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 :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境内高校

更新时间:2023-03-13 15:54

西北大学(英语:Northwest University,缩写:NWU),坐落于陕西西安,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高校、“211工程”建设院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陕西省共建高校。

西北大学源于1902年创立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1937年西迁来陕的国立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复称国立西北大学,1950年复名西北大学。

截至2024年4月,西北大学共有太白校区、桃园校区、长安校区三个校区,校园总占地面积2360余亩。在校生28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3700余人,研究生14600余人,国际学生500余人;教职工3080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4人,双聘院士(教授)5人;开设了24个院(系)和研究生院、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有87个本科专业,2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类别,3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西北大学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001-2000名。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67,在2023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第501-600。

历史沿革

西北大学的源头有两个,分别为“陕源”—成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京源”—成立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

陕西大学堂 

西北大学其中一个源头是陕西大学堂。八国侵华,国罹危难之际,陕西巡抚李绍棻上奏,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请求筹建陕西大学堂,后陕西巡抚升允再奏,清朝光绪帝朱批设立。1902年5月,陕西大学堂正式开学。陕西大学堂是陕西近现代最早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学校,它的建立标志着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近代高等教育的开始。1905年,陕西大学堂改为陕西高等学堂。设有大学部、大学预科及文科、法律科、商科、边务科、农科等专门部,逐步摆脱旧时书院形式,步入现代学堂行列。1911年后陕西高等学堂更名为陕西高等学校。

西北大学

1912年,在中华民国秦军政分府大都督张凤翙的力主下,西北大学创设会成立,陕西高等学校、关中法政大学、陕西农业学堂、陕西实业学堂、陕西客籍学堂等几所学校重组创设了西北大学。

1913年创立了中国北方最早的综合性大学学报《学丛》。1914年6月,袁世凯以扬威将军衔将张凤翙调入北京,遣其亲信陆建章率兵入陕,夺取了陕西都督兼西北大学创设会会长张凤翙的职位。1915年春,西北大学改为公立陕西法政专门学校。

陕西法政专科学校

1915~1923年,周镛、蓝文锦、郗朝俊、蔡江澄等人先后任公立陕西法政专科学校校长。

1923年8月,军阀刘振华(时任陕西省省长)提出以陕西法政专科学校(校址在今西安市第二十中学)为基础筹备西北大学。1924年初,陕西省法政专科学校撤销。

国立西北大学

1922年,军阀刘镇华主政陕西,听取了陕西省教育厅学监段绍岩的报告后,重建了西北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北大学。1923年,傅铜出任校长,设文学院、社会科学院、自然科学院和应用科学院,同时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并入西北大学,成为西北大学工科前身。1927年,因战乱学校师生过少且经费拮据,西北大学被改组为西安中山学院,后更名为西安中山大学;1931年,改立为陕西省立高级中学。原国立西北大学校长李仪祉筹建陕西省水利工程专科,附设于西安高中,1935年水利工程专科正式迁入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发源于西安的西北大学中断了。

国立西安临时大学

西北大学另一个源头是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1902年京师⼤学堂设速成科仕学馆,后相继改为京师法政学堂、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国⽴北京法政⼤学、国立京师大学校、国立中华大学,1928年发展为国⽴北平⼤学。

1937年9月,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内迁来陕组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后省立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也并入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学校分为文理、法商、教育、工、农、医6大学院,共24个系。

1938年4月,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设6个学院23个系。同年10月,西北联大大学第45次会议提出,以“公诚勤朴”为学校校训。同年,国文系主任黎锦熙和法商学院院长许寿裳联合撰写了西北联合大学校歌歌词。

1939年7月,西北联大工学院、农学院独立设校,同年8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再次改组,文、理、法、商学院组建“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师范学院改称国立西北医学院、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1944年10月,岳劼恒教授在国立西北大学主持了中国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西北分会的学术讨论会。

1946年,国立西北大学回迁西安,校址为原陕西农业学堂的校址,也就是现西北大学的太白校区。

西北大学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通知,全国公立学校概不加“国立”“省立”或“公立”字样。国立西北大学改为“西北大学”,为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

