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籽 :油菜的种子

更新时间:2023-05-23 00:06

油菜籽,又称作芸苔子、菜籽,是草本十字花科(Brassicaceae)芸薹属(Brassica)作物油菜(Brassica rapa L.)的种子。世界油菜籽的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北美洲以及大洋洲,其中中国、加拿大和印度是油菜籽产量最多的国家。在中国主产区已基本稳定在长江流域,并逐渐形成了以长江流域产区为主、黄淮海平原产区和北方产区为辅的区域布局格局。

油菜籽一般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粒很小。按植物特征可分为白菜型、芥菜型、甘蓝型。根据油菜籽中硫甙(芥子)含量及菜籽油脂肪酸组成比例,可分为芥酸型和低芥酸型。油菜籽由种皮和胚两部分组成,胚乳已退化,种皮有淡黄、深黄、金黄、黑色等多种,上有网纹,黑色种皮的网纹明显。其脱去种皮为胚,胚是油菜籽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两片肾形的子叶和胚根、胚茎、胚芽组成。子叶呈黄色,含有丰富的脂肪,油菜籽的油和蛋白主要存在于子叶之中。在子叶外部可以看到胚乳的遗迹。胚根、胚茎色泽略浅,胚芽不明显。

油菜籽最早被发现于中国西安半坡原始社会遗址中,距今已有6000-7000年的历史,但最早明确利用其榨油的记载始于唐朝的《本草拾遗》。随后开始有记载榨油机和油菜籽的榨油方法,人们也慢慢在生产实践当中总结出一套成熟的榨油菜籽加工工艺。至现代油菜籽因含有丰富的油脂,种子含油量为33%~50%,以及氨基酸组成优良的蛋白质,成为重要的油料作物,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油菜籽当作主要的油料原料来使用,有着较好的贮藏方法和制油工艺。同时油菜籽富含各种营养物质,经过压榨而成的菜籽油是中国主要食用油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三大植物油,和豆油、葵花籽油、棕榈油一起,并列为世界四大油脂。而通过压榨、萃取等工艺榨油后所剩下的菜籽饼粕,也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可以作为良好的蛋白饲料和有机肥料

1961年以来,世界油菜籽的产量稳步提升。根据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统计数据,世界油菜籽的产量由1961年的360万吨逐步增加到2011年的6245万吨,增长了16倍多,年均增长5.9%,其中德国法国荷兰、中国、加拿大日本等国是21世纪近二十年来世界重要的油菜籽贸易枢纽国;而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油菜籽及其制品进口国,其油菜籽消费除少量种用及损耗外,全部用以制油消费,出口量所占比重很低。除此之外,为进一步高效利用油菜籽,提高菜籽油营养价值、优化菜籽加工产业结构,世界各国学者对油菜籽多种微量活性物质开展研究,如植物甾醇酯研究、类胡萝卜素研究,进展较好。

历史记载

油菜是中国古老的油料作物,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也是中国古文献最早记载的蔬菜种类之一。在西安半坡原始社会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碳化的油菜籽,经同位素碳14测定,距今已有6000-7000年的历史。在著名的《诗经》“谷风”中就有“采葑采菲,无以下体”的记载,其中葑就是指芥菜(Brassica juncea (L.) Czern.)、菜(Brassica rapa var. glabra Regel)和芸薹。这就是说,在古代就有采摘油菜籽的历史。

而油菜籽作榨油的利用是在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中记载蔓菁可以收叶、收根食用,叶还可制作菹,种子可榨油,这一时期就有油菜籽可以压榨取油的记载,但最早明确利用其榨油的记载始于唐朝的《本草拾遗》。随后在元代的《王祯农书》、明代的《天工开物·乃粒》《农政全书》中,也记载了榨油机和油菜籽的榨油方法。而正是由于长期使用榨油机,人们也慢慢在生产实践当中总结出一套成熟的榨油菜籽加工工艺。

形态特征

油菜籽属于双子叶植物纲胚乳种子,是长角果,一般呈球形或近似球形,也有的是卵圆形或不规则的菱形,粒很小,芥菜型品种每千粒重1~2g,白菜型品种2~3g,甘蓝型品种3~4g。成熟的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遗迹3部分组成种皮由珠被发育而成,胚乳已退化。

