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勤夫人谢氏墓 :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的墓

更新时间:2024-09-21 04:50

雍正帝乳母墓。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大兴区榆垡镇。墓地南向,坟丘、神路、石桥、石五供均无存,仅遗留石华表、墓碑、石牌坊等。墓碑首龟,碑石四边浮雕龙珠,是清雍正八年(1730)雍正帝追封其乳母谢氏为“恭勤夫人”的颂德碑。碑北立石华表1对,光面六边形,顶为仰覆莲刻石,上吼狮,下覆莲石座,中嵌云版,东侧华表已倒。墓前有四柱七楼石牌坊1座,面宽9.35米,高5.5米,全部为汉白玉仿木构建,顶有龙头脊、吻兽、瓦当滴水、檐下斗拱以及全部浮雕龙云花纹的梁柱额枋。

历史故事

传说谢氏并非旗人,却能成为乳母,源于这样一个故事:胤禛(雍正帝)降生后终日啼哭,不吃不喝。众御医束手无策,康熙帝遂降旨:凡文武大臣及贝子、贝勒当中有刚刚分娩正在哺乳期间的福晋、夫人们都来试奶。结果仍未见好转。

其后有位太医出主意,说胤禛受命于天,只能寻一位“手托玉印,足踏青龙”并在哺乳期的少妇,方适合做胤禛乳母。康熙帝听后降旨派人到大兴区宛平街道等地察访。两位办差的下属行至黄各庄一处田地,看到李二郎之妻谢氏手托着一块雪白的豆腐,站在长满青草的垄沟边上,招呼二郎回家看孩子吃饭。此情此景正合“手托玉印(豆腐),足踏青龙(田垄)”。办差之人把谢氏送入宫中,雍正帝果然不再啼哭,乖乖地吃起奶来。

谢氏将胤禛哺育成人,在胤禛登基前已去世。雍正帝登基后,为报答谢氏养育之恩,为其修建园,即谢氏墓,立“敕建恭勤夫人谢氏碑”。

钦赐碑文

恭勤夫人谢氏墓座北朝南,原有神道、石桥及石五供,现已无存。坟被盗掘,破坏严重,陵区地表只遗留有四柱七楼石牌坊一座,“敕建恭勤夫人谢氏碑”一通和素面石华表一对。石碑螭首龟跌,四边浮雕龙珠,是雍正八年六月清世宗追封谢氏为“恭勤夫人”所立的颂德碑。碑文如下:“朕惟宫廷阿保之司,必资慈惠温良之选用,以爱护寝兴,追随左右;恪诚著于生前,宠赐隆于身后,凡以录旧绩,贲新恩也。尔谢氏秉性柔嘉,持躬谨厚,服勤内职;奉朕冲年,顺阴阳之宜;善调服御,审寒暑之节;克慎起居,惟祇奉于在公,罔经营于家事。令仪如昨,慨岁月之潜移;劳勩堪怀,笃始终而崇报;培佳城而孔固,表丰碣以增辉。於戏!惮心力于禁闱,式昭姆范;荐苾芬于筵几,示褒纶;用笃不忘,永垂奕世。”碑文中称“谢氏秉性柔嘉,持躬谨厚,服勤内职,奉朕冲年,顺阴阳之宜,善调服御,审寒暑之节,克慎起居”。

碑北立大理石八棱光面华表一对,华表顶部莲花瓣,花瓣上为坐狮,花瓣下镶嵌云板。墓地前方为四柱七楼的石牌坊,面宽9.35米,高5,5米,全部以汉白玉仿木构造。坊上的庑殿顶、大脊、吻兽、斗棋雕刻逼真,额柱梁枋全部浮雕龙云花纹细腻生动。该石牌坊石质洁白,做工精细,造形和谐大方,堪称清代石刻建筑的精品。陵区历经洪灾战乱,被破坏严重,遗址仅存四柱七楼石牌坊、“敕建恭勤夫人谢氏碑”和一对石华表

旅游景点

2009年9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恭勤夫人谢氏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出石桥、甬路、东西朝房、大宫门(陵恩门)、二宫门(神门)、神道、祭台、宝顶、风水墙、陵墙等遗迹,使整个陵区的平面布局展现出来,总面积达9720平方米。整理出《北京恭勤夫人谢氏茔园发掘简报》。

2010年4月,榆垡镇人民政府本着尊重历史、保护文物的宗旨,对恭勤夫人谢氏墓进行了修缮复建,榆镇人民政府投资数百万,在恭勤夫人谢氏墓原址地基上进行了修复,复建前原有地表可见遗迹仅有3处:石牌楼、功德碑、石华表。复建后新增建筑11处:由北向南依次为祭台一座、大宝顶(坟丘)一座、小宝顶两座、大小宫门各一座、掖门两座、东朝房一座、西朝房一座、配房四座、神桥一座、旱河一条、茔园围墙,工程按照“简报”复建,2012年8月竣工。今天的恭勤夫人谢氏墓已经恢复了初始时期的风貌,为研究清代陵寝建筑提供了新的实证;为研究清朝孝道文化提供了场所;为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景区,可以起到“式昭姆范”、“永垂奕世”的作用。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