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皋 :张良皋

更新时间:2024-09-21 00:40

张良皋(1923年5月--2015年1月),湖北汉阳人,1923年5月16日出生。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获工学学士,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创始人之一。代表著作有:《武陵土家》、《老房子——土家吊脚楼》、《匠学七说》、《巴史别观》、《中国民族建筑——湖北卷》等。2015年1月14日16时42分辞世,享年92岁。

事迹

1947年,张良皋大学毕业,先后在上海范文照先生的建筑事物所及上海市工务局工作。但因为在校期间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新青年联合社”,并积极参加“五二零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大游行,后来不得不在“白色恐怖”中回到湖北,躲避到汉阳乡下教书。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工作。1975年,为了让下乡多年的女儿顶职回城,他52岁提前退休,成了一位“拿补差”的高级工程师。1982年为华中科技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拟创办建筑系,59岁的张良皋被反聘为教授。曾两次获国家自然基金资助从事鄂西土家族建筑的研究、保护与利用及中国干栏建筑综合研究。

成就

张良皋在《武陵土家》、《老房子——土家吊脚楼》、《匠学七说》、《巴史别观》等著作中,对土家建筑和土家文化进行了精妙的诠释,指出土家的巴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吕振羽李玉祥合作,出版专著《老房子——土家吊脚楼》,曾主编《中国民族建筑——湖北卷》,参编《中国建筑艺术全集·23·宅第建筑·四·南方少数民族卷》。

《土家吊脚楼》

《土家吊脚楼》 ,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与李玉祥合著,以图片为主,图片由李玉祥提供,十分精美,曾被湖南省大型文艺杂志《芙蓉》采用作封面一年。张良皋为此书撰写引论并提供该文图片。引论题为《井院式干栏的去·来·今》。此书为比较全面介绍土家吊脚楼的开创之作。

《武陵土家》

武陵土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北京市第1版。与李玉祥合著,图文并重,张良皋撰文并提供约1/3图片。本书全面介绍武陵土家族地区的江山、洞穴、建置、民居、民俗、历史,并首次提出土家地区是中华文化源头的大胆假设。书出,得到文史专家王学泰先生的赞扬,更受土家学者的奖誉,为土家地区发展旅游事业作了文化的先驱。已第三次印刷。

匠学七说

《匠学七说》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本书主张不妨为“立说而著书”,乃将中国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方面的问题,分列筵席、干栏、圭、风水、朝市、班垂、纵横为七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书出,得到同行的广泛关注,有誉之为一本“建筑国学书”(陈纲伦),有誉之为“一部有感情的专业书”(李晓峰引之网上),有誉之为“一部追求纯洁事物的著作”(罗章、赵有声),有认为此书“在工程学和社会学之间”(王学泰)此书的影响实已播于建筑学之外。

《老门楼》

《老门楼》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本书由“古风”系列书编者发动各地摄影师提供照片,分成八类:牌坊、戏台、门楼、楼阁、祠堂、会馆、宅第、书院。除门楼之外,其余都可视为建筑类型,而“门楼”不过是一较大的“部件”。前七类都早已有学者选定,唯“门楼”题义太窄,无人应承,最后委之张良皋。碰巧,张良皋对门楼恰有一些看法,乐于接受这一任务。例如中国建筑的“门户之分”、“朝向之别”、“启闭之用”。著者在书中回答了诸如何以中国建筑多用檐面开门,为何北京四合院要在东南角开大门等问题,连带地批判西洋建筑的“门楼失忆症”。此书“窄题宽做”,研究了很多建筑史家来不及一瞥的“小”问题。

《巴史别观》

《巴史别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5

月第1版。作者以建筑师眼光,早就感到中国文化源头必在西南,因此在此前的著作《武陵土家》、《匠学七说》中早可见此论端绪。写成《巴史别观》 乃是比较全面地论述对中华文明探源的见解。书中论庸国,论中国图像中的巴史,论盐对人类产生文明的作用,论沼泽开发与文明兴起的关系,论“泛巴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影响,对广泛流传几成定论的中华文明起源诸说提出质疑。自问尽了中国建筑史家的应尽之责。

参考资料

喻家山下的人文建筑大师.湖北网.2014-03-16

建筑学老教授张良皋:为华夏文明解码.荆楚网.2014-03-16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