种皮

油菜籽种皮很薄,仔细观察可看到种皮上的脐,与种脐相反的一面有一条沟纹。种皮色泽淡黄、深黄、金黄、淡红、褐、紫黑、黑色等多种,种皮上有网纹,黑色种皮的网纹明显。不同类型的油菜籽,其种皮颜色也不同,油菜籽成熟度与种皮颜色有关,成熟的油菜籽种皮颜色较深,没有完全成熟的油菜籽种皮颜色较浅。

油菜籽脱去种皮即为胚,胚是油菜籽的主要组成部分,胚由两片肾形的子叶和胚根、胚茎、胚芽组成。子叶呈黄色,含有丰富的脂肪,油菜籽的油和蛋白主要存在于子叶之中,每片子叶从中部折叠,故两片子叶看起来好像四片。两片子叶在种皮内的位置则是一片包在外,一片裹在内,在外的一片稍大稍厚。在子叶外部可以看到胚乳的遗迹。胚根、胚茎色泽略浅,胚芽不明显。

产地

截至2017年,油菜籽作为自给率第二高的油料品种,在多个国家均有大面积种植,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北美洲以及大洋洲,其中中国、加拿大和印度是油菜籽产量最多的国家,而加拿大是仅次于欧盟和中国的世界第三大油菜籽生产地,单产水平也是世界上较高的国家之一。

自古以来油菜籽的生产在中国就有广泛的基础。初期,中国油菜籽生产布局比较分散、经营管理也比较粗放。但自1993年以来,中国的油菜籽慢慢转变为集约化生产,油菜籽主产地才较为集中。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油菜籽主产区除北京、天津市辽宁省海南省以外,其他27个省(市、区)均有种植,但产量差异很大,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长江流域:四川省、湖北、湖南省贵州省、安徽、江西省,后逐渐形成了以长江流域产区为主、黄淮海平原产区和北方产区为辅的区域布局格局。

贮藏方法

油菜籽的安全贮藏最主要是抓好控制种子含水量,防止发热霉变、防虫等措施。据世界各国油菜籽的仓贮实践证明,油菜籽的含水量控制在9%以内较为安全。在仓贮期间,要固定专职人员定期检查种子的含水量,发现含水量升高,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晾晒。当水分下降到规定标准后,应注意密闭良好,以防种子吸湿。所以一般应用将油菜籽的贮藏技术分为常规贮藏和高水分油菜籽的应急贮存。

常规贮藏

常规贮藏是油菜籽在正常情况下的常用贮藏方法。在油菜籽的常规贮藏中应注意于燥降水,分批堆垛和分级贮蔽等环节。干降水是油菜籽安全贮藏的关键措施。经验证明,油菜籽的水分必须控制在9%以内,才能安全度夏。水分超过10%,在高温季节就开始结块,12%以上能霉变成饼。因此,对高水分油菜籽应抓紧时间干燥降水。降水的方法以日晒为主,烘干为辅。晒干后的油菜籽都必须及时摊凉或通风使其充分冷却后才能入仓储存,否则会导致料堆温度过高而促使脂肪分解降低出油率与发芽率。只要烘干油菜籽时,掌握好烘干温度,烘后立即冷却,对其含油量就基本无影响。

应急贮存

贮藏高水分油菜籽唯一有效的措施就是密闭,常用的密闭法有两种,一种称作磷化铝化学密闭,另一种是自然缺氧密闭。实践证明,采用两种密闭方法处理高水分油菜籽,虽然对品质略有降低,但可以保持油菜籽在2~3周内不发热、不生芽、不霉烂,从而能赢得时间等待时机,出仓暴晒。

制油工艺

长期以来,油脂加工技术的研究一直是油菜籽研究的重点之一。现已研究出预榨-浸出法制油、直接浸出法制油等系列制油工艺,这都较好的提高油菜籽的加工水平,提高油菜籽的利用价值。

一次直接压榨工艺

油菜籽经预处理轧坯后直接用溶剂浸出油脂。此法的出油率略低于预榨——浸出工艺,其处理量小、压力较高,不适合大批量生产。为了进一步提高出油率,可以采用酶(主要是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预处理油菜籽,破坏细胞壁,使油脂更容易浸出。由于生产过程在较低温度下进行,可以得到蛋白质变性程度很小的低温粕,以用于油料蛋白的提取和利用,但得到的粕仍需进行脱毒方可作为饲用。

