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 :明朝时期官员、将领

更新时间:2023-07-15 14:59

李景隆(生卒年不详),小字为九江,盱眙人(今江苏盱眙),朱元璋朱元璋外甥李文忠之长子。

李景隆从幼时开始精通典故,明太祖极为看重他。在洪武十九年(1386年),李景隆继承父亲爵位,袭爵李文忠。此后明太祖又让李景隆掌管左军都督府,并担任太子太傅。朱允炆即位后,李景隆又因为是皇帝心腹而颇受重用。建文帝初年(1399年),李景隆曾协助建文帝削周藩。之后朱棣起兵谋反,李景隆被建文帝任命为大将军前往镇压,同年十一月,朱棣回师北平市,与李景隆在郑村坝会战,李景隆军大败,被夺职召回。在燕军逼近南京城下时,李景隆与谷王朱橞打开城门迎降。燕王朱棣称帝后,对李景隆极为看重。永乐二年(1404年),李景隆受到了朝中臣子的接连弹劾,弹劾他有谋反之心。于是皇帝下令夺去李景隆的爵号,没收其财产。李景隆曾绝食十天却没有死,死于永乐末年。

李景隆是朱允炆倚重的平乱重臣,但是他却在和燕军的交战中屡战屡败,使得朝廷军队覆灭数百万人。最后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李景隆不但不坚守南京城,还开城迎降,致使南京城失守,直接葬送了建文朝廷。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景隆,生于洪武二年(1369年),小字为九江,盱眙人,朱元璋朱元璋外甥李文忠之长子。李景隆从小喜爱读书并且精通诗文典故,长得也英俊伟岸,明太祖很看重他。洪武十九年(1386年),李景隆继承父亲爵位,后多次离开京城赴湖广、陕西、河南练兵,又曾负责西番马市贸易。后掌管左军都督府,担任太子太傅一职。朱允炆即位过后,李景隆因为是其心腹而受到建文帝的信任。在建文帝初年(1399年),曾协助建文帝削周藩。周王朱橚的次子主动上奏告发父亲有意谋反。李景隆就受命突袭包围朱橚的王宫,并将他押回南京审问,后周王朱橚与其世子等都被废为庶人。

率军征燕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建文帝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率五十万大军北伐。建文帝赐给李景隆饰有通天犀牛角的腰带,亲自为他推车,在江边为景隆饯行,允许他一切行事皆可不必请示而自行决断。燕王朱棣知道李景隆是个纨绔子弟,就自己领兵援救永平,直抵大宁县(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李景隆听说燕王出兵永平后,于是进攻北平市(今北京)。此时的都督瞿能攻打张掖门,即将攻下时,李景隆却因嫉妒瞿能,下令停止攻打。等到燕军攻下大宁过后,便回师攻打李景隆一军。李景隆暗中派都督陈晖侦察朱棣的布军情况,从左边绕道朱棣军后。朱棣分军还击,陈晖军士争先渡河而逃,此时河中冰块突然融解,溺死者不计其数。李景隆后又于郑村坝(今北京东20里)与燕军交战。随后朱棣用精选的骑兵先攻破李景隆七营,李景隆大败而还。此战过后,李景隆上书请求出征,隆调兵于德州,准备明年大举进攻燕军。

征燕失败

建文二年(1400年)正月,朱棣攻克了蔚县(今河北省蔚县),二月,又攻打到了大同。李景隆率军去紫荆(今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北45公里处)救援,朱棣亲率将士立即调兵居庸(今北京昌平县),而此时李景隆部属大多被冻死饿死。朱允炆考虑到李景隆此时的兵权还不重,于是派遣官宦带着诏书赐给他黄金为装饰的斧弓箭,让李景隆独自掌握征伐大权。后李景隆在渡江的时候,风雨大作,舟船毁坏,御赐之物全部丢失,建文帝于是再次赐予。夏四月,李景隆进兵河间(今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与郭英、吴杰、平安约定白沟河相会。此时朱棣扎营苏家桥(今河北文安县北四十里苏桥镇),李景隆在白沟河侧成功与平安一行军队相遇。之后双方交战时,朱棣以百余骑在前,假装退却以此来引诱平安军阵地骚动,然后趁机攻击,平安军队败走。于是朱棣军队迫近李景隆,但是初战不利。此后与燕军的交战中,李景隆大破燕军。但是朱棣又亲率精骑迎战,斩杀了瞿能父子,又令丘福攻击李景隆主力部队。后朱棣又动摇李景隆左军,李景隆就绕至朱棣后边,大战良久,朱棣矢尽弹绝但还是装作有援军的样子。李景隆怕有埋伏,不敢前进,直到援军高煦赶到李景隆才敢前进,但朱棣又用精兵突袭李景隆背后,并前后夹击,正好旋风四起,李景隆军旗被折,朱棣趁风放火奋起反击,斩杀李景隆士兵数万,溺死李景隆这边的士兵十余万人。郭英溃败西逃,李景隆向南逃,朝廷赐给他们的玺书兵器也全部丧失,败走德州,但之后朱棣攻入德州,李景隆败走济南,朱棣又大败李景隆于济南城下。秋八月十六日,朱棣解围回北平市。九月,盛庸代替李景隆,李景隆无功而返,被朱允炆夺职召回。

