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 :阑尾的急性细菌性炎症

更新时间:2023-07-21 20:08

急性阑尾炎(acute appendicitis)是指阑尾的急性细菌性炎症,为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临床症状有腹痛(典型腹痛为“转移性右下腹痛”)、恶心、呕吐、乏力、发热等。根据临床过程及病理解剖学变化,急性阑尾炎可分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性及穿孔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四种病理类型。

急性阑尾炎的发病率约为1‰,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以青年最为多见。急性阑尾炎的发病一般认为是由阑尾管腔阻塞、细菌入侵以及阑尾先天畸形等因素综合造成,其中阑尾管腔阻塞是最常见的病因。

急性阑尾炎经过外科治疗,预后良好。只有少数病例因治疗不及时或机体抵抗力过低,出现并发症或转变为慢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的预防主要强调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饥饿、暴饮暴食、便秘等情况出现,避免或减少急性胃肠炎、炎性肠病、肠血吸虫病等疾病发生,以免由此诱发或加重急性阑尾炎。

早在公元5世纪,在古埃及人存放木乃伊的内脏的坛子里,就有关于阑尾炎的记载。1866年,雷金纳德·菲茨首先正确地描述了该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并提出阑尾切除术是该病的合理治疗方法。1889年,查尔斯·麦克伯尼开创了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手术治疗的方法,并且开创了分离肌的手术切口(即“麦氏切口”)。

分型

根据临床过程及病理解剖学变化分型

特殊类型阑尾炎

病因

阑尾易发生炎症是由其自身解剖特点决定的,其解剖结构为一细长盲管,腔内富含微生物,肠壁内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容易发生感染。一般认为阑尾炎有以下因素综合造成:

流行病学

发病率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急腹症中最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约为1‰。

死亡率

大多数急性阑尾炎患者能及时就医,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仍有0.1%~0.5%的死亡率。

人群分布

急性阑尾炎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且与职业无关,从刚出生的新生儿到90岁高龄老年人均可发病,但以青少年为多见,尤其是20-30岁年龄组为高峰,约占总数的40%。性别方面,男性发病率一般较女性高,男:女=2~3:1。有统计表明,在青春期以前两性发病率相等,成年后男性发病率有所下降。

地区和时间分布

急性阑尾炎的发病与地区和季节无关。

病理生理学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病变多只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阑尾外观轻度肿胀,浆膜充血并失去正常光泽,表面有少量纤维素性渗出物。镜下,阑尾各层均有水肿和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表面有小溃疡和出血点。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阑尾肿胀明显,浆膜高度充血,表面覆以纤维素性(脓性)渗出物。镜下,阑尾黏膜的溃疡面加大并深达肌层和浆膜层,管壁各层有小脓肿形成,腔内亦有积脓。阑尾周围的腹腔内有稀薄脓液,形成局限性腹膜炎

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

阑尾管壁坏死或部分坏死,呈暗紫色或黑色。阑尾腔内积脓,压力升高,阑尾壁血液循环障碍。穿孔部位多在阑尾根部和尖端。穿孔如未被包裹,感染继续扩散,则可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阑尾周围脓肿

急性阑尾炎化脓坏疽或穿孔,如果此过程进展较慢,大网膜可移至右下腹部,将阑尾包裹并形成粘连,形成炎性肿块或阑尾周围肿。

临床表现

急性阑尾炎不论病因如何,亦不论其病理变化为单纯性、化脓性或坏疽性,在阑尾未穿孔、坏死或并有局部脓肿以前,临床表现大致相似。多数急性阑尾炎都有较典型的症状和体征。

症状

腹痛

典型的急性阑尾炎腹痛始发于上腹部,逐渐移向脐部;数小时(6-8小时)后转移并局限在右下腹部。约70%~80%的患者具有这种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也有部分病例发病开始即出现右下腹痛。

不同类型急性阑尾炎其腹痛也有差异,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表现为轻度隐痛,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呈阵发性胀痛和剧痛,坏疽性阑尾炎呈持续性剧烈腹痛,穿孔性阑尾炎因阑尾腔压力骤减,腹痛可暂时减轻,但出现腹膜炎后,又可加剧。