预榨——浸出工艺

当前应用最为成熟、工业化生产最为广泛的制油工艺仍是“预榨-浸出法”。油菜籽经预处理、轧坯、蒸炒后压榨出大部分油脂,然后再用溶剂浸出剩余的油脂。预榨——浸出制油工艺比一次压榨法具有较多的优越性,其最大优点是出油率高,浸出后蒸汽脱溶粕的残油较低,一般为1%左右。世界上油菜籽主要生产国的加工厂多半采用这种工艺。

“预榨-浸出”工艺可得到毛油和含较多抗营养因子成分(萝卜硫素植酸、酚类物质)的饼粕两种产品。由于经过高温蒸炒和压榨,油菜籽中的几种重要氨基酸也受到了较严重的破坏,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国际上已提出了一项油菜籽加工新技术,即“脱皮-冷榨-浸出”工艺,并建立了油菜籽脱皮冷榨中试厂,这一方式使得压榨饼的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为进一步利用创造了条件。在中国武汉工业学院胡健华等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建成中国首条油菜籽脱皮冷榨生产线,中国农科院油料所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

膨化浸出工艺

油料挤压膨化工艺是二十世纪60年代提出,70年代研制,80年代推广,90年代完善的新工艺,作为对传统浸出法制油的改进,脱皮和挤压膨化技术成为双低油菜籽高效加工的新技术。油菜籽脱皮后,经挤压膨化机处理,预先挤出部分油脂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料粒,再进行浸出,可提高油得率。而油料在浸出前进行挤压膨化预处理是一种适宜于多种油料的生产工艺,该技术在国际上已得到迅猛发展,在美国、印度瑞士等国均有膨化机生产厂家。在中国武汉轻工大学、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和无锡粮科院都对此进行了研究。

其他制油工艺

上述传统油菜籽制油工艺都是以取油为主要目的,油脂得率高,但它们也存在饼粕利用率低的明显缺点。为了克服传统制油工艺的缺点,有不少学者或在实验室水平或在中试规模上研究了下面几种制油工艺。

双液相萃取法制油

此法是加拿大Rubin首次提出。为了得到无毒饼粕,把破碎了的油菜籽用互不相溶的两种溶剂,一个极性相(氨-甲醇),一个非极性相(己烷)同时或顺序处理,以非极性相溶剂萃取油,极性相溶剂脱除油菜籽中有毒物质。此法在取油的同时能够得到无毒或低毒且蛋白变性程度小的饼粕。后有学者对此工艺作了改进,但由于环境及能耗问题,此工艺要实现工业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水剂法制油

水剂法(又称水提法)制油即借助水的作用,利用油料中非油成分对水和油亲和力的不同以及油水之间的密度差,将油分离出来。1956年,Sugarman首先使用水剂法从花生中同时分离出油和蛋白质。其特点是:和浸出法相比,以水为溶剂,食品安全性好,无有机溶剂浸提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和压榨法相比,条件温和,能够在制取高品质油脂的同时,获得变性程度小、生物学效价高的蛋白或饼粕。水剂法制油有两种基本工艺路线:一是沿用分离蛋白的生产路线;二是采用浓缩蛋白生产的工艺路线。对于油菜籽而言,通常采用后者。

中国学者李瑚传、周瑞宝等分别在实验室和中试规模上对此法进行了研究。在这一工艺过程中,油菜籽中大部分抗营养成分均溶于水而被除去,变性菜籽蛋白和其他不溶物形成沉淀,经脱水干燥后得到饲用菜籽浓缩蛋白。因为先进行钝化硫苷酶,硫是完整地进入浸取废水中,避免了硫苷降解物对菜籽油的污染,得到的菜籽油色泽浅、含硫量低。出油率为88%~90%,饲用菜籽浓缩蛋白得率为40%。但此法的不足之处是,要想得到较高的出油率,必须将油菜籽研磨得很细,这对于工业化生产来说较为困难。同时此法蛋白的得率低,废水的处理也会增加相应的能耗。

