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鸽 :鸠鸽科旅鸽属的唯一物种

更新时间:2023-03-02 15:48

旅鸽(拉丁学名:Ectopistes migratorius),别名北美旅鸽、漂泊鸠、候鸽、旅行鸽,为鸠鸽科旅鸽属鸟类。体长39~41厘米,喙直且细长;头部小;颈部细长;身体丰满;腿短而强壮;尾巴有12根羽毛,尾羽展开时呈圆锥形。眼睛为明亮的火橙色;颈部下部及两侧主要为紫红色,掺杂有金色和绿色;底色为石板色;腹部为白色;胸部下部逐渐变成淡葡萄红色,大腿颜色相同;大覆羽为浅板岩色;初级飞羽和二级飞羽为暗黑色,前者的尖端和边缘有棕白色。

旅鸽原分布于北美洲的森林中,数量多达数十亿,由于人们的过度狩猎和对其栖息地的破坏,导致了旅鸽的数量急剧减少。1914年,豢养于辛辛那提动物园的最后一只雌性旅鸽玛莎死亡,标志着旅鸽的灭绝。2019年旅鸽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灭绝(EX)物种。

物种简史

法国探险家雅克·卡蒂尔( Jacques Cartier)于1534年7月1日第一次对旅鸽进行了记载,此时旅鸽数量极多,后续到达北美洲的探险家和殖民者都称其数量是一个奇迹。

由于旅鸽肉质鲜美,羽毛可用作枕头和冬装的保温层,极具商业价值,而且旅鸽合群的习性使其便于捕获,因此在利益驱动下,人们开始商业性捕杀旅鸽。商人和猎人们采取了各种手段,包括网捕、枪打、炮轰、炸药炸、烟熏、硫磺熏等等。

直到19世纪初,旅鸽的数量仍多达数十亿,占北美鸟类数量的40%。但旅鸽的数量多年来一直在减少,由于数量庞大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19世纪50年代末,人们才开始注意到旅鸽数量的下降,但屠杀并没有结束。到20世纪初,已经找不到野生旅鸽了。1900年3月24日,最后一只野生旅鸽在俄亥俄州被一个男孩射杀,此时只有少数旅鸽在圈养中幸存下来。

从1909年到1912年,美国鸟类学家联盟悬赏1500美元寻找旅鸽,但并没有找到。最后人们试图通过繁殖圈养的旅鸽来拯救该物种的尝试也没有成功,1914年以华盛顿夫人玛莎的名字命名、豢养于辛辛那提动物园的最后一只雌鸟去世,后被捐赠给史密森学会制作成标本保存。

1947年,奥尔多·利奥波德于美国威斯康星州赖茨维尔州立公园(Wyalusing State Park)竖立了一块旅鸽纪念碑,其上写道:“旅鸽因人类的贪婪和自私而绝灭”。

分类

旅鸽,最初被归为鸽属(Columba),之后因为旅鸽的翅膀和尾巴更长,被斯温森(William John Swainson)归入旅鸽属(Ectopistes)。旅鸽属无亚种。

属名Ectopistes,含义是移动或徘徊,种名migratoria,含义是迁徙,此名称暗示旅鸽不是每年迁徙到繁殖地再迁出,而是每个季节都会选择最有利的环境迁徙。

形态特征

形态

旅鸽体长39~41厘米,头部小;颈部细长;腿短而强壮;身体丰满。喙直且细长,上面有一个瘤状的肉质覆盖物;鼻孔被高高的圆形突起覆盖;上颚在顶端略微下斜,边缘内弯;颈部及下面有羽毛;身体前面有鳞片;脚趾基部有蹼;爪子短,下凹且钝。尾巴由12根渐变的羽毛组成,其中中间两根羽毛最长,而两侧排列的5根羽毛长度逐渐减小,尾羽展开时呈圆锥形。

旅鸽的底色为石板色。眼睛为明亮的火橙色,眼眶为紫肉色;头部、颈部上半部分和下巴为石板蓝色,其中下巴颜色最浅;颈部下半部分及两侧主要为紫红色,掺杂有金色和绿色;肩骨为棕色,肩部有零星的黑色斑点;胸部为淡红色,向下逐渐变成淡葡萄红色;腹部为白色;背部和臀部为深石板色;大腿为淡葡萄红色;脚为湖水色,有白色缝隙;尾巴较长,深石板色,为大楔形。大覆羽为浅板岩色;初级飞羽和二级飞羽为暗黑色,前者的尖端和边缘有棕白色。尾部所有的羽毛从根部到尖部渐渐变细,最中间的两根羽毛是深黑色,两边各五根为白色,靠近羽毛顶端的位置颜色最浅,在靠近基部的位置颜色加深为蓝色,每根羽毛基部位置的内片上都有一个宽大的黑色斑点,在靠近根部的位置有另一个铁锈色的斑点;初级翼羽边缘为白色;小翼羽为黑色。

雌鸟颈部上半部分偏灰白色;胸部为棕色;金色、绿色和胭脂色的斑点比雄鸟少,颜色不及雄鸟明亮;尾部覆羽为棕石板色;其他位置颜色与雄鸟一样。

未成熟幼鸟与成年雌性相似,但前颈、肩胛骨和胸部的羽毛带有白色;腿和脚呈栗色;虹膜呈褐色,周围有狭窄的胭脂红环。

身体数据

雄性:翅196-215毫米;尾175-210毫米;喙15-18毫米;跗关节26-28毫米。

雌性:翅180-210毫米;尾150-200毫米;喙15-18毫米;跗关节25-28毫米。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旅鸽的原分布范围基本在北美东部的森林,向东到大西洋,向北到加拿大南部地区,向南到密西西比州北部。冬季时在美国的最东南部有少数鸽群,甚至在墨西哥古巴也存在。旅鸽已于1914年灭绝。

