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仙湖虫 :寒武纪早期海洋生物化石

更新时间:2023-09-25 11:21

抚仙湖虫(Fuxianhuia) 是澄江市生物群中特有的化石,是寒武纪早期海洋生物。埋藏在距今5.3亿年的澄江生物化石群。抚仙湖虫为再现了寒武纪早期海洋生物的真实面貌,揭示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奥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证据。

形态特征

抚仙湖虫是节肢动物门的祖先类型。背壳由头甲、躯干和尾甲组成。头甲半圆形,前端具1对柄状眼,躯干分为胸部和腹部,胸部次长方形,具17个体节,中轴宽,肋叶较窄,肋刺短。腹部分14节,尾甲由一扇形的两叶和1个尾刺组成 。

分布范围

抚仙湖虫化石分布广泛,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市城东6公里帽天山附近。距昆明市56公里,距玉溪市87公里。帽天山化石带,呈带状蜿蜒分布,这条分布带长20公里,宽4.5公里,埋藏深度在50米以上。

生命演化证据

抚仙湖虫是澄江生物群的代表生物之一,为寒武纪早期,埋藏在距今5.3亿年的澄江生物化石群。抚仙湖虫为再现了寒武纪早期海洋生物的真实面貌,揭示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奥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证据。

最新研究

有关寒武纪蜕皮类群的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化石报道引起了国内外古生物学界的极大关注。然而,五亿多年前的生物在死亡后经过微生物腐解、压实作用和矿物交替后仍然能够保存极为脆弱的脑子、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尤其在澄江化石库中二维保存的化石印痕中区分出这些三维结构更是让一些学者费解。

西北大学刘建妮教授领衔的中德合作研究团队,对寒武纪节肢动物门抚仙湖虫化石上发现的“脑子和神经系统”结构研究后,给出了不一样的埋藏学解释。他们认为:这些结构实际上是化石肠道细菌在腐解过程中所形成的微生物膜,其形态及位置多变,与现生节肢动物稳定的脑部结构完全不同;同时,肠道细菌在腐解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内部形态结构,该结构与保存在化石的“脑子和神经系统”假象完全吻合。

此外,现生生物腐解的实验结果表明,脑部是生物腐解过程中最先消失的结构之一。这些结合起来的证据,对于寒武纪节肢动物门抚仙湖虫的内部结构给出了更为合理的埋藏学解释。2018年4月11日,《英国皇家学报:生物科学》(Proceedings of Royal Society B )在线将该研究成果内容以“微生物腐解分析挑战寒武纪节肢动物抚仙湖虫类可疑的内部器官解释”为题发表。

形态特征与争议

抚仙湖虫是一种下寒武统化石节肢动物,其原始特征在欧氏节肢动物干细胞群的讨论中起着关键作用。抚仙湖虫的形态特征,特别是头部附肢的争议,使其成为澄江市动物群中最具争议的节肢动物门之一。这个属的名称来自于发现它的抚仙湖,其特定名称protensa指的是其延长的躯干。完整的抚仙湖虫标本大约有4厘米长,前部被椭圆形的硬壳所包裹,从中长出两只有柄的眼睛和两只粗壮的触角。头部最初被描述时,还描述了另外两个头部附肢,“亚螯”对,但它们作为附肢的地位受到了质疑。在腹部,一个大的板被解释为下颚。头盾覆盖着一个逐渐变细的12-17个躯干背板,通向一个包含肢的躯干部分。肢的形式很简单,由一个光滑的椭圆形外肢和一个粗壮的、环节状的内肢组成。胸部背板和肢之间并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每个背板上似乎有两到三对肢。在胸部后面是一个较窄的腹部区域,由14个背板组成,没有附肢。腹部以一个类似尾叉的刺结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