水酶法制油

和水剂法不同,水酶法是在一定机械破碎的程度上(并不要求磨得很细),借助酶和水的作用,即利用纤维素酶、果胶酶蛋白酶等作用于油料的细胞壁和脂小体蛋白膜,使油脂能够最大程度地释放和聚集并同时回收低变性蛋白质。这种方法20世纪70年代便已诞生,但限于酶的昂贵成本,发展并不快。21世纪以来随着酶制剂工业的发展,以及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世界各国学者纷纷开展了对水酶法制油的研究,对象涉及到大豆、花生、油菜籽等各种油料作物、水果和农副产品。和水剂法一样,油菜籽水酶法制油也有两条工艺路线。外国报道的研究大都采用的是浓缩蛋白的生产路线,油水分离后,蛋白质固相沉淀,而抗营养因子溶于水中得到去除。但在中国对油菜籽水酶法制油的研究起步较晚,2004年,刘志强等采用干法研磨菜籽,将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复合使用,油脂得率超过了90%。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油菜不宜连作,可在隔年后选择前作为绿肥作物、瓜类、豆类等植物的土地进行轮作。在前作收获后,撒施腐熟厩肥并翻耕细耙。一般为平作,低洼、排水不良或要灌溉的土地宜作。

育苗方式

播种

油菜种子细小,平作播种时宜与细干沙土拌匀,再进行撒播,再覆上细土。畦作可条播,按行距开沟后播种,播后覆土深度以不见种子为宜。油菜也可育苗移栽,移栽后及时浇水,直至幼苗成活。

组织培养

切取油菜胚轴为外植体,插入初代培养基中诱导愈伤组织生成,再将其转入分化培养基中。待不定芽分化完成后,转入生根培养基中,最后选取根系生长健壮的试管苗进行炼苗移栽。

养护措施

油菜条播时可结合间苗同时中耕除草,撒播时可结合间苗拔草。定苗后宜中耕培土,以促进植株生长和肉质根膨大。当油菜处于幼苗生长期时需及时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定苗起至肉质根开始肥大时,适当减少浇水,以促进植株根系向下生长。当肉质根快速肥大时,再增施水分。长势欠佳的幼苗,可在苗期追施氮肥或人畜粪尿水,保证育苗茁壮成长。

病虫害防治

油菜的常见病害有花叶病毒病、霜霉病等,防治花叶病毒病需在发现病株及早拔除,并用病毒A可湿性粉剂混合少量微肥喷洒,霜霉病发生时可喷施克露可湿性粉剂杀菌。油菜的常见虫害有蚜虫、菜青虫、小菜蛾等,蚜虫发生时可喷施敌杀死乳油、氰戊菊酯乳油、氯氰菊酯乳油等药剂杀虫,菜青虫发生时可喷施敌敌畏、敌百、爱福丁乳油等药剂。防治小菜蛾可喷施BT乳剂、卡斯克乳油或农梦特乳油。

采收、留种

为避免油菜肉质根受冻害,宜在霜前采收。当在大多数植株叶片变黄,籽粒变褐色,就及时收获。晾晒1~2天,完成后熟,及时脱粒。再继续晾晒籽粒,置于干燥凉爽处保存,以待日后播种,也可选取个体完整、大小适中的肉质根作为留种母根,注意不可损伤顶芽及根系,保存越冬,翌年可采取种根切块繁殖。

用途

工艺原料

油菜籽含有丰富的油脂,种子含油量为33%~50%,以及氨基酸组成优良的蛋白质,是中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经过压榨而成的菜籽油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多个国家食用植物油首要来源。自1995年以来,常年种植面积在1亿亩,年产菜籽近1000万吨,占油料作物总产量的40%~45%(不含大豆);同时油菜籽通过压榨、萃取、膨化等工艺榨油后所剩下的低芥酸、低硫甙的菜籽饼粕,其蛋白质含量高达36%~38%,营养价值与豆粕相近,是良好的精饲料,广泛运用在淡水养殖业中。除此之外,高芥酸(65%)油菜籽油是很好的工业润滑油加拿大1998年有1%~2%的面积种高芥酸品种。脂肪酸碳链较短的菜油可作汽油替代品德国有5%的汽车和拖拉机用菜油作原料,其成本与汽油相当,且无尾气污染。