栖息环境

旅鸽的栖息地常选择森林,包括枫树林、橡树林和山毛林。由于旅鸽成群生活且数量极多,栖息地经常覆盖几千米的森林。

旅鸽栖息地的大小不同。较小的区域面积极小,较大的区域覆盖达200多平方千米。旅鸽有时会年复一年地使用同一个栖息地,而有时一个栖息地只用一次。

生活习性

迁徙行为

旅鸽成群生活,在每个季节都会迁徙,在迁徙和孵化期间结成一群,数量极多。旅鸽庞大的空中迁徙是为了寻找栖息地和筑巢地。旅鸽有敏锐的视力和强大的飞行能力使它们能够无休止的搜寻和勘察广阔的区域。其不断寻找能够提供足够的食物,以及供它们短期或长期停留的地方。19世纪初,一位鸟类学家目睹了一个巨大的旅鸽群在他头上遮天蔽日地飞过,历经4小时。鸽群长度达386千米,宽度约1.6千米,估计总数达20亿只,连同北美其他地方的旅鸽,其总数约为50亿,是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约为9亿)的5倍多。

觅食行为

旅鸽依次喜食北美水青冈(Fagus grandifolia)、橡子(Quercus spp.)和板栗(栗属 dentata),次要食物包括水果和浆果,在冬季旅鸽也吃花蕾,尤其是杜松的花蕾。由于繁殖季节旅鸽主要以橡果为食,缺乏蛋白质和钙,因此繁殖期间旅鸽也会摄取蠕虫、昆虫、蜗牛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但占比不多。由于种群数量大,旅鸽常年迁徙寻找食物。

繁殖生长

筑巢

在4月下旬或5月初,成群的旅鸽选择一片树林作为栖息地后开始筑巢。巢的建造速度很快,通常需要4~6天时间。旅鸽的巢很简陋,通常是由大约80或90根树枝松散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从底层可以很容易看到鸟卵早成雏。巢的大小取决于巢材的长度,通常直径为15~30厘米。巢的高度各不相同,它可能低至1.8米,也可能离地面20米。旅鸽的巢一般每隔1~2年更换一次。通常几十万只旅鸽同时在一个地区繁殖,一棵树上甚至有多达一百个以上的巢。

孵化

旅鸽每次产卵通常产1~2枚卵,多数只产1枚。卵需要13天才能孵化,雌雄鸟都参与孵化。雌雄鸟孵卵时间非常有规律,雌鸟在下午两点到第二天早上九点或十点之间孵卵;雄鸟从上午九点或十点到下午两点之间孵卵。旅鸽整个夏天都在产卵和孵化,每次产卵不会使用同一个巢,整个鸽群在每次孵化结束后会移动30至160千米。

发育

一旦雏鸟孵化,雌雄鸟会用乳汁来喂养它,这是一种在成鸟囊中形成的凝乳状物质。大约6天后,成鸟开始给幼鸟喂食食物。大约2周后,成鸟飞离巢穴,幼鸟从巢里爬出。几天后,幼鸟学会飞行,然后离开。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旅鸽于2019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灭绝(EX)物种。

保护措施

19世纪80年代,环保主义者的声音反对屠杀旅鸽,并没有起到效果。后密歇根州立法机构通过法案规定在筑巢区两英里内捕猎旅鸽非法,但法律执行不力,很少有人因此被捕。1897年,密歇根州立法机构提出法案,要求对旅鸽实行十年的封闭季节。然而此时幸存的旅鸽太少,已无法重建物种。

灭绝原因

人们普遍认为过度狩猎和栖息地破坏是旅鸽灭绝的重要影响因素。首先是人类的诱捕和射杀造成旅鸽数量的急剧减少。第二是对旅鸽赖以生存的森林的全面破坏。为了腾出土地用于农业或城镇建设,林地和森林被清除,树木被砍伐用作燃料或提供建筑材料,没有森林能提供数十亿只旅鸽所需的食物和栖息地,缺少食物和土地给旅鸽带来了灾难。

旅鸽的灭绝不止和最初的种群下降有关,也与旅鸽无法在低数量下生存有关。觅食的旅鸽会通过叫声吸引飞翔的同类,这对于旅鸽群体觅食很重要;同时旅鸽种群存在信息传递,觅食或喂食经验不足的个体可以在栖息和繁殖的鸟群中学习经验,随着种群规模增加,这一机制的效率会更高。因此当旅鸽数量下降到某个水平以下,由于缺乏群体促进作用,小种群无法继续生存,从而造成了旅鸽的灭绝。

此外有人对旅鸽灭绝提出其他学术解释。有学者认为在过去的一百万年里,因为气候、食物资源和其他生态变化旅鸽经历过频繁且巨大的数量波动,在人类发现旅鸽之前,旅鸽总是可以从种群低谷中恢复。而在19世纪末其种群数量的下降与人类的影响同时发生,两者的结合引发了其灭绝。一旦旅鸽数量低于最低阈值,其依赖种群的栖息和繁殖行为就会阻止其数量的恢复。也有学者认为旅鸽灭绝并非种群波动所致,更可能是自然选择的作用。在商业捕猎开始后,低遗传多样性可能使旅鸽面对新的选择压力的反应能力降低,虽然该物种受益于较高的适应性、进化率和有效的净化选择,但以前的适应性特征可能使旅鸽在数量较少的情况下更难生存。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