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二级学院

更新时间:2024-09-21 18:24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原成都理工大学石油系、成都理工学院石油系)是研究教学型学院,现办有“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海洋油气”四个本科专业(前者为建设中的国家特色专业,后者为建设中的省级特色专业),有“矿产普查与钻探”、“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田开发地质”三个专业硕士、博士授权点和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地质工程”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方向和“石油与天然气开发”工程领域硕士授权点。其中“矿产普查与勘探”为国家重点学科,“石油工程”为省级重点学科。2007年,学院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历史沿革

石油地质勘探专业最早由重庆大学地质系于1951年在中国石油管理总局的支持下创办。重庆大学地质系主任李承三教授与中国石油管理总局局长徐今强联系,请求在重庆大学地质系创建石油地质勘探专业,得到总局的批准,并给予经费资助,从1951年开始运行。同年罗蛰潭教授由美国回国应聘到重大探矿系任教,在探矿系创办了石油钻采专业。罗蛰潭在地质系石油地质专业讲授石油开采,石油地质学

1956年地质部决定创办成都理工大学,设有石油地质勘查系,有石油地质和石油物探两个专业方向。同年石油系已招生240人,因招生过多,学校建设跟不上,1957年暂停招生,又将已招学生进行调整,石油系三个班学生调到北京地院学习,一个班学生留校学俄语。1958年3月川中南充、遂宁市合川区三个钻井区同时发现油气。地质部决定成都地质学院石油系恢复招生,并决定将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石油系师生分一半到成都增强成都地质学院石油系。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国高校停止招生,成都理工大学石油系同样在长达6年的时间没有招生。在校的学生和教师停课参加“文化大革命”。

1968—1970年,因搞“文化大革命”而滞留学校的学生先后毕业分配。

1972年,全国开始招收三年制普通大学教育的大学生,石油系继续为国家培养石油和天然气地质钻探方面的技术人才。

1977年,国家恢复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石油系面向全国招生,首批共招生两个班,专业为石油地质勘查,学制也从三年改为四年。在随后的八年中,石油系基本维持每年两个班的招生规模。

1985-1987年,由石油系领导决定为大庆油田胜利油田以及辽河油田培养石油地质和石油物探相结合的本科生。

1983-1994年,石油系为大庆油田、四川石油管理局、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南阳油田、玉门油田培养了生产急需的专科学生。

1988年,石油系“石油地质”经国家教委批准成为国家石油与天然气领域唯一的重点学科。

1989年,在成都理工大学“石油地质”国家重点学科的基础上,联合西南石油大学(原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共同申报建立“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3年,成都地质学院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石油系保持原有名称。

1994年,根据当时的师资力量和石油工业的需求,开办了石油工程专业油藏工程方向。

1995-1998年,受整个地质行业的影响,石油系招生规模萎缩,最少时期在石油系学习的学生四个年级仅有150人左右。

1999-2001年,石油系恢复正常招生规模,并逐渐扩大招生数量,由两个班逐渐扩大到六个班。

2001年,国家进行大学和专业的调整,经教育部、四川省政府批准,由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四川有色金属地质职工大学合并正式组建成都理工大学,并由部属院校归属四川省地方管理。学校同时对院系进行调整,原石油系更名为能源学院,下设两个系,石油地质系和石油工程系。

2002年,学院为适应石油工业的大发展,决定扩大招生规模,每个系每年招生四个班,一个年级共八个班。由于石油工业急需人才,在2003和2004年,从其它专业转入石油地质专业各一个班。使得能源学院在校本科学生人数最高达到1243人。专业方向由原来的石油地质和石油工程变为石油地质、能源经济与贸易、石油工程、石油工程软件四个方向。

学院自1960年就开始招收第一批研究生,恢复高考之后,学院从1978年再次开始招收研究生,于1980年获准为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83年获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自1956年建立能源学院(原石油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石油地质和石油工程技术人才。到2006年为止(据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网资料),已经毕业的本科学生、大专生和进修生总计3905人;毕业的工程硕士研究生103人;毕业的硕士研究生281人;毕业的博士研究生146人。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数学物理方程(含复变)、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力学水力学、石油工程地质学基础、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层物理学、测井原理与应用、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渗流力学、油藏工程、采油工程、钻井工程、提高采收率原理、油气井测试、油气藏描述、油田化学、气藏工程、采气工程、油气藏数值模拟基础、储层保护与改造技术、完井技术等。

普通地质学、矿物学、结晶岩石学、沉积岩石学与岩相古地理、古生物地层学构造地质学、油矿地球物理学测井、地震钻探原理、非地震勘探技术与方法、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层物理学、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地震地下地质学、石油有机地球化学、油气田地质学、板块构造与含油气盆地、油气藏描述、油气藏工程基础、钻采工程基础、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经济评价等。

师资队伍

学院有教职工60人,其中教师47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9人,硕士学位的1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2人,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获霍英东教学奖1人,国土资源部百名跨世纪人才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

学院设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学院曾获教育部颁发“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院现有教职工121人(全职109人),其中教授3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2人),副教授33人,9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50%以上教师具有1年以上出国访学经历。同时还拥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优秀科技工作者、霍英东教学奖、国土资源部跨世纪人才、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等称号的教师51人次。

人才培养

学生就业

能源学院就业情况良好,从能源学院毕业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工作在石油战线上,在这些毕业生中,部级领导干部一人,厅局级领导干部20余人。大多数毕业生在各石油单位都是工作的骨干和带头人,在科学研究中,多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获得国家“国际劳动节劳动”奖章;获得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黄汲清奖。

科学研究

科研成就

学院承担国家“六五”~“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以及横向协作项目210余项,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100余项;出版专著35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文章100余篇。“十五”以来,学院教师完成多项科研项目,承担了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科研项目经费大幅增长,2008年科研经费达5000余万元;获多项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科技文章,培养出一批有一定学术影响的中青年教师。

学院培养的学生获国家、省、部级奖多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人,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奖4人,省、部级奖若干。

在一批学术造诣深、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经过学院师生不懈努力,学院已成为中国培养高层次石油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

文化传统

精神文化

办学理念:立足西部,面向全国,走向国际。

领导团队

历任领导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