食用营养

油菜籽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油菜种子中蛋白质含量为20%~30%,且氨基酸组成平衡合理,赖氨酸甲硫氨酸等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高;菜籽中还含有VE、VB、烟酸叶酸维生素B5等丰富的维生素和钙、镁、磷、、锰、锌、铁、铜、碘等营养元素。除此之外,油菜籽中还含有35%~50%的粗脂以及4%~5%的磷酸甘油酯、丰富的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硬脂酸软脂酸和一定量的芥酸,各种比例符合人体营养所需,经过压榨而成的菜籽油是健康的食用植物油之一。

主要分类

植物特征

根据植物特征,油菜籽可分为三大类型:芥菜型油菜籽、白菜型油菜籽和甘蓝型油菜籽。

白菜型

小白菜又称短油菜、甜油菜和小油菜,生产周期短,含油量高。白菜型油菜籽的籽粒大小不一,成熟后种皮有网纹结构,多为棕红色、褐色或黑色,含油率35%~45%之间。

芥菜型

芥菜型油菜又称高油菜、苦油菜、辣油菜或大油菜。芥菜型油菜籽的籽粒小,成熟后种皮表面网纹粗,多呈黄色或棕红色,含油率30%左右,有浓厚辛辣味,油的食味较差。但芥菜型油菜抗旱性、抗寒性、抗病性和耐肥性均较好。

甘蓝型

油菜栽培即胜利油菜,是中国近代从国际引进的新品种,也是种植面积较多的一种,生长期长,角果长。甘蓝型油菜籽的产量高、籽粒大,种皮多为黑褐色,含油率40%~45%之间。种皮光滑,成熟后的种皮多为黑褐色。其芥子甙含量比白菜型低。

植物含量比例

根据油菜籽中硫甙(芥子甙)含量及菜籽油脂肪酸组成比例,油菜籽可分为髙芥酸油菜籽和低芥酸油菜籽。

髙芥酸油菜籽

中国传统油菜籽中芥酸和硫代葡萄糖苷硫甙含量较高,其中芥酸含量为20%~60%,酸可以诱发心肌脂肪堆积、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疾病。

低芥酸油菜籽

低芥酸菜籽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芥酸含量低于3%的菜籽油可称为低芥酸菜籽油,其饱和脂肪酸含量低,脂肪酸组成均衡,植物笛醇、多酚和生育酚含量丰富;同时也具有良好的营养健康功能,能够降低TC、LDL-C、VLDL-C,保护HDL-C,预防缺血性中风,降低致癌风险等重要生理功能,是营养健康的优质食用植物油。

油料优势

菜籽油是世界上第三大植物油,和豆油、葵花籽油、棕榈油一起,并列为世界四大油脂,它的需求比之其他的油料需求量较大,主要来自于食用消费需求和工业消费需求,其中中国是主要食用菜籽油的国家之一。

除了作为食用油以外,菜籽油在工业上用途也很广泛。如在“生物柴油”领域菜籽油拥有着较好的优势和发展。2009年以前,世界上制造生物柴油的原料主要是菜籽油,所占比例84%左右。此外,菜籽油还可以制造人造奶油等食品、在铸钢工业中作为润滑油,在机械、橡胶、化工、塑料、油漆、纺织、制皂和医药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

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作为一种环保、低碳、可再生的清洁能源,21世纪1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全球生物柴油产量逐步提升,2019年全球生物柴油产量达到了4.74×1011L,6年内复合年增长率(CAGR)达8.35%。

21世纪以来,市场上的生物柴油产品主要为第一代生物柴油脂肪酸甲酯和第二代生物柴油氢化动植物油,因原料的成本情况等原因,各国也都根据国情筛选出了合适的生物柴油原料。例如:美国主要以有机大豆油为原料;欧洲各国以菜籽油为原料;东南亚主要以大规模种植的棕榈油为原料;而中国主要以废弃油脂(地沟油、酸化油等)为原料。在2009年世界上制造生物柴油的原料主要是菜籽油,所占比例84%左右。但由于第一代生物柴油燃烧值低,不能完全替代石化柴油,只能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添加使用,且凝固点高,在温度低的地域无法使用,于是人们经研究逐渐形成了第二代生物柴油制备技术,并在国际上最早实现了工业化推广与生产,且因原料来源的选择不能与食用油和耕地以及食品生产相竞争,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工艺把废弃油脂作为第二代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