1950年3月,周恩来总理任命侯外庐为西北大学校长。侯外庐要求学校专业与课程设置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1952年西北大学率先在中国设置了地质矿产勘查和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两个两年制的专修科。

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院校大调整,西北大学的少数民族系、经济系、银行系、会计系、英语系、俄语系等被调出到其他学校,陕西省立商专、陕西省立师专、陕西省立医专、南郑师专分校并入西北大学,不久西北大学又分出西北医学院、西安师范大学。学校又设置了植物学专业、自然地理专业、石油地质学等专业,西北大学保持了综合大学的基础规模。

1958年4月,中央发出了关于下放高校的文件,大部分高等学校下放地方,部属高校只保留了42所。7月,西北大学正式从“部属”变为“省属”。

1966年7月以后学校正常教学受到影响。到1972年2月,学校开始恢复招生,5月682名学生入校,其中就有后来的著名作家贾平凹。同年陕西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被并入西北大学,陕西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当年从西北联大分离出去的西北工学院,化工系的“回家”使西北大学的工科得到了恢复。

1978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同年恢复了研究生教育,在10个专业招收44名研究生,学校是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和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高等院校之一。

西北大学在七八十年代为文学界、电影界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如70年代的贾平凹、和谷、方英文、马玉琛、钟晶晶、黄建新、延艺云。80年代,西北大学连续开办了三届“作家班”,迟子建、王宏甲、吴克敬、杨少衡等人就是西北大学作家班的学员。

20世纪80年代,西北大学与石油部、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国家旅游局、国家医药管理局等二十多个国家相关部门开展联合办学,地质、经济、历史、考古等学科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还成立了文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院(系)。1985年,西北大学物理学系成为全国最早拥有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1992年10月,西北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正式成立。

1996年10月,西北大学通过了“211工程”部门预审。2002年学校开始建设位于长安区占地1500多亩的长安校区,学校主体于2011年南迁至长安校区。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陕西省就共建西北大学签署了协议。2010年学校图书馆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2013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校考古学、地质学、科学技术史等6个学科进入全国前十。2017年,西北大学成为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地质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同年成立了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年成立了哲学学院及生命科学与医学部。2022年,西北大学继续入选第二轮“一流学”建设名单,地质学及考古学为“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同年9月13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发布公告,国际永久编号为529729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Xida”星。2023年6月27日,西北大学吉尔吉斯斯坦研究中心成立。2024年8月23日,西北大学发布了2024年度专业调整计划:拟撤销汉语言金融工程财政学广告学等7个本科专业,同时计划申请4个新专业:人工智慧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环境科学与工程以及数字经济专业。

学校规模

院系设置

西北大学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截至2024年4月,学校共有文学院、历史学院、文化遗产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24个院(系)和研究生院,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安莱学院),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西北大学附属医院)、附属神木医院、附属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附属铜川医院、附属人民医院、附属爱尔眼科医院等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学校开设了87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4月,西北大学学科涵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艺、医等十大学科门类,2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类别,3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2个学科进入A类,16个学科进入前30%;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

教学情况

截至2024年4月,西北大学有3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国家特色专业,17个省级特色专业,19个专业被授予“陕西省名牌专业”称号, 4个专业获准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立项,13个专业点获得了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立项,2 个专业获批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校有7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并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学校还有17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0余门MOOC课程已在国家高等教育智慧平台面向社会开课,100余门课程已在爱课程、智慧树等平台正式开课。另外2001年至2018年,学校共获3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4月,西北大学共有教职工3080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4人,双聘院士(教授)5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6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

合作交流

1992年10月,西北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正式成立,招收了来自日本、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西班牙、南斯拉夫、韩国、哈萨克斯坦等十几个国家的留学生;截至2019年累计培养来自60多个国家的12000余名国际学生。2009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授予“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称号;201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同年,经国务院批准,西北大学主导创建了国际汉唐学院;在吉尔吉斯斯坦设立西北大学中亚学院分院,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培训计划”;2018年,获批设立孔院总部汉考国际汉语水平HSK考点。2021年,西北大学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年度评审工作在国家留学基金委抽查的111所高校中位列前12。