开城迎燕

李景隆被召回过后,黄子澄希望皇帝诛杀李景隆以告慰天下。但是皇帝并没有诛杀他,并且派李景隆和尚书茹瑞、都督王佐前往燕军军营,割地求和。皇帝又派朱橞朱,安王朱楹前往,燕王朱棣均不理睬。直到燕兵侵犯金川门,李景隆镇守南京城,谷王朱橞及李景隆叛降,接纳燕兵入城,都城陷落。宫中大火,建文帝不知所终,燕王朱棣遣中使在火中找出帝后尸体。燕王朱棣称帝,特别晋封李景隆为光禄大夫、左柱国,每年增加干石俸禄。朝廷有大事,李景隆还以朝臣之首的身份主持朝议,诸功臣都愤愤不平。

犯罪受劾

永乐二年(1404年),周王揭发李景隆在朱允炆时在自己府邸受贿一事,刑部尚书郑赐等也弹劾李景隆包藏祸心,蓄养亡命之徒,图谋不轨。但皇帝下令不追问此事。不久,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在朝廷上弹劾李景隆及其弟李增枝有谋反的意图,六科张信等也都再次弹劾李景隆。之后,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又进言说李景隆还坐着接受守门人员以伏地通报的形式,如同君臣之礼,再加上李增枝蓄养奴仆大约有成百上千人,就弹劾他们都有谋反之心。于是皇帝下令夺去李景隆的爵号,没收其财产。李景隆曾绝食十天却没有死,死于永乐末年。

主要影响

在征燕军北伐时,建文帝对李景隆颇为信任,并且委以重任。但是李景隆连战皆败,由德州往济南撤退时,德州尚有“粮储百余万石”。德州是北伐的基地,粮草充足李景隆南撤,将这些“粮储”完好无损地留给了燕军。当燕军兵临南京城下时,李景隆防守金川门。南京城内尚有劲兵二十万,粮草充足,固守坚城,还有相当的抵御力量。且此时正值夏天,北兵不耐署热,时间稍久燕兵即会陷入很不利的局面,再加上燕兵是孤军深入,后方不稳固,而建文帝的援兵也将陆续赶来,这对朱棣都是很不利的因素。但这时的李景隆却打开城门,迎燕师进京。并且明成祖“以曹国公李景隆,有默相事机功”,李景隆本身就是在暗中帮助明成祖朱棣。所以,李景隆是一个导致建文帝失败的一个关键人物,也是使燕王朱棣一举取得决定性胜利的第一功臣。

人物作品

李景隆曾在永乐初年监修《明太祖实录》。《明太祖实录》:记录中国明朝明太祖、建文帝两朝皇帝事迹的史籍。其年份起元至正十一年辛卯(1351),讫洪武三十一年戊寅(1398),首尾四十八年。根据《明史艺文志》的记载:《明太祖实录》共有二百五十七卷。

家族成员

人物评价

明成祖朱棣评价:李景隆军事经验不足,又骄傲自大;治军不严,上下不齐心又贪功冒进;没有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缺少威信难以服众。

清朝政治家张廷玉评价:李景隆就是个贵公子,不通军事,还在军中桀骜不驯,使得那些有能力的老将大多都不受重用。

中国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评价:李景隆仅仅精通于读书典故,在用兵方面毫无经验,在征燕军方面是黄子澄的误荐以及建文帝对他的误用,最后导致了朝廷军队被覆灭。

轶事典故

李景隆在朱棣起兵后再次率师北伐,传檄各地,调集各路兵马,于九月十一日进驻德州,对耿炳文剩余的兵马进行了整顿,接着进驻河间。他一改耿炳文稳扎稳打的战略,准备直接进攻,妄图一举将燕军消灭。燕王听说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来进攻他,不但没有忧色,反而很高兴。他很了解李景隆,知道他不是个将材,而是一个只会赵括的赵括一类的人物。燕王胸有成竹地对部下说:“李九江(九江是景隆的小字)豢养之子,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况未尝习兵见战阵,而辄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矣。“李景隆缺乏计谋又骄傲自负,外表强硬而内心缺乏勇气,刻薄善妒却又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如今朝廷将倾国之兵托付于他,纯属自坑。汉高祖大度知人,擅长任使,英雄都为其所用,也不过只能将兵十万。李景隆有何才能,能够统率五十万兵马?赵括之败必能重现。” 同时,燕王又指出李景隆此次用兵的五大弱点:一是治军无军令军纪,上下不同心。二是南军将士不适北地霜寒,粮草军备不足。三是贪功求胜,贸然轻进。四是缺乏对下属的信任,刚愎自用,没有威信。五是所部尽是乌合之众,混乱无序,多是谀佞小人。此战,李景隆被燕王牵制,一步步走向失败。

研究书目

《中国将师名录·五代至清代卷》

《明成祖本传》

《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

《罪惟录·列传卷八上·启运诸臣列传上》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影视形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