生产发展

世界生产

1961年以来,世界油菜籽的产量稳步提升。根据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统计数据,世界油菜籽的产量由1961年的360万吨逐步增加到2011年的6245万吨,增长了16倍多,年均增长5.9%。

世界油菜籽的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的中国、印度欧洲德国法国英国波兰北美洲加拿大美国,以及大洋洲澳大利亚,其中中国、加拿大和印度是油菜籽产量最多的国家,而加拿大是仅次于中国的油菜籽生产第二大国,自20世纪50年代前后,加拿大育种工作者开始研究培育低芥酸及芥子昔的“双低”菜籽品种。1978年加拿大油籽榨油家协会(WCOCA)将油中含芥酸低于5%、粕中含芥子少于3mg/g的油菜籽注册命名为“Canola”。1996年该定义又作出修改,将油中芥酸允许含量降低到1%、粕中芥子昔允许含量低于20mol/g。“双低”菜籽品种为菜籽油及饼粕的利用增加了安全感和新途径,此后加拿大油菜籽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2008年以来基本稳定在21%~22%,2011年更是超过中国,成为世界油菜籽产量最高的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印度是世界最大的油菜籽生产国,然而它在油菜籽生产上基本呈现出一路走跌的趋势,从1960年占世界油菜籽产量的近40%,一路下挫至2011年的13%。

除此以外,在国际市场上,澳大利亚油菜籽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由1968年世界收获面积的0.1%一跃升至2011年的6.2%,收获面积达到208 万hm2,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重较高为70%,由以上变化可以推断,世界油菜籽的种植正从集中走向分散。

中国生产

油菜籽是中国重要的油料作物,自1981年以来,除2008年和2011年以外中国一直是世界油菜籽产量最高的国家,其油菜籽生产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如下五个阶段。

快速发展阶段(1978—1987年)

1978年以来因各级政府重视油菜籽生产(如大幅度提高收购价格),中国油菜籽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但同时也为后来引发了问题。

滑坡阶段(1988一1989年)

1985年以来,政府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但油菜籽依然受国家严格控制且收益低下,其生产在1988-1989年这两年间逐渐跌入低谷。

波动式发展阶段(1990—1998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油菜籽生产获得了较大发展,油菜籽的种植面积、产量和单产水平均有较大提高,但是其中也有过一些波动。例如,1991年11月政府决定取消菜籽油价外补贴,1992年放开食用油收购价格后,油菜籽生产下滑,1993年产量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之后随着油料价格的大幅度提高,中国油菜籽产量才开始振荡回升,1995年达到一个阶段性的峰值(为977.7万吨)比1990年提高40.5%,但后来由于受到油料价格波动等影响,油菜籽生产小幅下滑。

快速发展阶段(1999—2004年)

随着中国油菜籽品种的不断改良,油菜籽单产水平和产量逐渐提高,除2002年因降雨量过多,导致油菜籽产量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产量均稳步增长,其中,2004年油菜籽产量已高达1318.2万吨为历史最高水平。

波动阶段(2005—2023年)

2004年以来政府逐渐重视粮食生产,小麦与油菜籽具有竞争关系,导致油菜籽种植面积和产量在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两年缩减。2007—2009年间,为促进油料生产,国家频发鼓励政策,效果良好,2007年以来油菜籽生产逐渐得到了恢复。2012年以来,油菜籽播种面积和产量在主要植物油生产中仅次于大豆,油菜籽的产量持续增加,到2020年中国油菜籽产量为1404.9万吨,同比增长率为4.18%。但在油菜籽的出口方面远比不上进口,为油菜籽的产业化发展对保证中国食用植物油脂有效供给,2021年中国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多措并举发展油菜籽、花生等油料作物”。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在长江流域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这都影响着中原地区油菜籽产业的发展。截止到2023年,据统计中国油菜籽种植产量最大区域是四川省,作为四川省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全省的油菜籽产量已经跃居全国第一,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连续20年创历史新高。

贸易发展

世界贸易

全球油菜籽贸易量在油料作物中仅次于大豆,从1998年开始增长较快,到1999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世界出口量超过1000万公吨;但到2000-2003年全国贸易量开始下降,2005年油菜籽出口量稳定在800多万公吨。

