校可在四年制模式基础上,实行弹性学制,但学生修业年限不少于3年。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

培养目标

考古学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考古学基本理论、广博的专业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敏锐的问题意识与思辨能力、出色的综合实践能力,掌握考古信息的搜集、提取、记录、整理与分析的基本方法,能以历史的眼光考察各种考古现象,形成合理的见解,以开放和包容的眼光理解古代人类社会生活及其价值观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在考古、文物、博物馆等文化、教育企事业单位,以及国家行政职能部门胜任学术研究、管理、教学等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以及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知识要求

通过考古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完整训练,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具备从事考古学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与学科素养。熟悉并掌握考古学的核心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哲学思辨能力;具备较强的田野考古调查发掘、资料整理和考古报告编写能力;对历史文献学、文物与博物馆学、艺术史、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有基本的了解;对国外考古学和现代科学技术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有多学科交叉的意识和能力,熟悉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要动态;对考古、文物、博物馆等行业的法规和工作职能有一定了解;掌握考古文献分类、检索与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提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拥有较强的古代汉语解读能力,能够查阅和利用相关外文资料,可用外语进行学术沟通与交流;熟练掌握电脑及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具备以书面、口头和多媒体方式向社会传播、普及考古知识的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考古学专业课程框架总体上包括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设计)。理论课程主要由通识类、公共基础类和专业类三类课程组成。

课程设置

实践教学

考古学主要实践性教学包括专业技能训练、专业实训等。

毕业写作

考古学毕业论文(设计)应以史料为基础,立论明晰,表达准确,文意通顺,逻辑严密,论证合理,力求达到一定学术水准;在理论和方法上,力求有所创新;鼓励使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研究。写作须符合学术规范,章节划分、图表注释、参考书目的格式等应符合各高校教务管理部门要求。

发展方向

深造方向

考古学专业毕业后,可以选择继续深造。研究生可以选择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中国史、科学技术史等方向。

就业方向

考古学专业具体从事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博物馆展览策划与宣讲、藏品管理与研究等工作,在考古及历史研究机构、博物馆、各级学校、文物经营机构、公安、海关等部门,从事文博研究、管理等方面工作,毕业后就业方向包括考古所、文物局、博物馆、文保中心、高校、勘探公司、拍卖行、新媒体行业等。

师资队伍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育质量国家标准》,考古学等历史学类各专业的师资队伍,各专业的专任教师一般不少于13人,生师比不高于18:1。专任教师队伍的学科背景应涵盖专业类课程体系所含的知识领域,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30%; 55岁以下的中青年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总数的2/3。系统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开阔的学术视野,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能捕捉前沿性的学术问题并具有研究这些问题的能力。能结合学术前沿,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教学条件

教学设施

考古学具备基本的教学办公场所和设备,能满足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有较为丰富的历史学类图书、期刊、专题文献、音像资料、电子书和数据库等,覆盖相关知识领域。应及时增加国内外最新专业图书资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根据自身条件和专业教学需求,建立1~2个专业实验室(如历史数据统计与分析实验室、历史文化创意实验室、科技考古实验室),并配置必要的仪器设备。

信息资源

购买和自建若干专业知识数据库,能够为师生提供便捷的文献检索、科技查新、代检代查、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服务。积极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学术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专业前沿信息。有条件的院校,可建设专门的教学信息资源平台,或若干门在线开放课程等数字化教育资源。

教学经费

应有充足的经费保障,以购置图书资料及进行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各高校应保证为历史学类各专业提供不少于学校其他人文学科专业的教学经费,且逐年有所增长。

开设院校

参考资料,数据截至时间为2024年5月5日

专业排名

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评级A+的学校共有2所,A的学校共有1所,B+的学校共有8所。

艾瑞深2024中国大学考古学专业排名(研究型),A++档次的学校4所,A+档次的学校3所,A档次的学校4所。

中国科教评价网2024-2025年考古学专业排名中的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行榜中等级5★+的学校1所,等级5★的学校1所,等级5-的学校2所,等级4★的学校3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