不同位置的阑尾炎,腹痛部位也有区别。如盲肠后位阑尾炎疼痛在右侧腰部,盆腔位阑尾炎疼痛在耻骨上区,肝下位阑尾炎可引起右上腹痛,极少数左下腹阑尾炎可引起左下腹痛。

胃肠道症状

发病早期可能有厌食,恶心、呕吐也可发生,但程度较轻。有的病例可能发生腹泻。盆腔位阑尾炎,炎症刺激直肠和膀胱,可引起排便、里急后重症状。弥漫性腹膜炎时可致麻痹性肠梗阻,表现为腹胀、排气排便减少。

全身反应

早期乏力,炎症重时出现中毒症状,心率增快,发热,达38℃左右。阑尾穿孔时,体温可达39℃或40℃。如发生门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轻度黄疸。当阑尾化脓坏疽穿孔并腹腔广泛感染时,并发弥漫性腹膜炎,可同时出现血容量不足及败血症表现,甚至合并其他脏器功能障碍。

并发症

腹腔脓肿

是阑尾炎未经及时治疗的后果。在阑尾周围形成的阑尾周围脓肿最常见,也可在腹腔其他部位形成脓肿,常见部位有盆腔、膈下或肠间隙等处。临床表现有麻痹性肠梗阻的腹胀、压痛性肿块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等。

内、外瘘形成

阑尾周围脓肿如未及时引流,少数病例脓肿可向小肠或大肠内穿破,亦可向膀胱、阴道或腹壁穿破,形成各种内瘘或外瘘,此时脓液可经瘘管排出。

化脓性门静脉炎

急性阑尾炎时,阑尾静脉中的感染性血栓可沿肠系膜上静脉至门静脉,导致化脓性门静脉炎症。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轻度黄疸、肝大、剑突下压痛等。如病情加重会导致全身性感染,治疗延误可发展为细菌性肝脓肿

检查诊断

诊断原则

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症状、体检所见和实验室检查。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

腹膜炎体格检查时可见如下体征: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腹腔镜

可直观观察阑尾情况,也能分辨与阑尾炎有相似症状的其他脏器疾病,对明确诊断具有决定性作用。明确诊断后,同时可经腹腔镜做阑尾切除术。对于难于鉴别诊断的阑尾炎采用腹腔镜检查具有明显的优点。

鉴别诊断

有许多急腹症的症状和体征与急性阑尾炎很相似,需要与急性阑尾炎鉴别的常见疾病如下: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穿孔溢出的胃内容物可沿升结肠旁沟流至右下腹部,容易误认为是急性阑尾炎的转移性腹痛。病人多有溃疡病史,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腹痛。体征除右下腹压痛外,上腹仍具疼痛和压痛,腹壁板状强直等腹膜刺激症状也较明显。胸腹部X线检查或CT发现膈下游离气体,则有助于鉴别诊断。

右侧输尿管结石

多呈突然发生的右下腹阵发性剧烈绞痛,疼痛向会阴部、外生殖器放射。右下腹无明显压痛,或仅有沿右侧输尿管径路的轻度深压痛。尿中查到多量红细胞。超声或X线平片在输尿管走行部位可呈现结石阴影。

妇产科疾病

在育龄妇女中常见。如异位娠破裂表现为突然下腹痛,常有急性失血症状和腹腔内出血的体征,有停经史及阴道不规则出血史;检查时宫颈举痛、附件肿块、阴道后穹隆穿刺有血等。卵巢滤泡或黄体囊肿破裂的临床表现与输卵管妊娠相似,但病情较轻,多发病于排卵期或月经中期以后。急性输卵管炎急性盆腔炎,下腹痛逐渐发生,可伴有腰痛;腹部压痛点较低,直肠指诊盆腔有对称性压痛;伴发热及免疫细胞计数升高,常有脓性白带,阴道后穹隆穿刺可获脓液,涂片检查细菌阳性。卵巢囊肿蒂扭转有明显而剧烈腹痛,腹部或盆腔检查中可打及有压痛性的肿块。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多见于儿童,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腹部压痛部位偏内侧,范围不太固定且较广。超声或CT检查可发现腹腔淋巴结肿大,有助于鉴别诊断。