近年来截止到2022年,在全球油菜籽贸易格局中,国际油菜籽进口与生产、出口相比处于相对分散的态势。但从全球油菜籽贸易的整体特征来看,全球油菜籽贸易伙伴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趋于紧密,各个国家间油菜籽贸易路径在不断缩短,且全球的油菜籽贸易总量呈上升趋势。欧盟生产始终保持着平稳发展,以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国家为主的地区是油菜籽进出口贸易的核心地区,其中加拿大油菜籽行业发展速度较快,凭借其种植面积快速增长的优势成为全球最大的油菜籽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与日本进口量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对进口来源国依赖较强。

中国贸易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油菜籽及其制品进口国,2001年加入WTO前,中国年均进口油菜籽5.07亿美元,占世界油菜籽进口额的14.1%。但出口量所占比重很低。但研究表明中国加入WTO后,油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降低,中国油菜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其油菜籽消费除少量种用及损耗外,全部用以制油消费,除少量出口外,基本上全部供应食用,不像欧盟等地区还用以工业消费等。

中国是油菜籽净进口国,出口量所占比重很低。从中国油菜籽对外贸易的进出口国家数量来看,2000-2020年间中国油菜籽的进口来源国和出口目的国均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是中国油菜籽的前两大进口来源国,其次是荷兰德国,中国油菜籽进口来源国数量不超过10个,出口目的国在2016年达到了最大值11个。从贸易规模来看,中国油菜籽出口额自2000年以后始终保持在0.01亿美元以下的较低水平,油菜籽贸易始终处于贸易逆差态势中,且油菜籽进口贸易额与出口额相比波动较大。2009年之前,中国油菜籽进口额整体维持在较低水平,均不超过8亿美元,在2009年出现了进口小高峰之后,2010-2011年间有所回落,2011-2014年间油菜籽进口额开始大幅度增加,在2015-2016年间有所回落后,2017-2018年中国油菜籽进口贸易额再次增长至20亿美元以上,近两年进口额又回落至14亿美元以下。中国油菜籽进口的贸易格局呈现不断集中的趋势,且随着世界菜籽油消费量的不断上升,这种以加拿大为主要进口国的贸易格局将会一直保持下去。

相关研究

植物甾醇酯研究

菜籽油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含有多种微量活性物质,如植物固醇等营养物质,具有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降低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的功效。2015年,程远渡等研究人员通过对营养性肥胖小鼠进行干预,观察到植物甾醇和葛根素联合使用可以使肥胖小鼠体质量减轻、血清血脂水平降低、脂肪细胞内的脂滴减少、脂肪细胞的膨大得到抑制,肝脏病变也得以缓解,其减肥作用比单一使用时要好,而且两者本身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同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U.S. Food andDrug Administration,FDA)已认定其为“一般认为安全(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GRAS)”产品,大量研究表明植物甾醇酯具有降低胆固醇水平、抗炎、抗衰老、调节免疫、防治前列腺疾病的作用。

类胡萝卜素研究

菜籽油中的类胡萝卜素是微量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增强菜籽油的稳定性,延缓酸败,延长菜籽油的保质期,能保护人类远离一系列的慢性病,具有切实营养保健功效,同时也是健康饮食中必须的重要成分。2015年,王绪英、云少君等人研究类胡萝卜素的抗氧化作用,都发现随着类胡萝卜素与对羟自由基(·OH)的清除率和对DPPH自由基清率呈明显正相关,其抗氧化性增强,为进一步高效利用油菜籽,提高菜籽油营养价值、抗氧化能力及优化菜籽加工产业结构提供参考。

相关新闻

随着经济的不断完善,中国青海省门源农业生产开展了新一轮种植业结构调整,该县把发展油菜市场,搞活流通放在重要位置,使农产品加工外销渠道逐渐拓宽,牵动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经济的发展。截止到2017年,据门源回族自治县工商局统计资料显示,门源县年产油菜籽近4.1万吨,全县以油菜附加产品加工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有5家,为门源油菜资源加工转换升值拓宽了空间。如青海浩门植物油有限责任公司、门源回族自治县浩门植物精炼油厂、门源县古城食用植物油加工厂等多家菜籽油及蜂产品加工企业。其中:青海浩门植物油有限责任公司,年榨油菜籽1500吨,出油率40%,年榨油600万公斤,已申报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的“雪灵”牌菜籽油,年销量达50吨,每吨按1.6万元计算,创收80万元,为门源回族自治县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良好的贡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