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孝皇后 :明成祖朱棣的皇后

更新时间:2024-09-20 18:53

仁孝皇后(公元1362年—公元1407年),徐氏,其名史书未载,祖籍州(今安徽凤阳附近),明朝武宁王徐达的长女,明成祖朱棣的皇后。

徐皇后幼年时便喜欢读书,精通四书五经,贞洁娴静,被人们称为“女诸生”;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嫁给时为燕王的朱棣,被封为燕王妃。靖难之役后,朱棣登基,是为明成祖,徐氏被册立为皇后。徐氏生有三子四女,在位期间整肃后宫,辅佐朱棣,后因病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逝,谥号为“仁孝皇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葬于明长陵(今昌平天寿山南麓)。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高炽改谥号为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葬太庙。

徐皇后对外助成祖治理朝政,定国安邦;对内为朱棣安抚宫廷,上下齐心,永乐盛世与这位徐皇后是分不开的。后世对徐皇后有较高的历史评价。故而历史上称徐皇后是明朝后宫继马皇后之后的第二位贤后。其编撰有《内训》以教育宫中妇女。明成祖朱棣认为徐皇后“仁明贤淑”,是厚德嘉贞之人。明仁宗朱高炽在《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中提到:“母亲徐氏,贞静诚一,辅佐父亲建立功业,其孝心和品行名扬天下。”

人物生平

出身名门

仁孝皇后徐氏出生于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祖籍濠州(今凤阳县附近),其名史书未载。徐氏父亲徐达为明朝开国功臣之一,封魏国公(追封中山王),母亲谢夫人。徐氏幼时贞洁娴静,仁德宽厚,好读诗书,世人称其为“女诸生”(即女秀才)。

喜结良缘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徐氏嫁给燕王朱棣,被册封为燕王妃。徐氏尽心孝顺马皇后,遵循马皇后的教导,颇得马皇后的疼爱。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徐氏跟随燕王朱棣前往藩地,入燕王府后,徐氏将府中打理得井然有序。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马皇后逝世,徐氏为马皇后守丧三年,期间坚持粗茶淡饭,不违背礼制。

靖难守城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想要夺取帝位,徐氏常为朱棣出谋划策,其计谋多得到朱棣的首肯。九月,朱棣率军前去袭击宁王朱权的藩地大宁(今宁城县),朱允炆则命大将李景隆乘机围攻北平市(今北京)。面对城中兵力不足的局势,顺圣太后与世子朱高炽谋划城中守备,并命城中士兵及他们的妻子守城,北平城才得以保全。

主政后宫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在南京奉天殿登基称帝,改元永乐,将徐氏册立为皇后。在朱棣统治期间,徐氏在后宫辅佐朱棣,为明朝统治稳固作出了重要贡献。

敢于进谏

朱棣即位后,徐氏主张与民休息,她认为明朝连年征战,士兵百姓疲惫不堪,因此劝谏朱棣让百姓和士兵休养生息。此外,徐氏坚持任用贤明,认为只有贤明的官员才可让百姓安定,百姓安定则国家安定。因此,在选拔官员上,徐氏劝谏朱棣对出众之才应当破格提拔,对任职多年的官员进行升迁,二者并用才不会使人才埋没。徐氏的进谏,深得朱棣的赞同。

抑制外戚

徐皇后虽然来自勋贵之家,但她并不骄纵外戚。靖难之役时,徐皇后的弟弟徐增寿与朱棣交好,常将朱允炆方的情报送给朱棣,因此被建文帝所杀。朱棣登基后,想追封徐增寿,徐皇后极力劝阻,但朱棣并未听取她的意见,坚持将徐增寿追封为定国公,命其子徐景昌继承爵位,而徐皇后认为这并非自己的意愿,因此始终没有谢恩。徐皇后还时常教育亲戚,命他们要遵守法律,外戚稍有放肆之举,便将他们召入宫中斥责,面对谦虚谨慎的亲戚,徐皇后也赏赐钱财以示嘉奖。