急性胃肠炎

有饮食不洁的病史,可出现腹痛、呕吐、腹部压痛等与急性阑尾炎相似的表现,但腹部压痛部位不固定,肠鸣音亢进,一般无腹膜刺激征,大便检查可有脓细胞及未消化食物。

急性胆囊炎、胆石症

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可伴有右肩部放射痛,腹膜刺激征以右上腹为甚,莫菲征阳性,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但当高位阑尾炎时,腹痛位置较高,或胆囊位置较低位,腹痛点比正常降低时,需注意鉴别。必要时可借助B超和X线等检查。

治疗

手术治疗

绝大多数急性阑尾炎一旦确诊,应早期施行阑尾切除术。早期手术系指阑尾炎症还处于管腔阻塞或仅有充血水肿时就手术切除,此时手术操作较简易,术后并发症少。如化脓坏疽或穿孔后再手术,不但操作困难,术后并发症也会明显增加。术前即应用抗生素,有助于防止术后感染的发生。

不同类型急性阑尾炎的手术方法如下:

非手术治疗 

急性阑尾炎的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单纯性阑尾炎及急性阑尾炎的早期阶段,适当药物治疗可恢复正常;病人不接受手术治疗,全身情况差或客观条件不允许,或伴存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有手术禁忌证者。

预后

急性阑尾炎经过外科治疗,预后良好。只有少数病例因治疗不及时或机体抵抗力过低,出现并发症或转变为慢性阑尾炎。具体的转归情况有以下几种:

预防

急性阑尾炎的预防主要强调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寒冷、饥饿、暴饮暴食、消化不良、便秘、腹泻等情况出现,避免或减少急性胃肠炎、炎性肠病、肠血吸虫病等疾病发生,以免由此导致阑尾壁平滑肌肌肉痉挛,加重阑尾腔梗阻,减少阑尾壁血供,从而诱发或加重急性阑尾炎。

历史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阑尾炎属于肠的范畴,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素问·厥论》,在《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中对肠痈的特点进行了详细描述。但阑尾的发现,阑尾炎的认识却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阑尾的发现

早在公元5世纪,在古埃及人存放木乃伊的内脏的坛子里,就有关于阑尾炎的记载,而确切的图文描记,还要归功于大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的解剖图。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从15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解剖学研究并绘制人体解剖素描。他早在1492年就绘出了阑尾,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对阑尾进行客观描述的人。而在医学史上,则通常认为是意大利解剖学家贝伦加里奥·达·卡皮首次描述了阑尾,他在1521年将阑尾描述为“盲肠末端的一个空的小腔”,从这个时候开始,人们知道了阑尾的存在。1561年,意大利的解剖学家法罗皮奥第一次把阑尾比作一条蠕虫,并取名“盲肠”,直到18世纪初叶,人们才把“蠕虫状的盲肠”称之为“阑尾”。

阑尾炎的认识

急性阑尾炎的现代历史则始于1886年,当时哈佛大学的病理学家雷金纳德·菲茨强调右下腹的炎症,通常被误以为盲肠周围炎,实际上起源于阑尾。他首先正确地描述了阑尾炎的病史、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首次使用了“阑尾炎”的术语,并提出阑尾切除术是该病的合理治疗方法。

继雷金纳德·菲茨之后,美国医生查尔斯·麦克伯尼(Charles McBurney)要求将“所谓的盲肠周围炎症”称为阑尾炎,从医学术语中去除了“盲肠周围炎”这一术语,并详细描述了与现代人们认为的“典型”阑尾炎相关的一系列症状。

阑尾炎的治疗

1735年,英国医生克劳狄斯(ClaudiusAmyand,1681—1740)在为一位11岁的男孩做疝气手术时,发现疝内容物是已经穿孔的阑尾,他为这位患者切除了阑尾,并修补了疝。

阑尾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在1982年之前基本一致。1889年,查尔斯·麦克伯尼开创了阑尾炎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手术治疗方法,并且开创了分离肌的手术切口(即“麦氏切口”)。1983年,法国医生Mouret完成首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中先用腹腔镜找到阑尾,然后将其提出体外,完成切除。同年,德国医生Semm完成了第一例真正意义上的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当代阑尾炎治疗方案更加成熟精细,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应用已经超过开放性阑尾切除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