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子芥 :十字花科芸薹属芥菜的一个变种

更新时间:2024-09-20 17:24

抱子芥(Brassica juncea var. gemmifera Lee et Lin),又称儿菜、抱儿菜、角儿菜、芽芽菜、超生菜等,是十字花科芸薹属芥菜的一个变种,抱子芥是中国特有的蔬菜作物,栽培区域起先仅限于川渝地区,而后逐步发展到贵州、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周边地区。

抱子芥喜冷凉湿润,不耐炎热、干旱,不耐霜冻。抱子芥株高50~70cm,开展度60~80cm。叶色浅绿或绿,叶椭圆或卵圆形,叶面微皱或平滑,刺毛多或无刺毛,无蜡粉,叶缘细锯齿或波状。肉质侧芽呈扁角形、长扁圆形或圆锥形,每株20~30个。肉质茎呈圆锥形或棍棒形。抱子芥有大儿菜、妹儿菜、下儿菜、抱子青菜等品种。

抱子芥的营养价值较高,含有丰富的水分和清脆爽口的口感,具有十字花科特有的清香,抱子芥多以鲜食为主,连同肥厚的叶柄一起还可用于加工酸菜

命名由来

由于在抱子芥粗大的根部上,环绕相抱着一个个翠绿的芽苞,如同无数孩子把当娘的围在中间,故名“抱子芥”。

荠菜分类

根据不同的食用部分,可分为根用芥菜茎用芥菜、芽用芥菜、叶用芥菜、用芥菜和子用芥菜。

历史起源

芥菜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记录,在西安半坡村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陶罐中,就曾发现过已碳化了的芥菜种子,这也表明在中国芥菜的利用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以前。

根据研究发现中国芥菜在前6世纪种植于黄河流域,前1~2世纪发展到长江中下游平原,5~6世纪传人四川盆地,6~7世纪扩展到岭南地区,11世纪全国已经普遍种植芥菜。其中四川盆地是中国菜系用芥菜的分化中心,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四川涪陵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对中国芥菜进行分析后发现,提出了芥菜种的根芥、茎芥、叶芥、薹芥4大类16个变种,而四川盆地内收集的芥菜资源分属于4大类14个变种。抱子芥便是起源于中国四川的南充市,并由中国四川盆地外传至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毗邻省份。

根据进化关系来看,中国芥菜由野生芥菜进化而来,首先分化为大叶芥和小叶芥,其中大叶芥形成了包括抱子芥在内的许多变种,例如茎芥类的产生是大叶芥短缩茎逐渐伸长、膨大而形成的过程。在短缩茎横向膨大的同时,茎上侧芽也伸长膨大成肉质,形成抱子芥变种。

形态与特征

抱子芥株高50~70cm,开展度60~80cm。叶色浅绿或绿,叶椭圆或卵圆形,叶面微皱或平滑,刺毛多或无刺毛,无蜡粉,叶缘细锯齿或波状。肉质侧芽呈扁角形、长扁圆形或圆锥形,每株20~30个。肉质茎呈圆锥形或棍棒形。

其按照侧芽形态可分为胖芽型和侧芽型,其不同类型形态也存在差异。

胖芽型每株密生肥大肉质侧芽15-20个,侧芽呈不正的圆锥形,纵径10-15cm,横径5-7cm,纵横径比值2.5以下,单个侧芽平均重50g以上。代表品种有四川省的大儿菜、妹儿菜等品种。

瘦芽型每株密生肥大肉质侧芽25-30个,侧芽呈不正的纺锤形,纵径11-14cm,横径3-4cm,纵横径比值3.5以上,单个侧芽平均重35g以下。代表品种有四川省的下儿菜、抱子青菜等。

分布范围

抱子芥栽培区域原仅限于中国四川盆地(川渝地区),而后逐步发展到中国的贵州省云南省、湖北、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周边地区。

产地环境

抱子芥的主产地为西南地区的四川和重庆,该地区地处四川盆地平均海拔500米,以浅丘和平原为主,平均温度16~18℃,全年温暖湿润,年降水量1000~1300毫米。四川盆地雾大湿重,云低阴天多。

生长发育

生育期

抱子芥从出苗到肉质茎和腋芽充分膨大,可分为发芽期、幼苗期和茎芽抽生膨大期3个时期。

发芽期一般为发芽出土期种子吸水膨胀到出现第一片真叶。幼苗期是指幼苗出现第一片真叶到茎部开始膨大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叶片的生长和营养体的增大。茎芽抽生膨大期是指茎部开始膨大至现蕾的阶段,此时期茎膨大及茎上的儿芽的抽生膨大同时进行。

生长习性

温度

喜冷凉湿润,不耐炎热、干旱,不耐霜冻。种子发芽最适温度为22~25℃,幼苗期生长最适温度为20℃左右。抱子芥的膨大生长对温度要求较严格,秋季播种后,当气温降至旬均温17℃左右时,肉质茎开始膨大;当旬均温降至15℃左右时,腋芽开始膨大腋芽膨大最适温度为10~15℃。抱子芥耐寒性较差,在膨大后期若气温较长时期处于0℃以下,肥大的茎、芽及叶片则易受冻害。