 截至2024年4月,西北大学已与美、英、法、德、日等近30个国家及地区的12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不列颠百科全书》曾将西北大学列为世界著名大学之一。其中,2009年与菲律宾布拉卡国立大学合作创办了孔子学院;2020年与泰国罗勇中学孔子课堂确立合作关系;2021年与美国西北拿撒勒大学合作开设中文学分项目;同年,与萨兰托大学共同创办了萨兰托文化遗产与艺术学院(简称安莱学院)。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4月,西北大学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筹),1个国家级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1个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14个省部级科研基地。

科研资源

图书馆

西北大学图书馆起源于1902年建立的陕西大学堂藏书楼,截至2022年底,西北大学图书馆由太白校区图书馆和长安校区图书馆组成,总建筑面积528411平方米,阅览座位3633席;图书馆累计纸质藏书337万余册,电子图书300万余册,电子期刊115万余册,数据库216个,学位论文500万余册,音视频7万余小时。图书馆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特色馆藏中有18万册线装古籍,收藏范围除中国各朝代刻本、印本外,还有日本本、朝鲜本等,内容包括敦煌佛经写本、宋元明清刻本、明清抄本、稿本等,已被确认的460部善本古籍是馆藏珍品,已有25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该馆还有连续收藏30年以上的中外文期刊和报纸,以及陕西地方志和大量台湾版的地方志。

学术期刊

西北大学创办了《西北大学学报》《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网络版)等27种学术期刊。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前身为1913年创刊《学丛》月刊,是反映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的社科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等。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为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网络版):双月刊。

《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季刊,1985年创刊,是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方面的学术性刊物。

《Scientia Magna》:每年1-4期。2004年,西北大学张文鹏教授开始主办第一届国际数论与Smarandache问题会议。为了出版会议文集,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 Florentin Smarandache 教授申办了期刊《Scientia Magna》。 随后以西北大学数学学院的名义出版。

《新闻知识》:月刊,1984年创刊,是中国新闻学重点期刊,曾连续获评六届中文核心期刊。

《高教发展研究》:季刊,是综合性的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刊物。

中东研究》:半年刊,创办于1979年,是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主办的专业性学术集刊。

《唐代文学研究》:以书代刊,每年2期。是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刊,唐代文学研究学者如傅璇琮周勋初卞孝萱等,港澳台及海外唐代文学研究学者如罗联添、贾晋华、松浦友久等也都曾在刊物上发表文章。该刊知网有部分收录。

《世界历史文摘》:每年2期,世界史研究学术前沿和最新动态的成果的转摘。

《中东战略与形势》:2018年创办,每年1期。是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主办的专业性研究的国别区域研究报告。

《西部考古》:创刊于2006年,年刊。设置有考古调查与发掘、史前与周秦汉唐考古研究、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研究等栏目。

《中国文化研究辑刊》:每年1辑,主要刊登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文化国际高端论坛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周秦汉唐文化研究》:每年1辑,主要刊登有关周秦汉唐历史、考古、文学研究最新成果的研究、评论及资讯。

《中国历史文摘》:每年1期,主要精选对中国史各时段、各领域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出创新见解的精品力作。

《中国思想史研究》:2006年创刊,主要刊登有关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和创新。

《贾平凹研究》:每年2期,主要刊登研究西部文艺以及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相关的优秀论文。

