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柴沟镇 :甘肃武威市天祝县下辖镇

更新时间:2024-09-21 03:22

打柴沟镇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州中部,是天祝藏族自治县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镇名源于藏语,意为“曲隆”。行政区域面积为410平方千米,东邻华藏寺镇,南接石门镇,西毗炭山岭镇,西北与抓喜秀龙镇相连,北与安远镇朵什镇接壤。截至2018年末,打柴沟镇户籍人口达到16291人。 打柴沟镇的历史可追溯至元代时期,当时属于庄浪县。1983年5月,撤销打柴沟公社,设立打柴沟、下河东和火石沟乡,隶属于金强区。1985年10月,打柴沟、下河东和火石溝3乡合并成立打柴沟镇。截至2020年6月,打柴沟镇共辖2个社区和17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打柴沟村。 2018年,打柴沟镇共有工业企业8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个。同时,镇内还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0个。

历史沿革

打柴沟地区历史悠久,是天祝藏族自治县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已有人类活动。建国前,打柴沟地区部分地方属于石门保。

元代时期,打柴沟镇境域属庄浪县

明代时期,庄浪县改为庄浪卫。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由庄浪茶马同知管理。

民国元年(1912年)后,由平番县管辖,属甘凉道

民国三年(1914年),属庄浪茶马理番同知。

民国十七年(1928年),属永登县

1949年10月,建国初,成立天祝藏族自治区(县级)第七乡。

1958年12月,为金强公社打柴沟大队。

1961年12月,为打柴沟公社。

1962年7月,分设为河东区、金强驿、友谊、打柴沟4公社。

1968年10月,复合并为打柴沟公社。1976年,成立打柴沟公社。

1983年5月,撤销打柴沟公社,设打柴沟、下河东、火石沟乡,属金强区。

1985年10月,打柴沟、下河东、火石沟3乡合并成立打柴沟镇。2004年原柏林乡石板沟、上庙儿沟、下庙儿沟三个村划到打柴沟镇,合并为多隆村。

地理环境

打柴沟镇境内年平均气温-2℃,年均降水量400-450mm。耕面积29410亩,大小畜42856头(只)。

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2531~4027米之间,金强河从镇中部流过,河东有毛毛山,河西有马牙雪山。年均气温1℃,年均降水量400毫米,相对无霜期120天。耕地面积3.5万亩,大多数为川地。种植稞麦、小麦、油菜籽阳芋等。2005年粮油总产量582.2万千克。草原面积25万亩,有少部分灌丛草场,主要养殖牦牛、黄牛、马、绵羊绒山羊等牲畜,2005年,大小畜存栏4.26万头(只)。森林面积13.97万亩,大部分为灌木林。野生动物有蓝马鸡、雉、狼、兔等;矿产有石膏等;野生中药材有秦艽、冬虫夏草、羌活等。 

打柴沟镇位于天祝藏族自治县中部,东南与华藏寺镇相连,南与石门镇相接,西与炭山岭镇毗邻,西北与抓喜秀龙镇相接,北与安远镇、朵什镇接壤。  行政区域面积410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打柴沟镇地势西部高,东南低。地形为半丘陵半山区,相对平缓。主要大山有马牙雪山、毛毛山。境内最高峰白堤塔,位于镇西部与炭山岭镇交界处,海拔4027米;最低点位于境域南端的洼寺,海拔2531米。 

气候

打柴沟镇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均气温1℃,相对无霜期120天。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降雨多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 

水文

打柴沟镇境内有金强河自安门村西入境,属黄河水系庄浪河支流。由西向东入庄浪河,河道长约19千米。 

自然灾害

打柴沟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低温、霜冻、冰雹、洪涝等。2000年连续遭遇干旱、冰雹等灾害,尤其是旱灾,为多年罕见。因灾造成粮食作物减产180万千克油菜籽减产25万千克;死亡大畜300头(匹),小畜623只,洪水冲毁民房和牲畜棚圈698间,造成经济损失892万元。 

自然资源

打柴沟镇境内石灰石、石膏等矿藏资源储量较大。其他自然资源中,野生动物有狼、麝、狐、兔、蓝马鸡、鹰、鹿等;野生中药材有秦艽羌活狼毒、冬虫夏草、波叶大黄雪莲花等。打柴沟镇有耕地面积3.2万亩,人均1.9亩,其中水浇地2.3万亩。草原面积31万亩,森林面积14.5万亩。矿藏资源有煤、石膏、碳化钙、石灰石、粘土;森林资源天然灌木林和人工林,野生动物有狼、麝、狐、兔、蓝马鸡、雉、鹰、、东方狍等,中草药有秦艽、羌活、狼毒、冬虫夏草、大黄、雪莲等。 

行政区划

2011年末,打柴沟镇辖1个社区、17个行政村;下设71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打柴沟镇辖2个社区、17个行政村。  镇人民政府驻打柴沟村。

区划代码

【2011年代码及城乡分类】620623101:

人口民族

全镇总人口15717人,少数民族主要有藏、回、土、蒙古等族。

2011年末,打柴沟镇辖区总人口16995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416人,城镇化率8.3%。另有流动人口32人。总人口中,男性8765人,占51.57%;女性8230人,占48.43%;14岁以下2456人,占14.45%;15—64岁13682人,占80.5%;65岁以上857人,占5.04%。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占74.3%;有藏等少数民族4369人,占25.7%;其中藏族3787人,占22.3%;其他少数民族582人,占3.4%。2011年,人口出生率11.1‰,人口死亡率5.4‰,人口自然增长率5.7‰。 

2017年末,打柴沟镇常住人口为15719人。 

截至2018年末,打柴沟镇户籍人口为16291人。

经济情况

综述

2011年末,打柴沟镇财政总收入1976万元,比上年增长27.1%。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246万元,增值税1000万元,企业所得税230万元。人均财政收入1162.7元,比上年增长18.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706元。 