教导有方

徐皇后在后宫主政期间,时常对身边的众人进行教导。

徐皇后曾召见六卿和翰林等诸臣的夫人,赐予她们冠服和钱币,告诫她们妻子侍奉丈夫,不只是准备衣服饭菜,还要鼓励自己的丈夫以百姓生计为念。

徐皇后对诸子的教育也很重视。朱棣登基后,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徐皇后认为太子是国家之本,诸王则是拱卫帝王的屏障,建议朱棣选择成熟稳重、品行端正的学士辅佐教导诸子,又向朱棣进谏,认为朱高煦朱高熙和赵王朱高燧品行不良,应当选择廷臣兼任他们的官僚属臣,教导指引他们。

徐皇后在宫中,教育嫔妃言行恭谨、和睦相处。身边的宫人有过错,徐皇后便教育他们,命他们改正。徐皇后崇尚朴素,宫中也形成节俭之风。

因病逝世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徐皇后病重,与朱棣诀别,劝告朱棣爱惜百姓,广泛寻求贤能之才,礼遇宗室成员,不要骄纵外戚,又命太子朱高炽代她犒赏慰劳在靖难之役中守城的将士。当月初四,徐皇后逝世,终年四十五岁。

徐皇后去世后,朱棣十分悲痛,为其举行大斋,群臣进行祭祀,封谥号为仁孝皇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在昌平天寿山(今北京昌平天寿山)营造陵墓,四年后陵墓建成,将徐皇后移葬于此,即为明长陵。此后,朱棣再未册立皇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逝世,与徐皇后合葬于长陵。同年,明仁宗朱高炽为徐皇后上谥号为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袝祭于太庙。

墓葬

徐氏与朱棣合葬于长陵。长陵位于昌平天寿山南麓,始建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地面建筑基本完工。陵园由神道和陵宫建筑构成,神道由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空石桥、大红门、长陵神功德圣德碑亭、石像生、龙凤门、南五空桥、七空桥等地面建筑。神道以北为陵宫建筑,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内有神厨、碑亭、神库、恩殿等建筑,后面的圆形部分是宝城建筑,宝城内为高大的封土,封土之下是安葬帝后的墓室。明长陵规模宏大,典制完备,是中国古代帝陵建筑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个人作品

徐氏曾摘录《女宪》《女诫》,取其精义,写成《内训》二十篇,又类编古人的嘉言善行,写成《劝善书》,颁行天下。

《内训》共分二十章,按照德、言、功、容分类,倡导女子遵循礼法,修身养性,谨言慎行,积善行德,并就处理与父母、丈夫、舅姑、子女、外戚等的关系进行阐述。《内训》在一定程度上给当时的女性道德行为规范做出了很好的诠释,但也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发展。

劝善书》可分为“嘉言”和“感应”两部分。“嘉言”部分主要是选自历代儒、释、道三教经典中劝善惩恶的言行,“感应”部分则介绍了因积善而获善报的人物和因行恶而受到惩罚的人物,是对“嘉言”的佐证。《劝善书》提倡为政以德,反对滥杀,倡导忠孝,是明初官方政治意识的表现。

徐氏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正月一日,焚香静坐,阅读经典,心神凝定时,恍惚若于睡梦中,见观世音菩萨现大悲像,引其升到七宝莲台上的宫殿,然后授以《如来常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并说该经为诸经之冠,可消弭众灾,诵持一年精意不懈,可得须陀洹果,二年得斯陀含果,三年得阿那含果,四年得阿罗汉果,五年成菩萨道,六年得成佛果。惊寤后乃取笔书写所授经咒,而成《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

历史评价

后世的历史人物对徐皇后有较高的历史评价。朱棣认为徐皇后“仁明贤淑”,是厚德嘉贞之人。朱高炽朱高炽在《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中提到:“母亲徐氏,贞静诚一,辅佐父亲建立功业,其孝心和品行名扬天下,与亲族和睦相处,为后宫作出示范,具有深厚的功德。”

南开大学崔靖认为,徐皇后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后之一”,多次进谏良言,是皇帝的贤内助。

家族成员

以上主要参考资料: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文物里的大明风华:“马上天子”朱棣的文治武功|新知 .百家号.2024-04-14

大明仁孝皇后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南普陀寺官方微信.2024-04-22

永乐大帝(1997).豆瓣电影.2022-11-28

大明天子(2005).豆瓣电影.2022-11-28

郑和下西洋(2009).豆瓣电影.2022-11-28

洪武三十二(2011).豆瓣电影.2022-11-28

英雄诀(2019).豆瓣电影.2022-11-28

山河月明(2022).豆瓣电影.2022-11-2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