光照

抱子芥属低温长日照作物,播种过早和长日照条件下易发生先期抽薹。

水分

抱子芥喜湿润环境,不耐干旱,也不耐涝,特别是在蹲苗以后和儿芽抽生膨大时需要有充足的水分。

土壤及营养

选择无污染或污染轻、无冻害的远郊区种植,栽培土壤要求深厚肥沃,排灌方便、质地疏松的中性或微酸性壤土、黏壤土和砂壤土。土壤的pH以6~7为宜。在肥料应用上应以有机肥为主,在保证足够多的氨素营养的同时,适当增加磷、钾的施用量。

栽培技术

品种选择

应选择母茎短粗、子茎多、儿芽胖、经济系数高、熟期早、能提早上市且较抗(耐)病毒病的品种。结合中国四川不同的地域情况,地方品种有“南充儿菜”“川农1号”“临江儿菜”等。随着市场需求的提升,市场上也有经改良、复壮、提纯的商品种子,如“胖又多”“万腾”等。

播种育苗

苗床选择

应选择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富含有机质、地势向阳、排灌方便的地块作苗床地,同时应尽可能远离十字花科蔬菜地,减少病毒侵染。

播种

选晴暖天气上午,苗床浇足底水后播种,露地育苗适当稀播。均匀播种后覆盖石谷子或草木灰、细沙,并加盖无纺布保湿。如果种子较少可采用72或128孔的育苗盘育苗。

苗期管理

出苗后及时控水,见干见湿,土床育苗待幼苗具有1~2片真叶时进行第一次间苗,苗间距为1.5~2cm,长至3片真叶时进行第二次间苗,保持3~5cm株距,保证幼苗健壮生长。穴盘育苗每穴定苗一株即可。

整地定植

选择前茬非十字花科作物或为水旱轮作的地块,或者土质疏松肥沃的地块为佳。整地结合施基肥,深翻土地。四川地区一般采用深沟高生产,开沟做畦,平整畦面。在幼苗长到4~5片真叶(日历苗龄30天)进行定植移栽,移栽避开高温天气进行,尽量在晴天下午或者阴天定植。注意带土移栽,防止伤根。及时浇定根水,防止根部缺乏水分影响幼苗的生长。

田间管理

追肥的原则是前期轻、中期重、后期轻,整个生长期追肥3次。第一次在定植成活后;第二次在定植后35天左右重施开盘肥;第三次在定植后60天左右追施。

病害虫防治

常见的抱子芥病害包括病毒病、软腐病和霜霉病;常见虫害包括蚜虫和菜青虫。

病毒病发病初期可用氨基寡糖素、病毒A可湿性粉剂或菌毒清可湿性粉剂等防治。洋葱软腐病用代森铵水剂或络氨铜水荆进行防治。霜霉病发病初期可喷施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等喷雾控制其发展。蚜虫用黄板诱蚜或喷施吡蚜铜水分散粒剂进行防治。青菜虫用BT乳剂定虫隆乳液等药剂喷雾。

采收

抱子芥外叶开始发黄,儿芽超过主茎顶端,完全无心叶呈罗汉状重叠时优质、商品率高,即可进行采收。如需推迟采收应将菜叶折弯盖心,保护儿芽鲜嫩不劣变,如采收过迟容易空心和腐烂。为排开收获期,可在1月下旬至2月尚未达成熟高峰时提前采收上市。每亩产量2000~2500kg。

用途

在中国,抱子芥拥有悠久的食用历史,可以进行素烹、荤炒、做汤等,在古代人们就将抱子芥的嫩芽进行食用,并将其称为“芥孙”,宋代时任苏轼就曾描述过“芦生儿芥有孙”。此外由种子直接萌发的嫩芽,在《各论》第十五章“芽菜类蔬菜”中的“绿豆芽菜”篇中也有详细的食用方法的描述。

抱子芥多以鲜食为主,肥大的肉质茎及茎上的腋芽作为食用器官,富含钙、铁、磷、维生素等,所含钙、磷居各类蔬菜前列,硫胺素(VB1)、核黄素(VB2)、烟酸(VB3)的含量也很高。抱子芥的肉质茎及侧芽含水量很高,质地柔嫩,因此连同肥厚的叶柄一起可用于加工泡菜,但不宜用于加工半干态的腌渍品。

主要品种

按生长期长短抱子芥可分为早熟、中熟和晚熟3个类型。早熟栽培宜选用熟期100d左右的优良品种,如玉翠儿菜、早富1号、正早一号等品种;中晚熟栽培宜选用熟期120~140d的优良品种,如丁家儿菜、临江儿菜等品种。

川渝地区种植较多的优良品种有璧山儿菜、临江儿菜、早富1号等。

相关产业

截至2013年,抱子芥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全国种植面积约5.5万hm ,产量160万~200万吨。其中重庆地区种植范围广泛,当地的“璧山儿菜”品种种植面积最广,截至2022年,璧山儿菜种植面积达4万多亩,平均亩产2500公斤。“璧山儿菜”发源于丁家街道,有着近70年的种植历史,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具有“芽肥饱满宝塔型、嫩脆微甘口感好”的产品特色。“璧山儿菜”也逐步成为丁家街道坚实有力的农业产业支柱。

相关新闻

2023年7月19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布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航天育种实验项目清单,抱子芥在列。

参考资料

抱子芥.植物智.2023-12-08

合川:千亩儿菜迎丰收 “村村旺”助力畅销路.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2024-02-04

重庆璧山:近2万斤儿菜“触网”速销.央广网.2024-02-04

璧山“儿菜”喜获丰收.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2024-02-18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布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航天育种实验项目清单.中新网.2023-07-2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