2018年,打柴沟镇有工业企业8个,其中规模以上4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0个。

2004年,全镇完成农业增加值1593万元,粮食总产量532.6万公斤,乡镇工业增加值525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750元。镇有乡镇企业346户,从业人员2933人,其中个体工商户79户,民营企业1个,年总产值2.11亿元。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2.65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920元。

全镇已全面推广产量较高的13种无公害蔬菜,建成了蔬菜、马铃薯、杂交油菜和食用菌生产"四大基地"。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种植格局,全镇特色农业逐步向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按照"特色农牧业富镇,招商引资强镇,旅游产业兴镇,生态环境美镇"的建设思路,大力度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现已建成2190.5平方米的镇政府办公大楼,5000平方米的中心文化广场,1467.12平方米的打柴沟中学教学楼。并通过典型带动,引资经商的办法,建成了近4000平方米的2幢商贸楼等。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大改善了投资环境。

现在,打柴沟镇正在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带镇,小城镇建设促镇,科学教育兴镇,特色农业强镇"战略,着力打造"中国特长隧道建设地"、"全省综合改革试点镇"、"马牙雪山旅游景区"等品牌,切实加强"三农"工作,突出发展特色经济,推进商贸流通、餐馆服务、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实现全镇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农业

2011年,打柴沟镇实现农业总产值5913万元。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0.5万吨,其中小麦0.2万吨。经济作物以油菜籽高原夏菜为主。2011年,生产油菜籽2000吨。薯类种植面积0.5万亩,产量0.1万吨;蔬菜种植面积1万亩,产量1.2万吨。 

打柴沟镇畜牧业以饲养牛、羊、生猪、家禽为主。2011年,牛饲养量0.5万头,年末存栏0.5万头;羊饲养量4.3万只,年末存栏4.1万头;生猪饲养量0.3万头,年末存栏0.3万头;家禽年饲养量4万羽。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9%。 

工业

打柴沟镇以石灰岩开采、农机加工、建筑材料生产为主。2011年末,打柴沟镇有工业企业10家,工业增加值6238万元,比上年增长31%。 

商业

2011年末,打柴沟镇有商业网点396个,职工417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3800万元,比上年增长17%;城乡集贸市场1个,年成交额1300万元。 

金融

2011年末,打柴沟镇境内金融机构有打柴沟农村信用合作社,各类存款余额8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7%;各项贷款余额36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5%。

文化情况

地名由来

打柴沟镇因镇人民政府驻打柴沟村而得名,藏语称曲隆。 

文物古迹

2011年,打柴沟镇有省、市文物保护单位1处。

交通情况

打柴沟镇有上海—霍尔果斯公路经过境内。

社会情况

镇辖初级中学1所,小学11所,村学4所,在校学生2510名,教师193名;卫生院1所,村卫生所(室)24个,医务人员46名;境内有打柴沟铁路工区、铁路医院、火车站、省属打柴沟粮库等。兰新铁路和312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境内有兰新铁路兰武复线乌鞘岭特长双隧道南端道口。

文体事业

2011年末,打柴沟镇有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7个,各类图书室27个,藏书6.2万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达38人。 

2011年末,打柴沟镇有17个村全部实现“村村通”目标,广播电视网络实现了100%覆盖,有中央电视节目1—8套及甘肃省青海省四川省等省电视台节目落户,有线电视用户2200户,入户率60%。 

2011年末,打柴沟镇有学校体育操场18个,4个村和1个城市社区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30%。 

教育事业

2011年末,打柴沟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22人,专任教师11人。小学9所,在校生895人,专任教师12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即打柴沟初级中学,在校生633人,专任教师60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9%;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科学技术

2011年末,打柴沟镇有农业技术人员18人,畜牧技术人才13人,农民技术员19人。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打柴沟镇有村级医疗卫生机构21个,医护人员23人。镇卫生院1个,卫生技术人员40人,其中有执业医师8人,助理医师16人,注册护士10人,其他6人。病床22张。2011年,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82.4%,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3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4万人,参合率94.2%。

社会保障

2011年,打柴沟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5户,人数107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369户,人数4825人;农村五保分散供养54人。民政部门医疗救助918人次,支出97万元,资助参加合作医疗663人次。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50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7个。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90人,参保率89%。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8604人,参保率96.5%。

旅游景点

名胜古迹

位于镇西北部安门村的安门汉代古城遗址,东西长130米,南北宽100米,开南门,城墙残垣高2米,地表遗有大量的布瓦残片、灰陶残片,灰陶纺纶。古迹还有金强驿村的石洞沟明长城遗址,打柴沟汉长城遗址,金强驿汉长城遗址,汉代的四道沟墩,明代的乌鞘岭东山墩,汉代的大墩子,汉代的乌鞘岭壕沟,汉代的个老墩长城遗址。金强河为镇境内最长最大的河流,年径流量1.67亿立方米。境内高山与平川区高差悬殊,山坡陡峭,尤其马牙雪山(藏族称阿尼嘎卓),山峰峻峭,壁立万仞,嶙峋崎岖。经火石沟、石灰沟可直达马牙雪山山麓,冬春可观赏其白雪皑皑、气势磅礴的风姿,夏秋可饱览其景色壮丽、婀娜多姿的神韵。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获得荣誉

2021年1月19日,入选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名单。

参考资料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打柴沟镇地名介绍.博雅地名网.2021-06-18

打柴沟镇卫星地图 -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打柴沟镇、村地图浏览.相约久久.2021-06-18

打柴沟镇地名网_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打柴沟镇资料简介.路路通地名网 首页 (current).2021-06-18

国家民委关于命名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1-01-2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