《西大经济评论》:2014年9月创刊,半年刊。主要刊登中国经济学的热点、难点问题。

学术成果

西北大学拥有中国思想史学科中的侯外庐学派、中国五大地质学派之一的“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被誉为“中国的骄傲”的“侯氏变换”和“王氏定理”,以及张国伟院士的“秦岭造山带理论”、舒德干院士的“三幕式寒武大爆发理论”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截至2024年4月,西北大学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等多项重大奖励。2020年-2022年学校获批自然科学国家级项目440多项,其中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30多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0多项。另外,2020年,学校的早期生命与环境研究团队成果“清江生物群”位列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第一位;2021年,学校联合获批国家大熊猫金丝猴生物多样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野外站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2年,学校团队发现的地球已知最早的苔藓虫(苔藓虫)化石入选“2021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学校排名

上海软科中国大学排名

2022年,西北大学位列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67位。

2023年,西北大学位列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65位。

2024年,西北大学位列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67位。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2023年,西北大学位列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501-600位。

QS世界大学排名

2025年,西北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001-2000名。

学校文化

校徽

西北大学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徽志为篆书校名、英文校名、校址和建校年代组成的双同心圆形徽标。徽章为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

校旗

西北大学校旗为长方形,旗面蓝色,中间为白色中英文校名,左上方为学校徽志。

校训

西北大学的校训为“公诚勤朴”。公”,即公正,公平,要胸怀天下,放眼世界。“诚”,即真心实意,要以至诚感动万物。“勤”,即劳,出力,要勤恳、坚韧不拔。“朴”,本指树皮,亦指未经加工的木材,指要保持一种朴素的本真状态。

校歌

西北大学校歌为《西北大学校歌》,刘卫平作词、 王焱作曲。

西北大学校歌歌词

汉唐胜地,西北上庠,风雨设帐历沧桑。

公诚勤朴传薪火,团结民主弦歌昂。

葱茏嘉木盛,锦绣凤藻昌。

春秋代序,懿德远扬。

人文渊薮,科技殿堂,滋兰树蕙满庭芳。

旧学新知融四海,鸿儒俊彦聚八方。

与终南巍巍,共河汉泱泱。

蜚英腾茂,山高水长。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截至2024年4月,西北大学太白校区、长安校区、桃园校区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360余亩。学校法定注册地址是陕西省西安市太白北路 229 号。

太白校区

太白校区位于西安市碑林区太白北路 229 号。校区开设了地质学系、化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丝绸之路研究院、MBA教育中心、MPA教育中心等学院、碳中和学院。

长安校区

长安校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学府大街1号。校区开设了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数学学院、科学史高等研究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学院、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物理学院、现代物理研究所、光子学与光子技术研究所、城市与环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络和数据中心、文化遗产学院、历史学院、中东研究所、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等学院、碳中和学院。

桃园校区

桃园校区位于西安市莲湖区高新四路155号。西北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桃园校区办学。

学校荣誉

2009年,学校荣获教育部授予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2009年12月,学校荣获“陕西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2014年11月,学校荣获陕西省第六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先进集体”称号。

2015年1月,学校荣获“教育志鉴综合工作优秀单位”称号。

2015年1月,学校荣获2014年陕西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2015年2月,学校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2017年11月,学校荣获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2020年12月,中央文明委复查确认,学校继续保留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2021年,学校荣获“全省教育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21年11月,学校荣获2021年“三下乡”省级示范学校荣誉称号。

2022年1月,学校荣获2021年陕西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杰出校友

西北大学的杰出校友中有28位两院院士、4位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8位国际科研机构院士;有经济学家张曙光、魏杰、刘世锦、王忠民等,历史学家王子今、杨圣敏,作家贾平凹、迟子建、孙皓晖,“中原地区知识分子的楷模”罗健夫,全国重大先进典型侯伯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龚全珍等。

张曙光:1963年从西北大学经济系毕业,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魏杰: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王子今:1982年1月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贾平凹: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 ,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罗健夫:1972年研制出了第一台图形发生器;1975年研制成功了“Ⅱ型图形发生器”,为中国航天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978年“Ⅱ型图形发生器”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侯伯宇: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教授,中国理论物理学界的重量级人物之一。“侯氏理论”填补了国际研究空白,被誉为“中原地区的骄傲”,也是世界上以中国人命名的现代科技成果之一。

龚全珍:1945级教育学系校友。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